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色列]尤瓦爾·赫拉利
在中世紀的歐洲,獲得知識的主要公式是:知識=經(jīng)文×邏輯。如果想知道某個重要問題的答案,他們會閱讀相關經(jīng)文,并用邏輯來理解經(jīng)文的確切含義。舉例來說,學者如果想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狀的就會快速掃過《圣經(jīng)》里的內(nèi)容,尋找相關參考記述。有人就會指出《約伯記》38:13提到,上帝“叫這光普照地的四極,將惡人從其中驅(qū)逐出來”。于是學著就會用邏輯判斷,因為這個世界有“四極”,一定就是個平坦的正方形。但另一位賢者不接受這種詮釋,要大家看看《以賽亞書》40:22,里面提到“神坐在地球大圈之上”。豈不就證明了地球是圓的?在實踐中,這代表著追求知識的學者會花費多年時間泡在學校和圖書館里,讀著越來越多的經(jīng)文文本,不斷鍛煉自己的邏輯,讓自己能夠正確了解文本的意義。
科學革命的知識公式則非常不同:知識=實證數(shù)據(jù)×數(shù)學。如果想知道某個重要問題的答案,我們要做的就是收集相關的實證數(shù)據(jù),再用數(shù)學工具加以分析。舉例來說,要測量地球真正的形狀,可以先從在世界各地觀察太陽、月亮和行星開始。等到累積了足夠的觀測值,只要運用三角學,不僅能夠推測地球的形狀,就連整個太陽系的結(jié)構(gòu)也能推知。在實踐中,這代表著追求知識的科學家花費多年時間泡在觀測站、實驗室和研究考察里,收集越來越多的實證資料,不斷鍛煉自己的數(shù)學工具,讓自己能夠正確解讀數(shù)據(jù)的意義。
這個知識的科學公式讓我們在天文學、物理學、醫(yī)學等學科取得驚人突破,但它有一個重大缺點:無法處理價值和意義的問題。中世紀學者可以完全肯定謀殺和偷竊是錯的,也知道人類生活的目的就是要遵循上帝的指示,因為經(jīng)文里就是這么說的。但科學家無法做出這樣的道德判斷。不管有多少數(shù)據(jù)、數(shù)學功力多強,都不可能證明謀殺是錯的。然而,人類社會如果缺了這種價值判斷,就無法維系。
要克服這個困難,方法之一是在新的科學公式之外,繼續(xù)應用舊的中世紀公式。如果碰上世紀問題,比如確定地球的形狀、搭橋或治病,就收集實證資料,做數(shù)學分析。如果碰上倫理問題,比如能不能允許離婚、墮胎和同性戀,就轉(zhuǎn)向經(jīng)文求助。從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到21世紀的伊朗,許多現(xiàn)代社會都采用這種解決方案。
但人文主義還提供了另一種選擇。等到人類對自己有了足夠的信心之后,一個獲取倫理知識的新公式出現(xiàn)了:知識=體驗×敏感性。如果想知道任何道德問題的答案,我們需要連接到自己內(nèi)心的體驗,并以最大的敏感性來觀察它們。在實踐中,這代表著追求知識的方法要靠多年的體驗累積,并鍛煉敏感性,好讓我們正確理解這些體驗。
體驗究竟是什么?體驗并不是實證數(shù)據(jù),也不是由原子、電磁波、蛋白質(zhì)或數(shù)字組成。體驗是一種主觀現(xiàn)象,有三個主要成分:知覺、情緒及想法。在任何時刻,我的體驗都包括了我的一切感知(熱、愉悅、緊張等),我感覺到的情緒(愛、恐懼、憤怒等),以及一切出現(xiàn)在我腦海中的想法。
敏感性又是什么?敏感性包括兩方面:第一,注意到自己的知覺、情緒的想法;第二,允許這些知覺、情緒的想法影響自己。當然,并不是略有風吹草動就反應激烈,重點是要對新的體驗持開放態(tài)度,允許新的體驗改變自己的觀點、行為甚至個性。
體驗和敏感性會形成一個彼此加強的無限循環(huán)。沒有敏感性,就無法體驗任何事物;沒有體驗各種事物,就無法培養(yǎng)敏感性。敏感性并不是能夠靠讀書或聽演講來培養(yǎng)的抽象能力,而是一個實踐技巧,必須在實踐中慢慢成熟。
讓我們以喝茶為例。最早,我是在早上讀報的時候,喝加了許多糖、質(zhì)量最普通的那種茶。那時喝茶只是個借口,主要是想享受糖分帶來的快感。直到某天,我才發(fā)現(xiàn)自己看了報紙、攝取了糖分,但幾乎不算真的喝了茶。于是,我把糖量減少,把報紙放在一邊,閉上眼睛,專心喝茶。我開始感受到茶獨特的香氣和風味。很快,我開始想試試不同的茶,有紅茶、綠茶,比較著各種茶高雅的口感、微妙的香味。不過短短幾個月,我就無法再滿足于超市品牌,而是到高檔的哈羅德百貨買茶。我又開始特別喜歡一種“熊貓茶”,產(chǎn)自四川雅安山區(qū),是一種以大熊貓糞便為肥料種植的茶葉。就是這樣,我一杯一杯地喝著茶,磨煉著對茶的敏感性,學會了品茶。如果在我喝茶的早期,就拿了明代的瓷杯來品味熊貓茶,可能并不會感覺與用紙杯泡茶包有太大差距。沒有必要的敏感性,就無法體驗到某些事物;沒有長期的體驗,就無法培養(yǎng)敏感性。
關于茶的這一套,也可以應用到所有其他美學和倫理知識中。我們并不是一出生就帶著良知。在人生旅程上,害人者人恒害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如果我們注意到這件事,道德的敏感性就會變得敏銳,這些體驗就能提供有價值的道德知識,告訴我們什么是善、什么是對的,以及自己是怎樣的人。
因此,人文主義認為生命就是一種內(nèi)在的漸進變化過程,靠著經(jīng)驗,讓人從無知走向啟蒙。人文主義生活的最高目標,就是通過各式智力、情緒及身體體驗,充分發(fā)展人的知識。19世紀初,建構(gòu)現(xiàn)代教育系統(tǒng)的重要人物威廉·馮·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曾說,存在的目的就是“在生命最廣泛的體驗中,提煉出智慧”。他還寫道:“生命只有一座要征服的高峰——設法體驗一切身為人的感覺?!边@正可作為人文主義的座右銘。
注1、本文來自作者的《未來簡史》第七章,電子版來源于“未來生活實驗室FLL”公眾號;
注2、這里的公式是乘法,因為兩項元素需要彼此才能運作。在中世紀學者看來,沒有邏輯就不可能理解《圣經(jīng)》。如果你的邏輯值為零就算你把《圣經(jīng)》每一頁都讀得滾瓜亂熟,知識總值任然是零,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