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平日冷清的小城像是煥發(fā)了第二春,搖身一變化為不夜城。一時之間,人聲鼎沸,車水馬龍。各種外地牌照的車輛、與小城格格不入的裝扮混雜其中,但不變的卻是那地道的鄉(xiāng)音和臉上的笑容。
這段時間,生意最火的要數KTV和大排檔了,客似云來,各種聚會接踵而至。無論你是在北上廣奮斗打拼、還是在二三線城市偏居一隅、抑或是在小城扎根故鄉(xiāng),在這里都能找到歸屬。
包廂一坐,再沒有空間上的隔閡,不聊北上廣不相信眼淚,也不聊小城市沒有未來,上至國計民策,小至柴米油鹽,滿滿的都是話題。在這里,沒有所謂的圈子,有的只是重逢的喜悅。
大家都默契地甚少提及自己的生活,沒有說教,更沒有優(yōu)越感,大家有各自的生活方式,并沒有什么三六九等。
你可以在北上廣朝九晚五,每天西裝革履,步履匆匆,花費數小時在路上,公交地鐵一站到底,吃飯基本是在快餐店湊合,偶爾自己下廚提高質量…雖然忙碌與緊繃,但周遭同樣心懷夢想,行色匆匆的人會告訴你,你并不孤單。
也可以選擇在家鄉(xiāng)朝九晚五,下班了回家和父母一起吃飯,可以穿過半個城區(qū)只為吃一頓理想的早餐,可以打開房門周圍全是熟識…過著悠哉游哉的慢生活,盡享小城市的閑適與溫馨。
生活的問題,從來不在于你在哪里,采用何種方式,它是那么的復雜,以至于你根本不知道它到底是個怎樣的問題。
不知從何時起,突然發(fā)現(xiàn),網上的事情,評論往往比原文更加精彩,人們總是熱衷于發(fā)表看法。
比如說:有位在讀大學生,在某論壇發(fā)貼說:自己一邊上學,一邊和出版社合作,在校內出售各種考證用的書籍,月入數萬,現(xiàn)在學業(yè)繁重,在考慮要不要堅持下去。
貼子一出,瞬間登頂熱貼排行,回復者甚眾,有人表示驚嘆,有人表示折服,有表支持,有表鼓勵的,然而這竟只是少數。更多的人,是持批判的態(tài)度。
有人說:學生不注重學業(yè),年紀輕輕非要往商場鉆?須知萬盤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一副迂腐的說教先生嘴臉。
也有人說:校園本該是純潔之地,卻要讓它沾上商業(yè)氣息,帶了壞頭。
也有人說:你眼中只有那點蠅頭小利,身在寶山卻不知寶為何物,日后的成就也就如此了。
更有人說:月入數萬?怕是賺了不少黑心錢吧,同學都不放過,奸商!
……
看到這些,我有些心驚。難道說,別人的生活,一定要照著我們的意愿么?
我突然想起了那個父子騎驢的故事。
有這么一種人,你在看電影的時候,他在看書;你在逛街的時候,他在看書;你在旅行的時候,他在看書;你在朋友圈曬美食,Po自拍,秀恩愛的時候,他卻轉發(fā)了一堆你看不懂的公式和名詞;當你們在背后議論他裝逼的時候,他還是在看書。
在你們覺得他是在秀智商,生活無趣的時候,他已經發(fā)表了多篇專業(yè)學術報告,默默地攬下了幾個國家級獎項.
你以為別人枯燥無味的生活,別人卻是樂在其中,你所鄙夷的別人的生活,可能比你想象中好上百倍。
有人要吃狗肉,你看不慣,但你卻不知道,這是別人傳承上千年的傳統(tǒng),如同春節(jié)一般,是一件盛事…
有人不上班,長期宅在家里,你說別人是好吃懶做,游手好閑,是啃老族,但你卻不知道,別人是一名自由職業(yè)者,自律得可怕…
有人在朋友圈曬表曬包包,你說別人在炫富,但你卻不知道,這是別人激勵自己的方式…
很多時候,我們輕易的評判別人的生活,不過是因為我們自身經歷得少,僅憑自己淺薄的所知,所作出的主觀判斷,這其實并不明智。
很多人總是過于喜歡評判他人的生活,卻沒有發(fā)現(xiàn)他自己的人生,還需要多加用心。
人和人之間,相互理解是困難的,不要總看著水面上的冰山,須知水面下的部分,往往蘊藏的才是本質。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理解他人的生活,也是一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