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課堂《如何閱讀一本書》書評

? ? ? ? ? 成為一個真正會閱讀的人


? ? ? ? 在沒有讀過《如何閱讀一本書》之前,我是一個對閱讀一直抱有某種矛盾的焦慮感的人。一方面,我知道閱讀對一個人來說多么重要,我們從小到大已經無數次地從老師名人那里得到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要多讀書,讀好書,讀書使人終身受益。另一方面,在從小學到研究生的19年學習生涯里,讀書卻一直是像是一個戴在我頭上的金箍,不讀的時候,有種負罪感,覺得自己在虛度光陰,讀的時候又感到自己在浩瀚的知識面前如此渺小和無知,巨大的心理壓力總是讓讀書的過程充滿了痛苦,面對永遠讀不完的書,又看看自己緩慢的進度,越發感到頭緒煩亂。

? ? ? 回想起來,自己雖然上了這么長時間的學,但是算下來除了看過學習需要的教材,自己并沒有讀過多少書,而每當別人一聽見自己的學歷就高呼“高材生”、“文化人”的時候,我的內心是慚愧的。

? ? ? ? 以前總覺得是教育出了問題,為什么獲得了研究生學歷卻沒有達到與之相匹配的學術水平?讀研的時候常常有很多內心崩潰的瞬間。比如老師說,要理解西方現代哲學首先要理解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黑格爾,要讀懂黑格爾首先要讀懂康德,而康德哲學講的問題又是西方哲學的根本問題,而西方哲學根本問題涉及的基本概念精華在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也就是說,沒有一個巨大的知識背景支撐,想要真正讀懂隨便一個西方哲學家的一本著作都是很艱難的。而老師又說了,我們之所以看《精神現象學》《純粹理性批判》這種經典著作覺得難讀,是因為翻譯出了問題,中文很難準確表達出德語的那套嚴謹的語言系統,而要讀好黑格爾和康德,最好是讀德文原著!每每想到這個做哲學的邏輯,對于我們這類沒有多少專業基礎,更沒有多少語言基礎的人來說,想要研究清楚一個哲學問題根本就是天方夜譚。

? ? ? 整個研究生階段期間我都在巨大的心理壓力下掙扎,感到做學問尤其是做哲學的學問好難,需要看的書太多,而自己看過的少之又少,關鍵是即便很努力的看了,還很多都看不懂!

? ? ? ? 今天看了本書才知道,我以前之所以在讀書這件事上這么壓力山大,一方面是哲學本身確實難學,要達到哲學研究的水平就要求的達到很高的閱讀能力,就是書中說的閱讀最高層次——主題閱讀。書中也講到主題閱讀很難,首先要確定一個閱讀主題并搜集到所涉及到的相關書目就已經是一個很難的過程了,然后要從這些書中找到跟你的閱讀主題相關的章節,并試圖準確理解,和那些作者達成共識,再從這些言論中厘清要說明的問題,再把這些問題中的概念界定清楚,最后通過辨析客觀的呈現出來。如果能做到這些,基本就能算是完成了一項學術成果,而作者也說了,這里的每一步都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對閱讀者的理解力、梳理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 ? ? ? 另一方面是我們似乎真的缺失了對閱讀技能的教育和訓練。這是個普遍性的問題,作者在書中也提到美國的教育對閱讀能力也有過這樣的誤解,認為閱讀能力就是識字的能力,人到中學以后已經完全具備了這種能力,到高中這種能力已經達到最高水平,因此不會再有教人如何閱讀的課程和訓練。但當我們進了大學要寫論文時才發現,我們并不懂得如何讀書和研究問題。

? ? ? ? 這本書如作者自己所說,就是這樣一本實用的工具書。它糾正了我們過去對閱讀的一些誤解,不是所有的書都值得讀,也不是所有的書都只能用一種方式,一個速度來閱讀。作者在書中很細致地論述了面對不同種類的書應該如何閱讀,閱讀可以達到幾個層次,如何利用閱讀工具以及如何做筆記,每個方面都有詳細的論證說明,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值得在閱讀實踐中應用。

? ? ? ? 我認同作者的一個觀點,閱讀可以幫助我們增進理解力。在不斷的閱讀積累中訓練閱讀技巧,提高閱讀能力,可以幫助我們增加理解力,而理解力越強,閱讀的質量也會越高,達到的層次就越高,人的心智也就越成熟。30歲以后,人的生理機能達到頂峰并開始走下坡路,而心智卻隨著理解力的增強在不斷發展。

? ? ? 掌握閱讀的技巧,學會閱讀,善于閱讀,是步入中年的我們最值得發展的能力,也是在這個終身學習的時代最重要的制勝法寶。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