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是一個然并卵的大道理,很多人可能看了都不想點開這篇文章了。
但我還是要大聲疾呼,恨不得用自己全部的努力,將這個大道理灌到每一個人的腦子里,刻到心版上。
因為懂得、和是否遵行及應用,完全是兩碼事好不好。
大道理人人都懂,但過不好這一生的人依然一抓一大把。
身邊一些朋友得知我在學習心理學,都紛紛開始找我傾訴生活婚姻家庭中的難處。期待從我這里得到一些意見或者建議,最好是能立竿見影的方法,來幫助自己從目前的困境中解脫出來。
如:家里有專注于玩游戲的老公該用什么方法手段對付他?老公不心疼、不體貼,忽略我的存在怎么辦?孩子不聽話不好好學習怎么辦?婚姻一團糟要不要離婚?遇到極品公婆怎么辦?生活中有個極為難搞的上司怎么辦?
這些朋友大致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希望我能提供有效方法:改變別人或者環境。
我滿頭黑線,很想如電視劇里演的那般,搖著對方的肩膀狂呼:親,這是上帝才能做到的事情,好嗎?
但可惜,幻想只能是幻想,實際生活中我每次只能帶著苦笑,持著尊重、熱情、真誠、共情、積極關注的態度,傾聽對方的情緒宣泄,找合適的時機,一遍遍的耐心解釋、澄清她們對心理學或者心理咨詢的天字第一、第二號大誤解。即:心理咨詢師的幫助對象是誰?心理咨詢師工作內容是什么?
1、心理咨詢師的幫助對象,不是求助者口中的“別人”,而只能是求助者自己。
很多求助者會認為,自己生活中存在的問題,都是由于別人行為不當,或者環境艱難造成的,只要引起問題的他人或者環境改善了,自己的問題自然而然就解決了。
這種典型的“外歸因”心理傾向,正是造成求助者目前困境的主要因素之一。
上帝創造世界以后,設立了很多自然規律,其中一條為責任律:自己的推車自己拉。成熟的標記之一,就是為自己的生活、欲望及問題負責任。如果上班遲到,就不要抱怨路上堵車;如果想在工作上獲得升遷,就要再去進修專業課程;生氣,就要去正面處理那些讓我們生氣的事情,而不是等待別人來了解我們的情緒。成熟的大人把自己看做是解決問題的人,而不是想著要責怪別人或者要別人來幫助自己解決問題。
從這個角度來說:生活中的巨嬰真的很常見。怪不得武志紅的《巨嬰國》賣的那么火。
在責任律中,我們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不管生活中遇到任何問題,首先要檢查一下自己可能做了什么來造成那個問題。而不是一味的抱怨指責都是別人造成的問題,我全然無辜,受害者心態只會惡化問題而不能解決問題。
2、心理咨詢師的工作內容:不是解決求助者的具體問題,而是解決求助者的心理問題。
即幫助求助者深化自我認識,支持求助者的自我成長,協助求助者尋找迷失的自我,探索真正的自我、重建新的自我的過程,這也是求助者學習與改變自我的過程。
如一位求助者30多歲了,還沒有女朋友,內心很苦悶,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人生徹底失敗。希望心理咨詢師能提供指點,指導自己怎么找女朋友,找什么樣的女朋友。而這些具體問題,都不屬于心理咨詢的內容。心理咨詢師在這個例子中能做的事情,是幫助求助者深化自我認識,尋找沒有女朋友的原因,明確自我需求,調整自己的擇偶標準等,通過積極、合理、有效的行為模式,進行人際交往,最終通過心理成長,自己找到女朋友,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
以上內容屬于理論部分,有點不好理解。我結合自己的人生實踐,將如何才能實現不斷改變和自我成長總結為三點:
第一:明確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所謂世界觀,就是你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包括物質和精神、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對于個體而言,世界觀又和他的理想信念聯系起來。世界觀是人的行為的最高調節器,制約整個人的心理面貌,直接影響人的個性品質,決定著人生觀和價值觀。
價值觀是指個體的核心信念體系,是個體評價事物與抉擇的標準,是關于什么是“值得的”看法。價值觀對態度有直接的影響。比如有的人在價值觀排序中,將事業成功放在第一位,將家庭愛人孩子需求排后面,如《人民的名義》里的達康書記,那么收獲事業上的成功及家庭之中的失敗,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人生觀是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對于人生目的和意義的根本看法,它決定著人們實踐活動的目標、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對待生活的態度。活著卻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活著,自己活著的目的和意義到底是什么的人,一抓一大把,從小孩至老人。
記得初中開始學習哲學,提到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我總覺這些東西太過虛無縹緲,和自己無關。晃晃悠悠人生又走過了二十年,人界中年,才明白原來哲學問題才是指導人生前進方向的標桿。有什么樣的三觀,會過上什么樣的人生。比如:一個人的世界觀中,沒有因果律概念,只想不勞而獲,不學有術;同時他也找不到自己人生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只是單純覺得人生短短幾十年,及時行樂更重要,怕苦怕累卻想過上好生活,整天做夢彩票中獎發大財,人生只需要吃喝玩樂輕松自在,那他的人生多半會在虛度哀嘆中度過。
第二:改變自己的人生態度。
“吸引力法則”是靈修界較為推崇的概念,它認為世上的萬物都是由能量組合而成,而能量就是一種震動頻率,不管是桌子、椅子之類有形的物體,還是思想、情緒等無形的東西,都是由不同震動頻率的能量組成。震動頻率相同的東西,會互相吸引而引起共鳴。大腦 是這個世界上最強的磁鐵,它會對整個宇宙散發出呼喚,把和你思維震動頻率相同的東西吸引過來。
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觀察到類似的情境,如一個整天悲觀、唉聲嘆氣、抱怨牢騷之人,發生在他身邊的事情,好事最終也會演變為壞事;而一個積極樂觀,充滿正能量的人,壞事最后也會帶來好運。
吸引力法則的一個重要實踐應用,就是“感恩”。每天都為自己生活中所擁有的而感恩上帝。我幾年前婚姻處于最艱難的時候,開始努力實踐這一原則,做感恩上帝將我的丈夫賜給我的禱告。剛開始的時候頭腦中波濤洶涌,涌現的都是控訴而不是感恩,因為從自己的角度實在找不到對方的一點點優點,看不到任何值得為他感恩的地方,完全是強迫自己,隨著時間的推移,幾個月后,我從之前的強迫自己到有點勉強,再到甘心樂意發自內心的感恩。時至今日,我們一起度過了十年時光,感情反而越來越親密。
第三:改變自己的認知。
認知行為療法中有一個“合理情緒療法”,也叫ABC理論。這個理論認為:引起人們情緒困擾的并不是外界發生的事件,而是人們對事件的態度、看法、評價等認知內容。因此要改變情緒困擾不是致力于改變外界事件,而是改變認知,通過改變認知進而改變情緒。這個觀點與佛語“境隨心轉,相由心生”,及圣經中“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從心發出的”完全相吻合。
改變認知在中國古代最有代表性的故事,當屬“塞翁失馬”。鄰居看來的壞事,塞翁認為是好事,鄰居認為的好事,塞翁覺得可能不是什么好事。而事情最終的走向,也確實如塞翁所說的那樣。
塞翁和鄰居主要的區別,就在于對同一事情的不同認知。塞翁看問題抱著長遠的、改變的目光,而鄰居則著眼于當下。這一區別的背后體現著塞翁及鄰居不同的三觀。
張德芬在《遇見未知的自己》中舉了一個例子,兒媳婦到婆婆家里,發現婆婆臉色難看,如果她的認知里,婆婆的臉色難看是由于自己引起的,婆婆專門給自己臉色看,那么她就會抱著受傷害、憤怒、生氣的態度去看待婆婆的一言一行,最終也許會引發婆媳戰爭;如果她的認知里婆婆臉色難看和自己無關,那么應對姿態也會輕松自在;如果她的認知里,婆婆身體有恙而臉色難看,那么她多半要心疼婆婆了。
這個例子典型的說明了針對同一件事情,我們內心的認知會如何影響到我們的言行,進而影響事件的發展趨向。
不合理信念的主要特征是絕對化的要求、過分概括化及糟糕至極等。絕對化的要求是指個體以自己的意愿為出發點,認為某一事物一定會發生或者不會發生的信念,當某些事物的發生與這個信念相違背時,個體會感到難以接受和適應,從而陷入情緒困擾之中。過分概括化也就是以偏概全,以一件或幾件事情來評價自己活他人的整體價值。糟糕至極是一種把事物的可能后果想象、推論到極為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災難結果的非理性信念。當個體堅持這樣的信念,遇到他認為糟糕透頂的事件發生時,就會陷入到極度的負面情緒之中。
改變對事情的認知,可以改變外面的處境,而且效果是你們想要的立竿見影,拿走不謝。
我們行事的標準,從來都只憑自己腦里認為世界應該是怎樣,而不是真實的世界是怎樣,你不能改變這個世界,但你總可以改變對這個世界的看法。
—— 李中瑩(NLP簡快療法創始人)
以上三點,說簡單,也不簡單。每一點都是人生的大問題,都意味著對自己整體認知水平、思維架構、知識廣度及深度的檢驗。第一點涉及到人生理想信念的重新構建,屬戰略部分,對已成年人來說,難度較大。后面兩點可操作性較強,屬戰術部分。
親愛的,從今天開始進行實踐操練,并堅持下去,也許環境沒變,但你會收獲完全不同的人生,你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