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講故事!”
“這都講多少遍了,換一本吧。”
“不換,就讀這本。”
于是開始了第N遍閱讀。
這對話似曾相識吧,幾乎每個喜歡讀書的熊孩子都不厭其煩地拿一本書來煩你。從兒童成長發展特點來看,這是就是兒童早期的認知特點,不停地重復來獲取新知。
但成人是喜新厭舊的好嗎,讀第一遍新鮮,讀第六遍的時候,大腦已經拒絕信息進入了。
那如何愉快地親子共讀,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真正發揮出共讀的作用呢?
繪本除了字外,更精彩的是圖,小孩子即便不認識字也可以看得懂。
既然看得懂,為什么還要親子閱讀?
高質量的親子閱讀,應該引導孩子看出不一樣的東西來。
如何高質量親子閱讀呢?
? ? ? ? ? ? ? ? ? ? ? 一 讀圖篇
一本繪本,如果只讀字無異于買櫝還珠了。圖畫里有著更豐富的世界。
1、看顏色
好的繪本在繪圖上給人美的享受,小孩子的美育教育,就可以用繪本開啟。
比如,可以問孩子哪個顏色漂亮?你喜歡什么顏色?
還可以引導孩子更深入的思考,比如,樹的顏色為什么不一樣?
2、找細節
繪本的圖畫里藏著很多知識,是文字不曾傳達出來的。這就得在親子閱讀中,有意識地引導孩子練習,去發現這些細節。
Bary喜歡車,車的繪本是最愛。《火車出發了》從圖書館借了不下5次,我也得一次次講。后來又一次,陪他很認真地看了這本書,發現了很多不曾注意到的。
在這一頁里,講完文字后,我們一起看圖。有好幾處新發現:
從樹的顏色可以看出是什么季節?
? ——秋季,有些樹葉變黃了。而且人們穿的是長袖。
建筑物大都什么顏色?
——黃色
我們家小區附近的居民樓大都什么顏色?
——灰色 白色
樓頂上的是什么東西呢?
——不知道。
是不是太陽能熱水器啊?我們中國的有些樓頂上也有,造型不一樣。
——是吧。
馬路上的車子往哪里開的?
——左邊的往北,右邊的往南。欸?他們左側行駛啊。
是哦,媽媽都沒有發現,我們國家的呢?
——右側行駛啊。
不得不說,這是我第一次知道日本左側行駛,查了百度,果然如此。
薄薄的一本繪本,內容如此豐富,細節處更見精彩。
3、猜結果
高質量的親子閱讀還可以引導孩子預估故事的走向,這是對孩子推理、預測等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
《長個不停的腿》就可以在讀的時候問孩子:
“接下來會發生什么呢?”
“怎么辦呢?”
孩子一開始可能不說,引導他說出幾個可能的結果,慢慢他就學會說了,也可以猜出好幾種結果了,說不定比書中的更有趣。
4、編故事
編故事是把書讀厚、讀得有趣的最好的方式了。
《七只老鼠上學去》是Bary聽了幾十遍的故事,一次在書店碰到整套書,非要買下來,我本不想買的,喜馬拉雅上隨時都能聽,何必費這個錢,最后拗不過這小子,就買下來了。買下來后,發現聽和看是不一樣的,圖畫非常有趣,七只老鼠個個不同,都很生動獨特。
這一頁,我們給七只老鼠每一個都取了名字,因為長相相似,就根據衣服特點命名,也可以讓孩子自己取名,但要有個依據。我們給他們分別取了三號、小星星、小黃、小條紋、小花、小橙、小紅。雖然有點普通,但孩子取得開心。
這一頁,讓孩子猜測——
誰第一個完成?
誰最后一個完成?
媽媽看誰呢?
媽媽心里想什么呢?
也可以把小朋友加進去,編進故事中。
你和七只老鼠一起上學,你整理東西能排第幾名?他們不喜歡上學,就你喜歡上學,你跟他們說什么呢?……
所以,一不小心就可以進行教育了。
這樣高質量的親子閱讀,訓練一段時間,孩子的閱讀力、理解力、想象力、思考力一定會大大提升的。
? ? ? ? ? ? ? ? ? ? 二 讀字篇
回過頭來再說文字,真的只讀字就不高質量了嗎?是啊,肯定低效的。但也不是一無是處。
孩子肯定會要求你講個十遍以上,雖然當你讀了三遍以后,基本上就是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大腦已經拒絕信息進入了。而在孩子那里還是津津有味的,而且他已經默默把故事背下來了。當他再自己看第十五遍時,他認出了他會背的那些字,慢慢地他就自己識字了。
那些從小就讀過大量書的孩子,他們的認字過程大都如此,真的不用生字表上挨個背。
Bary從三歲開始就認識字了,當時非常喜歡看《朵拉歷險記》,擔心傷眼睛,我就買了整套書。買回來之后基本上全家總動員,他指揮讓爺爺奶奶爸爸和我輪流給他講,講了一遍又一遍,后來一套40本全背下來了,有時爺爺講錯了、發音不標準、漏了一行字,他馬上給糾正過來。再后來他就自己看,邊看著字邊念,不知道的以為他都認識呢,可我們知道他這是一邊背書一邊認字呢。
所以,即便是單純地讀字,也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啊。
親子陪伴講求高質量的陪伴,即便大人們都很忙,時間不多,但重在全身心投入。
親子閱讀也如此,不求每本書都如此,但總要有幾次這樣高質量的親子閱讀,引導孩子會閱讀,調動各種智慧去讀,引導好了,他就養成好的思維習慣,自己去讀出那些精彩了。
同樣一本書,每個人吸收的知識是不同的,把書讀透,從小就會讀,通過讀書提高閱讀力、理解力、思考力、想象力,這才是父母教給孩子的隱形競爭力,比物質更為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