老實說,習慣養成訓練營的第二章分享的邏輯有點亂(與前幾期特別棒的分享邏輯比起來),但我還是從里面找到了不少干貨,與我原有的知識結構互相驗證。
習慣的養成是無意識的慣常行為
這句話里有兩個重點,一是無意識,二是慣常。我曾在橙子學院的文中看到一個關于習慣養成的比喻,大約是古典寫的,說習慣的養成好比踩自行車:一開始是無知無能,既不會騎,也不知道怎么騎;后來是有知無能,知道怎么騎,但是不會騎;通過訓練,達到有知有能,知道怎么騎,會騎,但還沒有變成習慣;最終是無知有能,你能一邊踩著自行車,一邊想其他事,遇到彎道還能自行拐彎,遇到紅燈也能自行停下,你沒有刻意去做,但你的身體已經按照熟悉的場景自己解決問題了,這就是習慣。這比喻實在太形象了,記住之后我一直忘不掉,還多次分享給我的學生。如果我們想要養成的習慣就像我們每天起來要洗臉刷牙一樣自發,不占我們精力,想想,那是一種多棒的體驗啊。而想要達到它,需要的是刻意的反復訓練。
*** 感性的大象有三個特點:趨利避害、只顧當下、易被激發。***
當我了解了好逸惡勞、喜歡呆在熟悉的區域、不考慮長遠利益是人的一種本性的時候,我心里松了一口氣。老實說,橙子學院部分小伙伴太正能量了,以至于我在偷懶的時候總覺得有點小小的壓力,雖說我是個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但是對上他們的勤勉,我還是會羞愧的。但是這個原理一出,我就覺得我的懶惰是可以解釋了,人的本能嘛。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放肆地偷懶,羅曼羅蘭不是也說了:“所謂英雄,絕不是沒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為備下的情操折服罷了。”好逸惡勞確實是人的天性,但是一味地順從天性,不邁出去,就只能活在永恒的當下了。李笑來老師說,人的進步必然以犧牲部分安全感為代價的。
關于我們易被激發然后忘記初心的體驗,不說也罷,說多了都是淚啊。只在此處提醒自己:牢記初心,知道自己是為什么而這么做的,不要被本能牽著走,我們要做騎象人,而不是放任大象四處跑。
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此言大是有理,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只要扎扎實實提高了效率,滿足了心中對自己的期待,不管它是什么方法,就是好方法。此原則也廣泛適用于教育孩子和教學工作上,在此叫不展開細述了。
順便說下我打算養成的好習慣:晚上睡覺前把家里收拾干凈。此前多次遭遇失敗,因為有事忙,因為忙了一天挺累的,因為覺得很辛苦(碗有時候好多啊)
觸發器:一是場景,一吃完飯,就把廚房收拾干凈,一洗完澡,就把浴室收拾干凈。二是頭腦中干干凈凈的房間的情境(方向),三是每次打掃完環顧環境,放大干凈的快樂。獎勵:一邊聽喜馬拉雅一邊做事,效果應該可以,如果那天碗特別多,打掃完畢后獎勵自己躺在沙發上玩會手機先。
此次課程筆記隨后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