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981年出生的我,已經走過了人生的36個春秋。平平穩穩的人生前24年,我就是所有家長口中的所說的那個“人家的孩子”:學習好,愛唱歌,愛跳舞,寫字也好看,畫畫也不錯,能干……小時候家里開商店,從小就進貨,送貨。城里一條街的人都知道這個小姑娘厲害!那時的路也不好,坑坑洼洼,遇到下雨都是大水坑!十三四歲的我騎著當時也算高檔的紅色三槍自行車往來穿梭,帶著貨的時候一個手扶著后邊的貨,一個手扶著車把,憑借對道路的熟悉,平穩的騎過一個個的大水坑……遙想那是的我總能有一絲絲的驕傲和自豪!
? ? ? 說到小時候的事情就不得不說到我的父母。我的爸爸和媽媽都是高中畢業,在那個年代最普通也算是最高的一個學歷。他們倆個人都很優秀,據他們所說他們兩人的結合在我們當地也算一段佳話。媽媽寫字很漂亮,年輕的時候就是各方面能力很突出的,能歌善舞、會唱會跳。畢業后在村委會工作,在當時掙工分的年代屬于從事腦力勞動的人。村里大大小小的標語、條幅誰寫的都不如她。我的爸爸畢業后成為了一個木匠,師從他的大哥也就是我的大爺。但是在我大概三歲的時候,他因為工作時候分心,右手拇指被電鋸鋸掉了,從此也就告別了他的木匠生涯。因為當時的木器加工廠是集體的,所以爸爸的事故算作工傷。但是當時也沒有什么相關制度,村集體給爸爸提供了一點點補償。當時考慮也沒有什么太好的出路,爸爸和媽媽商量要一起開小賣部,于是村集體為我們提供了兩間房子的住處和開小賣鋪的地方。所以我的童年在我們老房子的印象很少,都是小賣部。我爸爸也是個有才能有思想的人。寫得一手好字,即使右手殘疾只剩下四個手指。印象中他還會左手寫字、吃飯。更讓我驚奇的是小時候看到過他寫反字,就是寫在玻璃窗上,然后從外邊看是正字。小時候爸爸在我的眼中就像一個超人一樣,沒有什么事情是可以難倒他的。東西壞了他能修好,不好用他能給改造的順手了,他的想法和做法總能比別人先進。
? ? ? 我的弟弟比我小一歲。準確的說我們倆相差13個月。用我爸爸的話說:我是受了苦的。因為有了弟弟我很早就沒有奶了,所以體質一直都比較差。媽媽說那個時候爸爸每月一發工資就先買回二十袋奶粉,剩下的錢還還賬,就得留下給我看病。隨著我們姐弟倆長大一點,情況才好一點。因為我家的小賣部,別的小伙伴們都很羨慕我們,覺得我們很幸福,好吃的可以想吃就吃。其實呢?我爸爸管教我們很嚴格,小的時候是不讓我們進小賣部里邊的。再大一點的時候,有時候他們忙不過來我會去給幫忙拿東西。我家的小賣部開了整整33年。所以可以說我是見證了中國經濟的發展過程,見證了物價的點滴變化:鹽從我知道的2分錢一斤,滿滿的演變到一元兩元;冰棍從3分的冰糖,紅小豆的,到一毛錢的牛奶的,再到后來的海拉爾雪糕直到后來形形色色各種價位的雪糕;香煙從一毛錢的官廳、福字,到小橋白酒,還有一分錢一塊的娃娃糖……這是我對物價最久遠的記憶。最初的包裝都是瓶瓶罐罐自己帶,后來有了包裝紙,和紙捻,白糖、紅糖、蘇打、堿面我和媽媽都用紙提前包好。我很小就能幫他們包好這種包裝。可能是我是老大的關系,也因為爸媽都很忙,所以從小我就被靠著出去買缺的東西,比如買饅頭,燒餅什么的。那會這些是要用糧票的,半斤的,一斤的,二斤、三斤五斤的……河北的,全國的……林林總總……我記得燒餅最便宜的記憶是一毛二,饅頭好像是一毛,但是具體糧票用多少我就忘記了,畢竟年代久遠了,呵呵。有時候和別人閑聊天我說糧票的事,他們會說我應該沒趕上那個時候,只是因為我很小的時候就干了同齡人還沒有干的事情。
? ? ? 爸爸媽媽一直都很努力生活,爸爸一直在村集體兼職,種著地。媽媽全心照顧我和弟弟,打理小賣部。雖然忙,但是媽媽從來沒有在伙食上落下功夫。上小學那會別的孩子經常早上吃不上飯,買個燒餅或者方便面。媽媽總是很早起床,給我和弟弟做熱乎可口的飯菜。即使冬天也一樣:包子、烙餅、熱湯面,混沌、餃子、疙瘩湯……因為那時候忙,平時媽媽包餃子的時候經常去賣貨,我就給搟皮,開始媽媽總嫌我礙事,后來時間長了,她賣貨,我搟皮,一點一點的學習,所以很早我就學會搟餃子皮了。而且后來經常是媽媽說吃餃子,弄好餡,面就只顧得賣貨,餃子都是我一個人包全家的了。家務中的好多事我都是早早就學會了。媽媽說,最可愛的是我大概五歲的時候,有一天我回到家就一個人在那里搗鼓,還避著媽媽,她也忙,沒顧上過來看。過了會,我拿著小紅布鞋和媽媽說:媽,你看我縫好了。原來是鞋破了個小洞,我回來自己給縫上了,雖然歪歪扭扭的,但是確實縫嚴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