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中,對和稀泥的解釋如下:北方話里的“和稀泥“,意思可能與上海話里的“搗糨糊”比較類似。比喻調和紛爭,多指無原則地調和折中。和稀泥的心態很大程度上怕是認為事不關己應該高高掛起,且又自認為和XX年文明的傳統文化中的“中庸”高度契合,同時又有辯證法作基礎,有歷史有理論,再聯系上實際,不損害自己毫發的同時,還能渾身散發著客觀中立理性的光輝和氣質,實在是一本萬利。
和稀泥的技能也比較簡單,通常就是各打五十大板。常見的語句如:一方面,……;另一方面,……,或者大家都沒錯/都不對……,隨后緊接著來個但是,話者已經牢牢地占據了和稀泥的領獎臺。比如在一則“老婦把座讓給十六七歲孫子 要求別人給自己讓座”這種常見的新聞中,采訪車長得回復“我開了近20年公交車,這種情況還是第一次遇見。不好說這件事誰對誰錯,大家都有做得不對的地方。但不管怎么樣,我們都應該弘揚美德,給老弱病殘孕讓個座,其實不是難事。”看,簡單吧,幾句話一說,成熟穩重,通情達理的形象躍然紙上。
要不會和稀泥,您就不好意思說自己已是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