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財富》世界500強榜單已經公布,從上榜企業數量看到,中國大企業在不斷的崛起。有分析說,以這樣的增長速度發展下去,中國進入世界500強榜單的企業數量有可能在三至五年內超過美國。
今年,阿里巴巴和騰訊首次進入世界500強榜單,這是一個具有象征意義的變化。阿里巴巴和騰訊,再加上2016年進入榜單的京東,這些都是大家喜愛的品牌,它們作為新經濟的代表已融入了老百姓的生活。以前上榜的都是修路建房子的企業,這代表了我們投資拉動時期的經濟縮影,現在都走向互聯網時代了,相信不久的將來,中國的新興產業將陸續進入榜單,代表傳統經濟的企業會逐步減少。
一直以來,這個500強榜單的評選標準都是企業的總營業收入。有人說只按這個單一標準來衡量不公平,不同行業的公司根本很難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如果一定要作個對比的話,只比較總收入至少有一個客觀的評判標準。比如,我收入200億,你收入300億,你就該排在我前邊,從這點看似很公平,有可能200億的是互聯網企業,300億的是正在衰退的鋼鐵企業,前者的利潤是后者的數百倍。《財富》評選的是“500 largest companies”,直譯是“500大”,在中國把它翻譯成了“500強”,“大”和“強”在中文應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強”其實比“大”更有質量。這個排名其實并不能完全客觀的反映一家公司的實力,只能算是其中一個參考。
看一家企業是不是足夠強大,可以看一下企業的“人均創造貢獻”,就是企業總收入除以總員工數,可能更好。比如一家企業在全球一共有200萬名員工,公司年度總收入4000億美元,單個員工的貢獻價值大約是20萬美元。按這樣計算,阿里巴巴人均創造價值大約是47萬美元,騰訊大約是59萬美元,蘋果則達到了驚人的186萬美元。這樣比較大家容易理解,也從側面說明企業的競爭力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