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主義的經濟解釋(自私的人不賺錢?)

導語:

曾經有人向我灌輸利他主義,當時我特別不以為然。認為又是忽悠我賣力干活的。可是在經歷了很多之后,回過頭再去思考,發現利他主義有著非常深刻的含義。

存在著非常大的經濟價值。

一,由外向內VS由內向外的商業邏輯

我們首先要討論的,其實是由內向外,還是由外向內的商業邏輯。

由內向外的思維方式,是以自己出發,以公司出發,看自己能夠做什么。然后努力的做一款感動自己的產品;或者把自己認為很好的東西,推給用戶。

由外向內的思維方式,是從用戶出發,看看用戶需要什么,然后看看自己和公司能不能提供。

由內向外,容易陷入兩個思維誤區:

第一:想要打造一個超級產品。沉浸在完美主義和自我感動的夢境中無法自拔。例如,曾經的情懷帝老羅;

第二:居高臨下,或者不顧用戶需求。沉浸在自己過去的成功和路徑中,跳不出來。例如,增加的超級磚頭:諾基亞!

劃重點:由內向外和由外向內,跟品質和質量沒關系,跟商業道德和節操沒關系,跟企業家精神也沒多大關系。說到底,跟商業環境,直接點,跟錢有關系。

二,由外向內,就是從錢往回推

怎么樣賺錢?

商品交易,找到用戶,為他提高商品,賣給他,賺他的錢。

就這么簡單。

我們經常會陷入一個誤區,一個人餓了,我要給他提供非常好處的美食。但是從用戶的角度講,當他餓的時候,什么色香味,真的不要緊。要緊的是趕緊填飽肚子。

所以,當你由內向外的時候,肯定是去努力提高廚藝,打造超級美食。但是可能,顧客要么餓死了,要么去別急填飽肚子。

由外向內則是,先簡單點,給用戶提供吃的,讓他飽,賺他錢。等他吃飽了,OK,后廚也把更精致的正餐后的吃食拿出來了。接著賺。

由外向內,先滿足用戶的基本需求,拿到用戶,賺到錢。先建立了和用戶的鏈接,再一步步的去提供更優質的產品。

三,兩個由外向內的例子

1,先做廣告再生產商品。

譬如要開發新的產品,由內向外的邏輯是,先生產出產品來,再策劃廣告,賣給用戶。

但是如果是由外向內,就是先鎖定用戶,做用戶調研。然后策劃個賣點,做個廣告,小范圍發出去,測試效果。

如果用戶反應的好,就回過頭去下單生產。

2,先找廣告渠道再定商品。

譬如你要賣東西。先從廣告渠道出發,找到你最能把握的主的渠道,最擅長的渠道。從渠道定用戶群。

通過渠道,先確定了這個渠道的廣告方式。然后再根據渠道定用戶群,再根據用戶群定商品。下一步,直接打廣告,賣貨。把生意轉起來。

這兩個例子,都我從別的書上看到的。之前理解的不夠深。現在想來,實在是非常高效的方法。

四,由外向內在職場中的應用

當別人或領導,向你提個要求的時候。先滿足他。然后,給他比他要的更多。

當你滿足他的時候,他會認可你,當你給他比他要的多的時候,他會欣賞你。

當你給他比他要的多的時候,在具體的事務上,你已經比他專業。這個時候,你提出的改進意見,就非常容易得到他的支持。

到最后,事情可能還是按照你最新預想的去發展。只不過由外向內,更容易實現而已。道曲而能成。好過道直而不成。

五,利他主義的本質是先得到結果。花錢買夢想。

由外向內就是利他主義。本質是,先得到結果。因為是從外部往回推。所以肯定是先得到一個結果。

再普通的結果,也好過沒有結果。

這個夢想一樣,先賺錢,賺到錢,拿著錢去實現夢想。好過苦逼兮兮的去傻熬強。

六,利他主義的價值在于進化主義

利他主義在這里變得非常膚淺市儈了有沒有?

但是,利他主義的價值,在于進化主義。

你要在從外往內推,得到結果后,賺到錢后。開始不斷的進化自己的產品。說白了,是先賺到錢,再拿賺到的錢來進化自己的產品。

這樣才是正向健康的循環。賺的越多,投入到產品進化的越多,用戶越滿意,賺的越多……如果你把賺的錢消費了,享受了,那就完犢子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