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

向日葵

轉自百度百科:

向日葵(拉丁文:Helianthus annuusL.),為木蘭綱、菊目、菊科、向日葵屬的一年生草本植物。高1~3.5米。莖直立,圓形多棱角,質硬被白色粗硬毛。廣卵形的葉片通?;ド?,先端銳突或漸尖,有基出3脈,邊緣具粗鋸齒,兩面粗糙,被毛,有長柄。頭狀花序,直徑10~30厘米,單生于莖頂或枝端。

總苞片多層,葉質,覆瓦狀排列,被長硬毛,夏季開花,花序邊緣生中性的黃色舌狀花,不結實?;ㄐ蛑胁繛閮尚怨軤罨?,棕色或紫色,能結實。矩卵形瘦果,果皮木質化,灰色或黑色,稱葵花籽。[1][2]

原產南美洲,馴化種由西班牙人于1510年從北美帶到歐洲,最初為觀賞用。19世紀末,又被從俄國引回北美洲。中國均有栽培。向日葵種子叫葵花籽,常炒制之后做為零食食用,味美,也可以榨葵花籽油用于食用,油渣可以做飼料。

中文學名

向日葵

拉丁學名

Helianthus annuus L.

別稱

朝陽花、轉日蓮、向陽花、望日蓮、太陽花

二名法

Helianthus annuus

植物界

木賊門 Equisetophyta

亞門

木賊亞門 Equisetophytina

木蘭綱 Magnoliopsida

亞綱

薔薇亞綱 Magnoliidae

菊目 Asterales

菊科 Asteraceae

亞科

紫菀亞科 Asteroideae

向日葵族 Heliantheae

向日葵屬 Helianthus

向日葵 H. annuus L.

分布區域

世界各地

果期

8-9月

生態習性

陸生植物

生活型

一年生草本

日照

喜光照

水分

耗水較多的作物

溫度

喜溫又耐寒

土壤

各類土壤

莖的大小

高1-3米

食用價值

葵花籽可以炒食,油炸,可生吃

藥用價值

平肝祛風,清濕熱,消滯氣,降火

工業價值

花穗、種子皮殼及莖稈工業原料

特殊用途

花穗、種子皮殼及莖稈作飼料

毒性

無毒

象征意義

沉默的愛,愛慕,忠誠

原產地

北美洲

名稱來歷

向日葵又名朝陽花,因其花常朝著太陽而得名。英文名“sunflower”雖與其向日特性多少有些關聯,名稱主要還是來源于其金色花朵開放時酷似驕陽的形態,于16世紀至17世紀間從拉丁語中的太陽花——“flos solis”借譯而來。向日葵的法語,意大利語和西班牙語名稱分別為“tournesol”,“girasol”和“girasol”,同漢語名稱一樣,也是基于“向日”這一特性來命名的。

形態特征

共14張

向日葵品種照片

1年生草本,高1.0~3.5米,雜交品種有半米高植株。莖直立,粗壯,圓形多棱角,為白色粗硬毛。葉通常互生,心狀 卵形或卵圓形,先端銳突或漸尖,有基出3脈,邊緣具粗鋸齒,兩面粗糙,被毛,有長柄。

頭狀花序,極大,直徑10~30厘米,單生于莖頂或枝端,常下傾??偘鄬?,葉質,覆瓦狀排列,被長硬毛,夏季開花,花序邊緣生黃色的舌狀花,不結實?;ㄐ蛑胁繛閮尚缘墓軤罨?,棕色或紫色,結實。

瘦果,倒卵形或卵狀長圓形,稍扁壓,果皮木質化,灰色或黑色,俗稱葵花籽。[3][1]

最常見的向日葵高度為2.5~3.5米。根據1567年的科學文獻報告,歷來被認為單頭向日葵植物是種植在帕多瓦,植株高度最高可達12米。同樣的種子,種植在其他時間和地點(如馬德里),植株高度可達近8米。更近的紀錄(約二十年前)則有8米以上的植株,在荷蘭和加拿大安大略省取得。

植株組成

向日葵的植株是由根、莖、葉、花、果實五部分組成。

向日葵的根由主根、側根和須根組成。主根入土較深,一般為100~200厘米;側根從主根上生出,水平方向生長;側根上長有許多的須根。側根和須根上著生根毛。向日葵根系發達,在土壤中分布廣而深,其中60%左右的根系分布在0~40厘米土層中。向日葵根的生長速度一直比莖快,花盤形成前后根生長最快,到種子開始成熟時,根不再生長,以后便逐漸枯萎。此外,在適宜條件下可長出大量的水根(似玉米的氣生根)。

莖稈圓形直立,表面粗糙并被有剛毛。莖由皮層、木質部和海綿狀的髓組成。生育后期,莖稈木質化,而莖內的髓部則形成空心。向日葵的胚莖有綠色、淡紫、深紫等,是苗期識別品種的重要標志。莖的高度,不同類型的品種差異較大,同一品種,株高受播期及栽培條件的影響,差異也很大。莖的生長速度以現蕾到開花最快,此時生長的高度約占總高度的55%,以后生長速度減慢,僅占5%左右。向日葵的分枝性,一種是由遺傳性決定的后一種是環境條件引起的。

向日葵的葉分為子葉和真葉。子葉一對。真葉在莖下部1~3節常為對生,以上則為互生。真葉比較大,葉面和葉柄上著生短而硬的剛毛,并覆有一層蠟質層。葉片數目因品種不同而異,早熟種一般為25~32片,晚熟種為33~40片。莖下部葉片在開花前制造養分,主要供給根部生長,到開花時其功能基本結束。中上部葉片制造的養分主要供給花盤促使種子形成。

向日葵為頭狀花序,生長在莖的頂端,俗稱花盤。其形狀有凸起、平展和凹下三種類型。花盤上有兩種花,即舌狀花和管狀花。舌狀花1~3層,著生在花盤的四周邊緣,為無性花。它的顏色和大小因品種而異,有橙黃、淡黃和紫紅色,具有引誘昆蟲前來采蜜授粉的作用。管狀花,位于舌狀花內側,為兩性花?;ü诘念伾悬S、褐、暗紫色等。

果實

果實為瘦果,習慣稱為種子、瓜子,俗稱葵花籽,可食用。果實包括果皮、種皮、胚三部分。食用型種子較長,果皮黑白條紋占多數,果皮厚,約占種子重量的40%以上,千粒重100~200克。油用型種子較短小,果皮多為黑色,皮薄,約為種子重量的20~30%,千粒重40~110克。[4]

生長習性

向日葵四季皆可,主要以夏、冬兩季為主?;ㄆ诳蛇_兩周以上。向日葵除了外型酷似太陽以外,它的花朵明亮大方,適合觀賞擺飾,它的種子更具經濟價值,不但可作成受人喜愛的葵瓜子,更可榨出低膽固醇的高級食用葵花油。向日葵的品種可分為“一般觀賞用”品種或“食用”品種,一般觀賞用品種特征為植株較矮小,通常不超過半公尺,因此適合栽種于盆栽中;食用品種則植株較為高大,種于一般露天苗圃土壤中,可長至2公尺以上。向日葵生長相當迅速,通常種植約兩個月即可開花,其花型有單瓣、重瓣或單花、多花之分,花期相當長久可達兩周以上。

向日葵

生長環境

向日葵的種植四季皆可,重要以夏、冬兩季為主。花期可達兩周以上。品種可分為“普通觀賞用”品種或“食用”種類,個別觀賞用品種特點為植株較矮小,通常不超過半公尺。觀賞向日葵因而適合栽種于盆栽中;食用品種則植株較為高大,種于正常露天苗圃泥土中,可長至2公尺以上。向日葵成長相稱敏捷,花期相稱久長可達兩周以上,向日葵的生長與溫度、水分、光照、土壤等因素關系密切。

溫度

向日葵原產熱帶,但對溫度的適應性較強,是喜溫又耐寒的作物。其種子耐低溫能力很強,當地溫穩定,在2℃以上,種子就開始萌動;4~5℃時,種子能發芽生根;地溫達8~10℃時,就能滿足種子發芽出苗的需要。發芽的最適溫度為31~37℃,最高溫度為38~44℃。向日葵在整個生育過程中,只要溫度不低于10℃,就能正常生長。在適宜溫度范圍內,溫度越高,發育越快。

水分

向日葵植株高大,葉多而密,是耗水較多的作物。它的吸水量是玉米的1.74倍。但因其生長發育多與當地雨熱同步,水分供求矛盾不突出。向日葵不同生育階段對水分的要求差異很大。從播種到現蕾,比較抗旱,需水不多,僅為總需水量1.9%。而適當干旱有利于根系生長,增強抗旱性。

現蕾到開花,是需水高峰,需水量約占總需水量的43%。此期缺水,對產量影響很大。此階段恰逢雨量較多,基本上能滿足向日葵生長發育對水分的需要。如過于干旱,需灌水補充。開花到成熟需水量也較多,約占總水量38%。如果水分不足,不僅影響產量,而且還降低油脂含量。

光照

向日葵為短日照作物。但它對日照的反應并不十分敏感。比如在天津市的日照條件下,無需特殊處理,都能正常開花成熟。向日葵喜歡充足的陽光,其幼苗、葉片和花盤都有很強的向光性。日照充足,幼苗健壯能防止徒長;生育中期日照充足,能促進莖葉生長旺盛,正常開花授粉,提高結實率;生育后期日照充足,子粒充實飽滿。

土壤

向日葵對土壤要求較低,在各類土壤上均能生長,從肥沃土壤到旱地、瘠薄、鹽堿地均可種植。有較強的耐鹽堿能力,這與是因為向日葵習具有以下習性:

(1)耐鹽性

向日葵有較強的耐鹽性,土壤含鹽量在0.4%能出全苗。現蕾期,0~5cm和5~10cm土層含鹽量分別為0.42%和0.445%時,向日葵仍能生長正常。向日葵不僅具有較強的耐鹽堿能力,而且還兼有吸鹽性能。據化驗,向日葵莖稈含氯化鈉高達0.5%左右,因此,它是鹽堿地生物治堿作物之一。

(2)耐旱性

向日葵具有較強的抗旱性。據測試,開花前后近40天的干旱,0~20厘米、20~40厘米和40~60厘米土壤含水量分別為8.8%、15.12%和19.6%,向日葵仍生育正常。

耐旱原因: 

①根系發達入土深,能吸收利用深層土壤中的水分;

②莖稈內充滿海棉狀的髓,能貯存較多的水分;

③莖上密生剛毛,葉面有臘質層,能減少水分的蒸騰。

(3)耐澇性 

據驗證,從現蕾期開始,在水淹狀態下(地面積水50厘米)生長40天,90%以上植株不死,仍有收成。這是因為向日葵根和莖通氣組織發達,遇水后增生新根能力相當強,5天新根增量相當于總根量的21%。

地理分布

向日葵原產地據信為北美洲。是俄羅斯、烏克蘭、葡萄牙、秘魯、玻利維亞的國花,日本北九州市的市花。

向日葵的野生種主要分布在北緯30°-52°之間的北美洲南部、西部及秘魯和墨西哥北部地區。哥侖布發現新大陸時,航行到美洲的西班牙人把向日葵帶到歐洲。開始在西班牙的馬德里植物園種植觀賞。

向日葵為世界四大油料作物之一,約自明朝傳入中國。中國向日葵主產區分布在東北、西北和華北地區,如內蒙古、吉林、遼寧、黑龍江、山西等省、自治區。主產區北緯35°至55°之間。平均緯度差1°,氣溫相差1.5℃。向日葵的生產潛力很大,可向西南、中南和華東地區擴種。

栽培技術

選地

向日葵栽培應選擇土地平整,肥力中等,灌排方便,土壤粘性相對較小的地塊。不宜重茬。 以種子方式繁衍后代,播種時以泥炭土為宜。播種前用新高脂膜拌種,能驅避地下害蟲,隔離病毒感染,提高種子發芽率。

種子

培育種子先由溫水泡過,再以種子尖端朝下種植在土中,約4~5天即可發芽。

播種

播期 當125px土層溫度5℃即可播種。播期選擇的基本原則是:第一,根據鹽堿發生規律,適當早播或晚播,使幼苗避開鹽堿為害;第二,根據品種生育期進行春播或夏播;第三,根據發病規律調整播期,使其避開病害多發季節;第四,根據生長特性調整播期,使開花灌漿期避開28℃以上高溫天氣

葵的發芽率和出苗率低于油葵,頂土能力也不如油葵。為保證出苗株數,實際播量比計算播量應加大10—20%。食葵的自我調節能力很強,種植密度大則花盤小籽粒小;密度小則花盤大籽粒也大。在既保證產量、又保證商品性的前提下,667平方米保苗株數應保持在3000株左右為宜,行距60—1750px,株距30—875px。播量根據品種特性和栽培要求確定播量。一般人工點播每667平方米需種600克,機播需種700克。

帶種肥 食葵生育期較長,而且植株高大。種肥用量每667平方米穴施或條施磷酸二銨5—8公斤,或三料磷肥10公斤。

播種方式 播種時墑情要好,深度3—100px為宜。播種方式采用:

①人工或機力作畦,點播或開溝條播;

②精量點播,每穴1—2粒。干旱地區可采取深開溝淺覆地的方法,將種子播在墑情較好的濕土上。

播種條件 

向日葵的播種時間:3~4月;

播種的適宜溫度:18~25℃;

出芽時間:5~7天;

播種方法:點播,覆土約25px,播后50~80天左右開花,因品種不同各項略有差異。

田間管理

田間管理是為了培育健壯植株,達到優質高產的重要環節。俗話說:“三分種,七分管?!?/p>

1、查田補苗

向日葵是雙子葉作物,頂土出苗較費勁,再加上整地、播種質量不高或播后遇雨表土板結,或病、蟲、鼠、雀等為害,都易造成缺苗斷壟。為了保證一播全苗,必須在出苗期逐田逐行檢查;如成片成行缺苗要及時補種,將種子浸泡催芽露白后,及時補種。缺苗少的要移密補稀,帶土移栽(注意幼苗的向陽方位),澆好定根水,成活率一般可達95%以上。還可育一部分保險苗,以保證全苗的需要。

2、間苗定苗

要及早間苗,防止苗擠苗,影響培育壯苗,乃至以后的產量。據試驗:1對真葉及早間苗,2-3對真葉定苗的每個花盤有小花1200-1500朵,比3對真葉以后才間苗、定苗的,每個花盤多200-300朵,產量要高19%-26%。至于鹽堿地和蟲害重的地塊,定苗時間可適當推遲。定苗 及早定苗,有利于培育壯苗,也有利于花盤發育,定苗應在2對真葉時進行

3、中耕除草

全生育期中耕2—3次。第1次中耕在1—2對真葉時結合間苗定苗進行,深度250px。第2次中耕在定苗后1周進行,深度375px。第3次中耕在封壟前完成,結合開溝、培土、施肥,深度500px。主要是起除草松土、破除板結、保蓄水分、減少蒸發、減輕鹽堿為害等作用。尤其是在苗期,由于株行距較寬,容易滋生雜草,土壤水分蒸發快、易生旱象。因此,必須及早動手中耕除草,松土保墑。

1-2對真葉期結合間苗、定苗,進行淺中耕8-10厘米,尤其要除凈幼苗四周的雜草;第二次中耕在定苗后7-8天進行,對保墑防旱促苗健壯有良好的作用;第三次中耕要在封行之前,這次中耕要深,并可結合追肥、培土進行。有的地在播種后、出苗前由于遇雨等原因造成表土板結生“硬殼”,影響出苗的,可進行苗前松土或中“鏟萌生”。鹽堿地也易出現返鹽傷苗現象,可采用“悶鋤法”。

在出苗前把種芽邊的鹽堿土淺鋤推開,以利出苗。干旱地要早鋤、勤鋤、雨后鋤,以利蓄水保墑;特別是鹽堿地雨后中耕松土可減輕堿害。有的地方定苗前采用耙地方法中耕除草;有的用深松犁在竹間松土,效果都很好。但天氣干旱不宜采用。自2000年,向日葵產區正在逐漸推廣氟樂靈、撲草凈等除草劑,效果很好。如氟樂靈主要消滅單子葉雜草,每畝用藥300克加水20千克,在播種前10天均勻噴灑在地面上,耙入土中。如在播后施藥要減少用量,并在播后3天內噴灑,以免出苗后發生藥害。氟樂靈消滅列當(寄生草)的效果也是很好。鹽草凈消滅闊葉雜草效果好,每畝用藥200克加水20千克,播后3天噴灑,并耙入土中。當前除草劑型號較多,要嚴格按照說明書施用,效果才好。

4、開溝追肥

第3次中耕時進行,以氮磷肥為主。每667平方米磷酸二銨5公斤,尿素10公斤,混合均勻后施入土壤。通過開溝培土,保證次生根生長發育,防止倒伏,減少子葉節以下基部分枝。

共6張

向日葵

5、灌水

采用溝灌方式,減少每次灌水量的方法可有效防止倒伏。推遲灌頭水時間,能有效地控制食葵株高。一般株高1.5米的品種,灌頭水時應在花蕾直徑4—125px時進行,二水在初花期,三水在灌漿期。株高2米左右的品種,灌頭水時間在開花前4—5天進行(旱情嚴重,灌水提前),二水在頭水后6—7天,三水在灌漿期。

6、授粉

及時進行人工輔助授粉。用“對花盤”、“粉撲子”、“棉線手套”等方式進行花盤間相互傳粉,或收集父本花粉用小刷子輕輕涂抹在母本的柱頭上。授粉在盛花期進行3—4次。

7、防旱抗旱

根據向日葵的需水規律和耐旱性,一般在播種到出苗階段要掌握頂凌播種或搶墑旱播、播前浸種等都有 良好的防旱抗旱作用。從出功垤現蕾階段,這時幼苗地上部分生長較慢,根系生長很快,可不澆水,實行蹲苗。從現蕾到開花階段,此時需水量占其一生總需量的43%,是關鍵時期。據試驗,在現蕾期澆水一次的畝產150.5千克,現蕾和開花期澆水2次的畝產180.6千克,現蕾開花灌漿期澆水3次的畝產205.6千克。沒澆水的畝產只有65千克。

在灌溉方法上主要分:播前的貯(蓄)水灌溉和生育期的灌溉兩種。貯水灌溉又分秋灌、冬灌和春灌三種。主要是在中國北方從11月上旬開始到地表結凍前為秋灌,水分入滲較深,保水性較好;結凍后為冬灌,有疏松表土的作用;3月至播種前春灌。水分蒸發損失大,表土易結松結在鹽堿地實行秋冬灌的,水量不能太大,灌后采取拖、耙措施,避免鹽堿為害。生育期灌溉,在畦種并澆地區采用畦灌法,小畦澆少水,大畦條灌進度快。壟作地區實行溝灌,灌水深至壟高的三分之二,讓水逐步滲透到根部。防止壟土板結。要克服大水漫灌現象,漫灌不僅浪費水、易灌不勻、使土板結,還會引起地下水位上升造成鹽漬化。鹽堿地灌水,一般采用大水灌、排結合的方法,起到淋鹽洗堿的作用,灌后的地塊,地表快干白時要及時松土保墑,壓鹽堿上升。有些地方在旱季過后,進入雨季還要采取高培土、深開溝等辦法進行排漬防澇。抗旱灌水在有條件的地方要逐步推廣滴灌、噴 灌等節水灌溉的先進措施,效果將更加顯著。

切花采收

當外層的舌狀花開放時即可采收。在水中或保鮮液中瓶插壽命夏季為6~8天,冬季可達10~15天。一般在采收包裝中把葉片去掉,留頂部1片葉為宜。切花可在2℃~5℃下貯藏1周左右。 根據不同品種的特性,選擇不同的收獲方法:

食用及油料類向日葵

1、籽粒較小、不易落粒的品種,采用機收機脫;籽粒較大、易落粒的品種,采取人工收割、人工脫粒的方法。

2、及時收割、脫粒,及時晾曬、精選、裝袋。

3、按皮殼顏色和籽粒大小分開脫粒,保證商品整齊一致。

4、儲藏條件:食葵籽粒應在15℃以下的室內儲藏,并注意通風干燥,不要置于室外長時間暴曬。儲藏時間不宜超過一年,時間過長會使籽仁內的油分酸敗。[5]

觀賞向日葵

切花分枝長度要達1000px以上。花期從6月下旬開始,選枝長60~1750px的花枝采收,進行預處理,然后10支1束,花頭用軟紙包裹,裝箱上市。[5]

問題防護

有些向日葵品種在葉腋間長出分枝,也叫分杈。多出現在現蕾至開花階段。徒耗養分,對產量和品質影響很大。據觀察,打杈3次的增產46.6%,打杈4次的增產56%。此階段至少要打杈3次以上。打杈要“打早打小”,嫩小杈一抹就掉,省力又不傷莖葉。至于有些地方有打葉的習慣,要千萬注意中、上部葉片堅決不能打,據試驗,打掉中、上部5-10片葉的,一般要減產20%-25%。至于生育后期的下部老葉,為了便于通風透光,減少病蟲害,可打掉少部分。

不良癥狀

(1)向日葵缺氮: 苗期生長不快,植株纖細瘦弱,葉片小且薄,呈黃綠色或淺綠色;生育中期缺氮,下部葉片早期變黃,花盤小,營養器官生長明顯變差,造成植株早衰;

(2)向日葵缺磷: 植株和花發育不良;

(3)向日葵缺鉀: 植株生長緩慢,葉片變黃,葉上現褐色的斑點,這些斑點最后干枯成薄片破碎脫落,含油量下降;

(4)向日葵缺鈣:在形成花前后均出現莖彎曲現象;

(5)向日葵缺硫:葉和花序色淡,節間較短,植株矮小;

(6)向日葵缺鎂:脈間失綠;

(7)向日葵缺錳: 葉片呈網狀失綠;

(8)向日葵缺硼: 子葉張開后生長點受損或死亡或腋芽萌發形成植株,生育不正常,植株矮小,莖稈具褐鉤縱帶狀痕。花盤形成后,支撐花盤的莖失去跟著太陽轉的能力,有的總低垂著頭,有的頭總朝天,下部老葉肥厚,暗綠色,上部葉小且卷曲,葉肉失綠,葉脈突出;

(9)向日葵缺鋅: 生長受阻,上位葉黃化壞死;

(10)向日葵缺鐵: 上位葉片全變黃,葉脈仍為綠色;

(11)向日葵缺銅: 上位葉與花冠畸形。[6]

病害防治

幾種常見的向日葵病害:

菌核病

向日葵菌核病又稱白腐病、爛盤病。這種病害在向日葵主產區里每年發病率在50%左右,嚴重時可達80%以上,對向日葵的產量和品質影響很大。

發病癥狀

1.立枯型

自幼苗開始到花盤形成前都能發生。幼苗期發病主要在莖基部,繞莖形成水浸狀病斑,潮濕時長出白色絮狀菌絲,干燥后病部收縮變細,莖內形成黑色菌核,植株呈立枯狀枯死。成株期發病也以莖基部為主,呈現出淡褐色的濕潤狀病斑,逐漸擴大到整個植株的莖部,后期病斑干枯呈灰白色,邊緣呈褐色,表皮破裂,由于莖內輸導組織遭受破壞,影響養分的運輸,葉片開始由下向上逐漸變黃、枯萎而脫落,最后造成整個植株枯死。

2.爛盤型

這種病癥在謝花期以后最重,當花盤受害時,在其背面出現水浸狀病斑,花托呈褐色且軟化。遇多雨天氣,病斑迅速擴大,可穿透花盤,由背面轉向正面,長出一種白色菌絲,造成花盤腐爛,使籽粒不能成熟,嚴重時可造成籽仁腐爛或籽粒自行脫落。

發病原因

主要由菌核萌發侵染引起。病菌以菌核狀態在土壤、病殘組織及種子中越冬,在土壤中可生活2~5年。其侵染方式有二:一是菌核萌發后產生菌絲,當它與寄主相接觸后即直接侵入,苗期和成株期發病即為這種侵染方式;二是菌核可產生子囊盤,子囊孢子經過風雨或昆蟲傳播到寄主作物上,子囊孢子發芽后即侵入寄主內,向日葵爛盤就是子囊孢子侵染后引起的。當氣溫在20℃、相對濕度達80%時,最適于菌核的萌發,也是花盤發病最嚴重的時期。尤其是在多雨之年,在一些低洼排水不暢、通風透光不良和連年重茬或迎茬的地塊上發病率最高。7~8月份如果遇到多雨低溫時,發病率較高。[7]

病源及流行規律

病原菌是核盤菌科核盤菌屬菌核病菌,黑色。病害發生在莖部的菌核形成少,花盤發病時菌核較多。菌核在-40℃或濕熱55℃時經10分鐘仍有生活力,水淹狀態下僅30天即腐爛死亡。條件適宜時菌核開始萌發,可直接形成菌絲侵染寄主,也可形成子囊盤產生子囊和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隨風雨傳播到寄主表面后,發芽成菌絲侵染,致使向日葵發病。病原以菌核形式在土壤種子中越冬,菌核病嚴重地塊種子帶菌率為10%以上,果皮、種皮、子葉和胚均可帶菌。播種后可造成幼苗死亡或幼苗根部及根莖部發病。土壤中的菌核大多分布在0~10厘米的土層中,菌核萌發的菌絲直接可從傷口侵入向日葵的根或根莖部位而發病。土壤表層的菌核都可產生子囊盤并釋放子囊孢子隨風雨、氣流傳播到莖葉或花盤,可直接或從傷口侵入。病原菌在侵染過程中分泌草酸和酶類,促使寄主組織腐爛分解,出現病害癥狀。

防治措施

1.物理防治

發現病株,要立即拔掉銷毀,以防蔓延。菌核在土壤中可存活數年,一般3年后活力大部喪失,采取向日葵與禾本科作物輪作換茬,能減輕發病。輪作時間越長效果越好,不能與豆科、十字花科等作物輪作。

2.藥劑防治

①用40%紋枯利800~1000倍液,在向日葵現蕾前或在盛花期,噴灑植物的下部和花盤背面1~2次。

②用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在向日葵現蕾前或在盛花期噴灑1~2次。

③用50%速克靈500~1000倍液,在苗期或開花期噴灑,防治效果可達80%以上。

④當氣溫達18~20℃、0~5厘米深表土含水量在11%以上、子囊盤開始出土時,是地面撒藥的最佳時期,每公頃可用70%五氯硝基苯30~45千克,加濕潤的細土150~225千克,摻拌均勻后撒在田間,可抑制菌核的萌發和殺死剛萌發的幼嫩芽管,抑菌率可達91.3%,防治效果達78.5%以上。

3.滴灌防治

①利用滴灌控制水量。利用膜下滴灌調節供水量,避免了低洼積水現象,控制田間濕度,從而降低向日葵菌核病的發生。

②利用滴灌進行隨水施肥。膜下滴灌提高了作物抗病的能力,亦可做到適時適量,可省肥20%左右。膜下滴灌節水50%,減少深層滲漏,能較好地防止土壤次生鹽堿化。滴灌隨水施肥、施藥,既節約了化肥和農藥,又減少了對土壤和環境的污染。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