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很難過的時候,我好像打了一局王者榮耀排位賽。
怎么讓自己從情緒低落中解脫呢,想一下上一章提到的大腦獎勵系統,多巴胺向我們承諾做一些能夠讓我們激活大腦獎勵系統的東西的能夠讓我們感覺到快樂。既然這么簡單就可以改善自己心情的話,那為什么不呢?可是在這之后呢,今天因為難過多吃了一塊巧克力,昨天因為難過決定去購物,在自己獎勵自己之后,通常更加難過,你還正在減肥呢,怎么就控制不住自己,自身的罪惡感和自我批評,往往讓我們情緒更加低落。這個時候,不如放棄一些自控的策略,讓自己既快樂,又不屈服于誘惑。
在我因為難過不開心去打游戲的時候,一開始是想通過游戲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在游戲過程中,我告訴自己,不要再去想那件事情了,專心做你現在在做的事情,所以很大程度上,我會因為想讓自己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去玩對于我來說難度比較大的游戲,讓自己更加專心。可是即使是排位賽贏了,自己也還是開心不起來。獎勵系統告訴我的只是想想打游戲這件事情能讓你更加開心,可是他不對我的更加難過負責。
壓力帶來的欲望
回憶一下自己身邊讓自己難過的事情,不管是憤怒,悲傷,自我懷疑又或者焦慮,不安,都會讓我們的大腦進入尋找獎勵的狀態,情緒低落的時候的蛋糕可能更加誘人,你去贏得游戲比賽的欲望就更加強烈,大腦的救援任務和獎勵系統聯系起來,拯救我們的同時,也有可能讓我們淪陷。這兩個部分的配合導致各種不合邏輯,而且在追求快樂的過程中,往往“想要更快樂”這個目標戰勝自控力的目標。想想自己過去一段時間的行為,想要緩解自己心情的時候,想要每天控制游戲時間的我反而玩了更多次游戲。
既然我們的快樂跟自控有時候完美沖突,那就需要去做一些真正能讓自己的壓力得到緩解的事情,閱讀,聽音樂,散步,冥想,培養自己有創意的愛好,有這么形式能夠讓我們達到想要快樂的目標,為什么不呢。下次難過的時候,試試插上耳機去跑步吧。可能吃點甜的也可以,反正你沒在減肥。
與恐怖分子之間的斗爭
“恐懼管理”的心里現象可能一開=開始并不了解這是什么,但是可能存在在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電視上恐怖分子的襲擊,讓人緊張的離奇事件,殘忍的謀殺案件,任何讓我們想到自己死亡的事情都會讓我們自己覺得害怕。可是為什么既然害怕,還是想要繼續看下去呢。大腦產生恐懼的反應,讓我們毫無意識的去想要尋找自己的保護傘。當人們意識到自己不會永生的時候,我們會更容易屈服于各種誘惑,就像是在獎勵和減壓的承諾里尋找希望和安全感一樣。
“恐懼管理”的方法能讓我們不去想那個不可避免的死亡。但當我們在誘惑中尋找慰藉的時候,我們是在不自覺地加速邁向墳墓的腳步
如果這些讓我們感到恐懼的事情好像對我們也沒有什么好處,那就不用再那些毫無意義的事情上面浪費時間了。
罪惡感為什么不起作用
意志力最大的威脅之一——“那又如何”效應
放縱——后悔——更放縱
那又如何,反正已經耽誤了自己的行程,再玩一會也無所謂了,既然自己已經破壞了學習計劃,那還不如再玩一會。
這個可怕的效應可能存在于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當中,那又如何似乎成了我們拖延的正當理由,一次一次的誘惑,放縱與后悔,不斷的循環,每一次的循環都會讓我們更加內疚或者責備,一旦陷入了循環,似乎除了繼續這樣循環下去,也沒有別的出路了。
那我們應該如何打破這個循環,真正拯救自己呢。這個方法就是“自我諒解”。之前一直認為自我諒解實在對自己的行為找借口,覺得自己諒解自己這一次就還會有下一次,如此下去,自己對自己的要求越來越低,所以寧愿懲罰自己或者陷入那又如何的效應都不愿意嘗試著原諒自己。這種心理跟我們所受的教育有關,我們從小就從父母或者其他人的懲罰中學會了自控,我們需要有人來約束我們。但是那只是小時候,現在如果自己再不斷地對自己的錯誤進行無止境的懲罰與批評的話,我們就相當于自己充當了父母的角色。但是意志力的本質并不是對自己狠一點。相反,自我批評會降低積極性和自控力,然而我們所認為的自我諒解會提升積極性和自控力。
在面對壓力和挫折時嘗試去支持,鼓勵自己能夠幫助我們消除想到失敗時的羞愧和痛苦,擺脫低落的情緒,促使自己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改善心情
既然情緒低落容易讓人們屈服于誘惑,那么改善自己的心情的話是不是會起作用,我們最容易做決定的時候就是我們情緒低落的時候,下決心讓我們立刻有了放松感和控制感,我們決心去改變,我們覺得自己能夠成為一個與現在完全不同的人。我以后要怎么怎么做,以后再也不怎么怎么樣,各種各樣的發誓改變都會讓我們充滿希望,我們喜歡那個我們想象出來的自己,雖然自己制定的計劃不一定會實現,但是這種制定計劃帶來的改變足以讓我們改善心情,和獎勵的承諾還有緩解壓力的承諾一樣,我們很少會去實現我們制定的計劃,想想這些計劃就已經足夠美好了,哪里還有必要去實現那些計劃。但是在自己發現自己好不容易下定決心要做的事情又沒有完成的時候,人們又會開始感覺失落,后悔,當我們再一次感覺到失控,需要擁有希望的時候,我們才會再一次下決心,于是又開始了一種循環——“虛假希望綜合征”。
虛假希望綜合征偽裝成自控的樣子,好像自己真的可以變成自己計劃中的樣子,但是事實往往背道而馳,我們走入了意志力的陷阱當中,既不能失去希望,也不能陷入陷阱,那么我們就需要“改變的承諾”而不是“改變”來改善我們的心情,否則,就是自己給自己挖的坑。
所以為了避免壓力導致的意志力失效,我們需要能找到能夠讓我們真正快樂的東西,而不是虛假的獎勵承諾,也不是空洞的改變承諾。我們需要允許自己去做真正讓自己快樂的東西,遠離那些與我們的生活無關的壓力根源。遇到挫折時,我們需要原諒曾經的失敗,而不是讓他們成為屈服或者失敗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