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些時間快速和慢慢閱讀了幾遍,有收獲,但更多感覺不夠深入,實操性有待加強。
心得方面:
開篇人成長速度的主要原因較有感觸,確實人是有主觀能動性的,因此選擇主動成長,使自己掌握主動權,趨利避害是不錯的方法。人生的每個動作都會通過成敗得失積累經驗從而成長,而如何提高效率,嘗試更多的事情,是能否主動快速成長持續要思考的。
當然,成長是多方面的,并不僅僅局限于工作,新工作,日常生活,與工作無關的,也是個人成長的范疇,也有利于運營工作的開展。
后續提及的對于本質規律的探索學習以及持續的思考也是有一定感觸的。相關的積累其實更多的是生活體驗的和經歷的積累,觸類旁通。
現象,推論,規律的總結不錯,包括不斷使用復盤的方法思考,洞察,多問“為什么”。這個習慣卻是有涉及,但是也并沒有形成系統化的習慣,通過本次的學習,也希望能夠再思索下。
在Papi醬的舉例中,給出了一些分析思路,是可以進一步進行思考的,推動自身對于要學習的現象進行進一步的深入思考和分析。
18種工作習慣促使自己反復對照日常工作是否有有在嘗試,做了很不錯的總結。并且就不足的地方參照后續的具體基礎訓練方法進行嘗試。
對于產品和運營的本質描述,即產品本質是滿足用戶需求,運營本質就是傳遞產品價值贊同。但是除了結論外,產品定位等就講得太過于淺顯。
細分人群也是時常思考的問題的,也值得長期思考。
建議:
運營是個廣義的概念,但是本書是聚焦互聯網運營還是一般運營,還是運營與人的成長的關系問題的探討?從開篇快速成長等描述中未能看出脈絡。
當然什么都可以是運營,包括人生也是,建議本書可以更好定義本書涉及的運營范疇。
在如何向優質內容學習方面,局限于了視頻內容,能否有其他范疇運營的例子?
人每天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而18種方法確實太多,能否就方法有重點排序,以及頻次的排序,例如哪些是每天要做的?哪些是可以周期性做的等等來安排更合理。
1.9.1和2用了太多的篇幅講了,完全可以刪減快速說明即可。
產品的定位講的太過于淺顯,且很快就過度到了產品vs運營。
產品差異化方面使用藥用牙膏舉例與所謂運營,特別是互聯網運營有一定的偏差。
另,前面用微博來舉例,那是個平臺化的運營,然后后面又舉例了差細化,注重垂直領域,平臺和垂直的做法是不同,那么到底想講的是什么問題?
總體很多想講的都提及,但是未能有深度的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