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知識轉化成技能,成為高段位的學習者——讀《精進》有感

關鍵字:建構式學習、以學習者為中心、知識轉化技能、知識解碼、聯接舊知識

《精進》

對于學習,以下3種現象,你有哪些呢?

? ? ? 1.不知道為何而看書?或者是某位大咖的推薦、或者是當下的熱點又或者說是為了獲取知識的快感而讀呢?是不是不讀幾本書都感覺自己在虛度光陰呢?

? ? ? 2.讀了很多書,也上了很多培訓的課程;最后一年總結下來似乎讀了很多,但能讓我們記住的知識就甚少了,更別談能在實際的工作和生活中應用了。

? ? ? ?3.想讀書,要么沒有時間遲遲無法開始,要么拿起書了,書本成為最好的催眠工具。

? ? ? 在2016年,我總結了一下學習的過的課程和看過的書,以上3點,占了1、2兩點。所以讀到《精進》這本書的第四章:“怎樣的學習,才能夠直面現實”很有感觸,如何提高知識的轉化率?成為我對“學習”方面探究的長期問題,讓自己成長為高段位的學習者不懈努力。

對于這章我總結和梳理用一個模型,希望能對其他的學習者有些許的幫助,也歡迎能得到指正和交流。

學習循環模型

一、從提出問題開始,擯棄“傳遞—接收”的學習舊模式,開啟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建構式”學習的新模式,把知識轉化為技能,從而固化知識,提升技能

? ? ? 不妨讓我們來看看原有的“傳遞—接收”學習模式,一本書擺在我們面前,大概會經歷以下的3個步驟:

? ? ? ??訂立計劃,可以是隨意的一個大概,也會是嚴謹的計劃表

? ? ? ??實施計劃,從頭到尾的閱讀,劃上重點,記上筆記

? ? ? ??整理和回顧,對筆記進行整理,或許還會畫上一張思維導圖,對要點進行回顧。

? ? ? 在這樣的過程中占據中心位置的是編制好的書籍或者課程,是既成的已有知識,而不是你心中的困惑——那些待解的問題?!敖嬍健钡膶W習模式即從提出問題開始,知識不是簡單的吸收而來,學習者必須充分的調用他們已有知識,在主動目標的引導下、在豐富的情景中積極地進行探索,解決提出問題,并最終落實到可練習的技能上,從而讓知識固化,提升能力,這樣才是我們學習的目的。

? ? ? 那么把知識轉化為技能,都有哪些可以嘗試的方法呢?

? ? ? 求知分為三個層級:信息、知識和技能。最差的學習者只能接收信息,貪多求廣;好一點的學習者看重知識,以記憶為目標;高手磨煉技能,只求日日精進。信息、知識和技能本不沖突,只不過技能是終點,前兩者是邁向這個終點的路于橋。寫作式一種技能,表演是一種技能,設計是一種技能,思考是一種技能......這些技能都跟學習緊密相關,都離不開信息和知識,但又遠遠不止于此。那么知識轉化為技能,可以有哪些嘗試的方法呢?

? ? ? 1.寫作式操練,寫作是一種典型的知識建構活動,或者更準確地說,是一種對知識的重構活動。這個也是我寫本篇讀后感的目的,誰寫誰知道,也是最容易實現的一種方法。

? ? ? 2.游戲式操練,游戲是我們每個人熱衷的去玩,能帶給我們全身心的體驗,因為游戲的過程往往被巧妙地設計成了一系列循序漸進地任務和挑戰,這樣我們在玩的過程中就不知不覺學會了,同時游戲的天然優勢也讓學習變得自然而有趣,值得我們借鑒。

? ? ? 3.設計式操練,所謂的設計式操練就是調用已有的知識,設計某一種解決方案,來解決某個特定的問題,如:在文章的后續的“實踐練習”就是很好“設計式操練”。

? ? ? 4.趙周老師的“拆書幫便簽閱讀法”——詳見文章背后延伸資料,非常直接的、精準的和巧妙的把知識、個人經驗和應用三者貫通,高效的知識轉化為技能。

? ? ? 案例:張瑞敏的“日清工作法”

? ? ? 海爾大學坐落在海爾工業園內的海爾信息園,其中有幢顯眼的建筑叫做“日新軒”。有人說,“日新”是取自《大學》章句里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實際上,這個名字是取自海爾著名的“日清工作法”。

? ? ? 張瑞敏的日清工作法是從哪里來的呢?從張瑞敏先生給彼得·德魯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序就可以得知,“日清工作法”來自這本經典的大作。同一本書,緊接著是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包政教授的推薦序,洋洋灑灑12頁中,他強調了這本名著的深遠影響,梳理了整本書的脈絡邏輯,并對8章內容進行了扼要的介紹。

? ? ? 同樣的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這本書,包政的讀書法釋歸納式的、研究式的,而張瑞敏只是對其中一段“細細琢磨”,聯系海爾企業的實際創立了“日清工作法”,他的應用和貫徹,為海爾的輝煌創立了堅實的方法論。

? ? ? 這是兩種不同的學習思路。前者偏實用,后者偏學術;前者偏江湖,后者偏學院;前者重在于實際,后者利于通過考試;前者適合于自主學習,后者適用于學院教育;前者適合成人教育,后者適合普通教育。

——摘自趙周《這樣讀書就夠了》P32頁,“為什么你讀書還要像考試一樣呢?”

二、杜絕“空杯”思維,用“四問”聯接舊知識、舊經驗;達到重寫和重構“舊知識、舊經驗”,從而擴展已有的認知和經驗,并把新的認知和經驗寫入個人知識管理系統;對于新產生的又無法輕易獲得解答,同時又有價值的成為長期去探索的問題,做新一輪的學習的起點

? ? ? 我們的“舊知識、舊經驗”是學習的基礎,在問題的引導下,對舊的知識提出“四問”,打開新舊知識之間的通道,把新知識和舊知識糅合在一起。

? ? ? ?針對當前的學習資料,我已經具備了哪些相關的知識?

? ? ? ?針對當前的學習資料,我又學到了哪些新的知識?這些知識對原有的知識構成了何種的補充或者挑戰?

? ? ? ?針對當前的學習資料,還有哪些未知的東西,且這些東西我通過簡單的探索就可以了解?

? ? ? ?針對當前的學習資料,還有哪些未知的東西,無法輕易獲得解答,同時又有價值成為我長期去探索的問題?

三、對新知識的“解碼”是整個學習循環的核心,如何深入的學習,關鍵是如何去“解碼”,解碼有的三個層次

? ? ? ?現有的學習資料說了什么?給了我什么感受?即它原本就要傳達的信息和知識;

? ? ? ?它是什么?對我有什么價值?即對內容的反思,以審視的目光對內容進行評價和定性;

? ? ? ?它的內部是怎么組成的?它的效果是怎么實現的?即對形式和構成的洞察,研究內容表達的手法。

為了能達到上述的解碼三個層次,可以從入口來尋找

? ? ? ?不只要只去尋結論,還要去尋過程

? ? ? ?不只要去做歸納,還要去做延展

? ? ? ?不只要去比較相似,還要去比較不同

? ? ? 對于學習,你掌握了多少知識,并不取決于你記憶了多少知識以及知識的關聯,而是取決于你能調用多少知識以及知識關聯。把知識當作一項技能來學習,讓知識固化,同時不斷的練習,從而提高技能,成為高段位的學習者。

最后,用“遷移、印證、延伸”三種融合的方法,讓知識融會貫通,產生化學反應。對于一個現實問題的解決,或者對一個情境的洞察,往往需要同時調用不同知識譜系上的知識

? ? ? 1.遷移融合,起到啟迪思維的作用,即可以跨界應用;

? ? ? 2.印證融合,起到探索規律作用;

? ? ? 3.延伸融合,對同一個議題,找到完全不同的視角下的論述,把它們綜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到對這一議題比較全面和深入的認識。

? ? ? 將知識融合的關鍵,是能夠洞察出知識背后的“深層結構”。在表面上不相關的知識的背后,我們可以發現它們潛在的相似性、互補性和啟發性,找到知識與知識間隱含的聯系。

實踐練習


從問題開始

? ? ? 1、請寫下一個最近一直困惑你的問題?

? ? ? 2、你已有的觀點是什么?內心還存在哪些未解的疑問?

? ? ? 3、請你尋找一個或一套關于這個問題的經典材料(包括人)進行學習。

解碼與融合

? ? ? 1、關于這個問題,該材料的觀點是什么?

? ? ? 2、你認同其中的哪些觀點?對你有什么啟示?

? ? ? 3、作者是如何去論證并得出他的觀點的?

? ? ? 4、這個觀點,在哪些情況下適用,哪些情況下可能不適用?

? ? ? 5、這個觀點可以遷移到哪些不同的領域?

? ? ? 6、還有其他不同領域的知識,同樣可以印證這個觀點嗎?

? ? ? 7、你是否還可以從不同視角,對其進行補充?

? ? ? 8、材料中,是否有你所不認同的觀點,為什么?

學以致用

? ? ? 1、以最初的問題為中心,寫一篇關于該材料的學習心得。然后將其分享到相關的平臺;如網絡、老師、同行,并根據他們的反饋對你的寫作進行修改、完善。

? ? ? 2、請根據你最初的問題設計一個情境,用你學到的知識進行解決。


延伸資料:趙周《這樣讀書就夠了》便簽閱讀法


便簽閱讀法

第一類拆解(I):用自己的語言重述知識。

第二類拆解(A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

第三類拆解(A2):以后我怎樣應用。

便簽法的操作步驟:

第一步,確定你要讀的是致用類的圖書,你讀的目的是為了提升自己某方面的能力、技巧、方法,并將其應用到實際工作和生活中。

第二步,要求自己用較快的速度閱讀。

第三步,遇到核心觀點、重要建議,或者較難理解的地方,先判斷這對我是否有用。如果有用,則放慢閱讀速度,細讀相關內容。

第四步,拿一張I便簽,用自己的語言簡要重述知識點,或者總結啟發,寫下來,貼在相應書頁。

第五步,回顧自己有沒有經歷過,或者見到過類似的事情、情境,拿一張A1便簽,寫下來,貼在相應書頁。

第六步,結合讀到的知識(觀點/建議/啟發)與自己的經驗,設想自己今后可以如何運用??偨Y的內容應該是具體的而非籠統的,寫在一張A2便簽上,貼在相應位置。

第七步,在有便簽的頁面邊緣,貼上一張小小的指示標簽,以示提醒。

第八步,用此法讀完整本書后(或者讀完自己認為值得讀的部分之后),把所有的A2便簽拿出來貼在墻上,提醒自己日后應用、改變行為。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