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3言語是最鋒利的刀

你有沒有曾在少年時,被最天真的話語戳痛到如今都諱莫如深?比如,一個小小的綽號。

綽號不是昵稱。他們最本質的區別在于:“綽號”取自一個人最具標志性的地方,而“昵稱”取自一個人最可愛的地方。

大人們總是說“童言無忌”,以此來掩飾小孩子的口無遮攔。雖然小孩沒有惡意中傷,但其帶來的傷害并不可小覷。

哪個年齡段的孩子最容易傷人?我認為是小學三年級開始,一直到初中畢業那段時間吧。有了一些文化基礎,又有了一些想象力,有固定的伙伴,于是,各種“一針見血”的綽號就此誕生了。

那個年齡段的孩子以此為樂,老師們也不了解,因此也不會強加干涉。殊不知,這樣的行為,很傷人。


我就是其中一個。

對于穿衣打扮的晚熟,導致我到大學后期才摸到裝扮自己的門道。之前的十幾年里,始終都是懵懂無知。不懂如何打理自己,也不懂如何反擊,反擊這種雖并無惡意,卻讓人感到十分無助的遭遇。

歪打正著的是,那些年里培養的自我消化負面情緒的能力,以及阿Q精神居然讓我受用至今。果然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沒有過這種體會的人也許不會理解,因為這世上從來沒有“感同身受”這回事。你不是我,永遠不會了解我的感受。在那些自己尚且沒有能力反擊,或是沒有能力改變的歲月里,需要承受多少異樣的眼光和敏感的詞匯。

于是如今,每說一句話都會很小心,怕一不小心刺痛別人。在觀察人的時候也會更仔細地去甄別,對方屬于哪一類人,也許會對那些事物敏感。


從小擁有這種遭遇的孩子,往往成長為兩類人。其一,遠離人群,特別內向。不愛與人溝通交際,把自己封鎖在一個角落內,與外界隔絕。其二,變成特別會察言觀色的人,特別會說話,特別會做人,特別“善解人意”。


你當然不會知道,有哪些詞匯,是我窮極一生也不愿意再提起。

我并沒有錯,當年的那些孩子也沒有錯,只是那個時候的我們都太天真也太“無忌”。


言語是最鋒利的刀,往往會把人割得遍體鱗傷。

人類的嘴,是最尖銳的發射器,也是最沒有“遮攔”的兇器,傷人于無形。


口中積德,手下留情。

如果你能做到,請收下我一百萬個感謝。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