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爸五年計劃 | 女兒生病經歷,讓我踏上學習中醫的征途

若不是女兒兩次生病的經歷,我想,自己斷然是不會堅定下來要走中醫育兒這條道路的。

妻子懷孕前,我在上級醫院進修。科室老主任就叮囑我,最好現在就開始學習一些小兒推拿的手法,說這個不僅簡單實用,上手快,而且將來肯定能用得上。

那時的自己太輕易地答應,卻又沒有真正意識到其中的重要性。直到女兒出生,我才開始看視頻,查看教科書內容,學習簡單的手法技術。

誠然,實踐是檢驗理論的唯一方式!而女兒先后兩次疾病的就診經歷,讓我在承受女兒疾病痛苦的同時,也在遭遇兒科資源緊缺的情形下帶來的焦灼。

第一次,女兒9個多月時,因為夜間劇烈咳嗽導致憋氣,我們前往婦幼專科醫院。從中午不到一點掛上號,到進診室就診已經三點多了,而從見到醫生描述病情,到醫生診斷開藥,不超過十分鐘的時間。

漫長的等待和短促的醫患溝通,讓充滿焦慮、疑惑、不解的氣氛從醫院一直蔓延到家里——尤其是在等待的過程中,各類發熱待查的幼兒和陪護家長都在狹小擁擠的過道里排隊等候,且不說存在小兒交叉感染的風險,成人間的焦慮情緒也在不斷傳染,急躁的心情不停升溫。

而醫生僅憑幾個簡單的檢查,就斷言嬰兒喉炎,兩張處方,兩種口服藥,兩種霧化吸入藥,對于九個月的孩子而言,我們實在難以接受用如此多的藥物。于是,反復斟酌之后,我和愛人決定選擇霧化吸入進行治療。

連續吸入霧化藥物六天后,女兒癥狀得到緩解,我們就停止了治療。

第二次,女兒11個月,因為突然發熱,體溫38.5℃。吸取了上次就診的經驗教訓,我在閑暇時看了一些關于兒科護理的文章,其中幾乎每本書都會在開篇介紹小兒發熱的護理。

所以,這次自己還算鎮定。因為體溫并不是很高,我給女兒簡單的做了一些推拿,就安撫她入睡了。

也許是因為發熱的緣故,女兒一夜翻來覆去,睡得很不踏實。第二天,體溫已經升到39.2℃。

保險起見,我和愛人決定帶女兒去做小兒推拿。這個看似保險的做法,卻也潛伏著危機。

上午做完推拿,女兒下午就退燒了,為了鞏固效果,我們想還是需要堅持做幾天推拿。然而,之后病情的發展卻遠遠超出我們的意料。

女兒在連續三天推拿后,雖然不再有高燒,但是,體溫時常反復,總在38℃之間徘徊,隨即,又出現了咳嗽癥狀,尤其是在夜里咳嗽更為厲害。

妻子不放心,決定帶孩子再去醫院看看。大夫一再強調需要做X線透視,看看孩子肺部有沒有異常,而我們也一再堅持不同意使用放射性檢查手段。

雙方妥協的結果是采血化驗——結果實驗室檢查,雖然白細胞并不高,但是,超敏C反應蛋白卻高出正常值約3倍。

急性支氣管炎——病例上明確下了診斷;必須服用頭孢——大夫給出了堅決的處理意見。

我和妻子當時倍感糾結,用藥,我們深知過早使用抗生素對孩子免疫系統的打擊,不用藥,又擔心萬一病情持續發展,會不會對孩子身體造成永久性損傷。

最后,我詢問此前一直去看病的中醫大夫,以及自己的高中同學(中醫專業畢業),打聽來的結果都是可以口服一些中藥再加上食療,進行調理。

我上網查了不少文章,配合著小兒中成藥的使用,和同學推薦的食療方子,女兒大約5天左右逐漸恢復了健康。

而我在看書的過程中,才意識到,女兒此次發燒很有可能是因為“積食”導致,而推拿的醫生重點處理的是孩子的發熱,沒有清理積食,所以才會出現病情反復,甚至癥狀加重的情況!

這次經驗尤其讓我意識到,沒有辯證的中醫處理,依然會對孩子造成隱形的傷害,即使我們主觀意愿上認為中醫的副作用小。

于是,我開始從簡單的入門書籍讀起,了解一些中醫育兒的理念,再選擇大學慕課里兒科中醫學,認真地研習專業知識,希望在女兒日后的生活中,自己的知識能實實在在地變成守護女兒的工具!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