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已經好久沒有看過書,學習過了。尤其是工作上請了長假以后,就再也沒有想過學習工作之類的事。生活也是沒有目標的茍活著,每天出入最多的除了醫院就是菜市場。每天如機械人一樣麻木的行走在異鄉固定的軌跡上時,心里不免有了一種特別消極的想法:? 我這樣的生活和行尸走肉有什么不同。
沒有夢想,沒有期待,只顧埋頭趕路,不問前程往事,我不知道這樣的麻木的活著是不是就是傳說中的“躺平”呢?
總之,現在的生活狀態我的感覺很不好,完全不是我想要的樣子,一切一如先生的病情,讓我看不到希望,看不到未來。要說唯一的安慰,就是一家人在一起還能平平靜靜的生活,遠方還有父母每天牽掛我,其余生活與我似乎越來越生分了,處處磕磕絆絆,卻又感受不到絲毫的溫暖和信心。
每次一個人坐在去往醫院的車上,心里的孤寂和絕望就會更深一些。先生病了,這個家的大梁我必須挑起來,不知疲倦的往前沖,女兒還太小,她剛上班,工作的壓力就夠她承受的了,每天當看到她把一堆工作的事煩不勝煩時,我都由衷的感到無能為力的頹廢。她一個女孩子,在這個異地他鄉打拼,混跡職場江湖,其中的艱難我太了解了,如今的職場每個人都在承受壓力,有的人在這樣的壓力下變得柔和,愿意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為同事,為下屬,為上司著想; 而有的人卻在壓力下變得越來越變態,危害同事,壓榨下屬,坑害他人……工作上我幫不了她,家里的事,我盡量不想讓她插手,能自己扛的自己扛,自己心里的絕望難過也不愿意透露給她一點點,這也就是我一個普通母親能給孩子最大限度的愛了。
人到中年,在冷暖自知中,學會了隱忍和沉默,學會了在沒有依靠的世界成為自己的一束光,把苦澀的生活釀成了醇香的酒,煮成了清淡的茶。盡管生活雞零狗碎,始終不忘,修行成最好的自己。這是我曾經給自己定下的一個小目標。而這個簡單的目標在這半年似乎也被打破了,我無法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只能認真遷就生活給我的樣子生活。
今早看了一篇文章叫《那些只為自己活的媽媽,就一定快樂嗎?》
那些只為自己活的媽媽,就一定快樂嗎?也是我無數次靈魂拷問過自己的一句話,所以一看到了這個文題,我就打開仔細看了一下。
這篇文字其實基本是電影?關于我媽的一切?的影評及觀后感。
我沒看過這部電影,從文章中看到大體劇情是:
中年婦女季佩珍,是位剛剛熬到退休的女教師。丈夫是外科醫生,女兒大學畢業在北京工作。婆婆老年癡呆。弟弟佩奇是出粗車司機,戒毒后繼續賭博。
佩珍三十年如一日照顧老年癡呆的婆婆。
全力以赴支持丈夫的工作。
無微不至地養育女兒。
像媽媽一樣照管弟弟。
她忘我地生活,忙碌、付出。忍著身體不適扛起家里的重擔。等到身體真吃不消時檢查,最后在醫生發現問題不對時,建議她做CT進一步檢查,她卻因女兒要從北京回來而放棄當天的檢查。
檢查結果出來了。癌癥晚期,即使到北京治療,也只是開刀后又縫合。佩珍還有四個月的存活期。
佩珍用媽媽的敏感,發現女兒的戀愛對象有問題。她出面找了那個已有家庭的男人,并替女兒給他的家人道了歉。
女兒知道她去找過她的男友,責問媽媽為什么管她的私生活,而不等她自己處理?
佩珍說:媽媽等不了了。
是等不了了。
手術失敗,她忍著化療副作用做小白鼠,用醫院的實驗靶向藥。頭發掉光了,吐血,只為了延長生命,多陪家人一天是一天。醫生還是放棄治療,勸她們回家度過最后的時光。
佩珍的女兒在北京的工作并不順利。公司領導欺負一個外地姑娘。工作期間對她辱罵、羞辱。佩珍混進女兒公司,當眾為女兒出氣。并說了一句:不要把時間浪費在低俗、無知、沒意義的人和事上。
佩珍回家了。
婆婆像小寶寶一樣等她喂飯。弟弟還是因為佩珍當初把他送進戒毒所生氣。弟弟進戒毒所后,佩珍賣掉祖宅這事,弟弟更是恨之入骨。每次都在人多的時候找佩珍的麻煩。
大年夜,佩珍一如既往地給所有家人發紅包。弟弟佩奇的紅包里是一張銀行卡。里面是賣掉老宅幫弟弟還清負債后的余款。也是被弟弟口口聲聲說“獨吞”的那筆錢。
女兒問媽媽:“你一直為了別人在活,你覺得值嗎?”
佩珍說:“這是我的選擇啊,但是你不一樣,媽媽希望你能夠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這句話讓我差點哭出聲。這句話,也是我給生活和所有人的答案。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不這么選擇,對于一個良知尚存的人來說,就一定是快樂的嗎?
我同宿舍有兩個同學都是局級干部,用現在大多人的觀點來說是女強人,是成功的女人,或者說屬于在職場混得不錯的角色,但是從家庭而言她們兩個的兒子又是我們宿舍考學考的最差的。因為她們兩年輕時靠著家里的背景走上仕途之路后,根本無暇管孩子,孩子從小都是大字不識的奶奶帶大的。幾次聚會時,我們說起帶孩子的艱辛,她兩都會說很是遺憾,這一塊基本是空白。當然,憑著她們現在的位置和人脈,她們的兒子不會“混”的差,以后的生活甚至仕途也會飛黃騰達,這是顯而易見的,但至少不是她們當初想要的,因為她們兩都是從農村經過千辛萬苦考上學,嫁了人才發跡起來的,她們從心里還是崇尚知識的,這從她們不無遺憾的調侃孩子的學習還是可以看出來的。
早晨看的文章,作者最后將劇情按照以下的思路,重新編排一下:
佩珍是個快樂的中學老師。女兒像野草一樣長大,丈夫做外科醫生,有不錯的收入。佩珍每天逛街、美容,空閑打個麻將。女兒大學畢業就是成年人了,她從不過問女兒的生活。更談不上從一點蛛絲馬跡了解女兒的情感走向。
她父母去世后只有一個不爭氣弟弟。吸毒、賭博。弟弟的生活與佩珍無關。眼看著弟弟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佩珍不管不問,任其自生自滅。
女兒因為孤獨做了第三者。在感情里沉淪,被男友的老婆找到公司,被人當眾揪頭發。
婆婆的老年癡呆可不能影響佩珍的生活品質。大不了花幾個錢送她進養老院。
這也是一種選擇。但,這種自私冷漠的選擇,但凡有點良心的人,午夜夢回良心不會痛嗎?
作為媽媽,我支持佩珍的選擇。
這樣的選擇可能會讓我們心力交瘁。忙碌、付出也不一定能得到家人的理解。但如果不這么選擇,眼看著自己的親人在痛苦、掙扎,甚至淪陷。我做不到,相信你也做不到。
我身邊很多媽媽,哪個不是在付出在犧牲?這在我看來就是女人以平凡者巨多的原因,大多時候女人不是因為智商,肯干,吃苦……輸給了男人,而是因為傳統的思想,超強的責任感輸給了男人,所以女強人,強女子明顯不如普通女人普遍。
那些嘴里說著“為自己活,愛自己”的女人們,大都是活得“太忘我”的妻子、女兒、和媽媽。她們身兼多個角色,哪個角色也想做得不留遺憾。累了自己,苦了自己,犧牲了自己,可心里也是成全了自己。
如果不那么做,還真不一定幸福。
那些只圖自己享受,圖了清閑的女人。光鮮的外表也很難掩飾內心的空虛。在家庭里,根本不存在“獨樂樂勝于眾樂樂”的事。你只管自己高興了,那生活肯定會在某個方面等著給你懲罰。
半生做女人,在女兒,姐姐,妻子,兒媳婦,母親多重身份的轉換中早已疲憊不堪,但是我不后悔。如果再有一次選擇的機會,我還會選擇做一個好女兒,好姐姐,好妻子,好兒媳,好母親……我還會付出所有陪女兒長大,讓她幸福。人類得以繁衍生息,最基本的條件是愛。只是,如果以現在的經驗重新走一遍曾經的生活,我可能一路上不會這么狼狽,但一定還會更用心,即使被認為是“躺平”也得好好愛家人,其次才去愛自己,愛工作,先成全親人,再做一個錢和權的奴隸。
有空看看這部電影,相信每個做了父母的人去看這種題材,都會有不一樣的感覺。
? “我們對父母最大的誤會是以為他們會永遠陪在我們身邊”。共勉吧!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