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對于我來說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我的學習方式改變了!
以前的我非常喜歡自學,一個人悶在家里吭哧吭哧自己琢磨(就是死宅),崇尚那種“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的爽感。而2016年認識葉武濱老師之后,他把我一把推進一個叫做“社群化學習”的大坑。
一開始,我是憤怒的!抗拒的!試想,要讓一個完美主義者在剛開始學習時就完全暴露在群體目光中是多么沒有美感的一件事,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剛開始的我,一直是處于和全體同學的對抗和擰巴當中。直到有一天,我發現我已經堅持自己的目標90天了。
今天收到一個同學的問題:為什么要在社群中學習呢?為何這群人要制定如此嚴格的社群規則呢?又沒有錢,圖什么?
一瞬間,我百感交集。同學,你簡直說出了我90天之前的心聲?。〉?,作為一個“三分鐘熱度”重度患者的我,如何連滾帶爬違背本性地走過這90天,我覺得我還是有必要分享一下它的作用的。
畢竟,面對任何一件事,首要第一問就是“明確意義”不是嗎?
1、個人成長的本質就是向自己宣戰,盟軍力量很重要。
一個人想要做一件新的事情,養成一個新習慣,看似很小,但是卻是在向自己的舊有習性和行為模式宣戰。這相當與在自我內部發起的一場戰爭,也相當于為自我開刀。要與自己舊的習慣和行為模式對抗,一個人的力量是相當薄弱的。在這場對抗中,一個人的力量好比一根筷子,一群人則是彎折不斷的木柴捆。
而我們在養成新習慣的路上,通常遇到的問題是: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
a、錯誤估計自我革命難度有多大。以為不過是個小習慣,但是沒有認清這場戰役的本質。
b、自己的力量太單薄,被舊的習慣勢力反撲時,基本抵抗不住。
2、大腦有自我保護機制,最討厭認知失調,最喜歡平衡和諧。外部力量對打破自我妥協的作用是很大的。
我們的行為習慣是在漫長的生活和工作中逐漸調整并養成的,大腦像一個兢兢業業的居委會主任一樣,看到哪里不平衡了就會發展出一些機制去適應它。而個人成長勢必要打破一些舊有的固定平衡,這就會逼迫大腦作出相應反應,強迫它重新建立新的平衡,去適應這些改變。
換了你是大腦,你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模式要被打破,你干嗎?
于是大腦就會千方百計找一些理由來論證這些改變其實不是必須的。
此時,外部的力量就非常重要了。有第三方冷靜客觀的監督標準,一切的理由都不會被妥協。一切的自我防御都會被識別。
3、“他可以,我也可以?!蹦慷脛e人的成長過程,容易復制。
以前,大家悶在屋里學習,拿著成品出來的時候會嚇你一跳。于是頓時跪倒:大神!同時心里會產生“這是個天才,我肯定不行”的想法。
其實不論多大的成果,也不過是水滴石穿一點一滴做起來的。只是,若沒有對標物,前途漫漫就顯得目標遙不可及。既然遙不可及,那么趁現在躺平就還來得及啊!
于是,低要求,自我放縱就產生了。
但是進入社群學習之后,大神也和菜鳥一起,制定小小的目標,一點一點在堅持,我們很直觀地就看到了他的改變是怎么來的。也可以很直觀地看到他也有高峰和低谷,也有著一段時間想要放棄的掙扎。我們此時才意識到:大神也是從凡人一路走來的。他可以的,我也一樣能行。
4、一起堅持的時候,有許多小竅門可以互相學習,令學習之路事半功倍。
比如我曾經無法堅持早起,就很羨慕地對群里堅持很好的同學說:“我好羨慕你啊,每天都可以堅持早起?!?/p>
結果他立刻答復我:“我以前堅持早起也很困難。但是我發現了早起的訣竅,就是一定要有清晰目標。沒有目標,絕對沒有辦法長期早起。在堅持之前,不妨問問自己早起到底是為了完成什么?”
于是,在他的幫助下,我順利明確了我的早起清單。
此時,另一個同學又向我分享了利用儀式感起床法:選擇自己最喜歡的香氛、最喜歡的音樂,讓早晨被最喜歡的東西包圍,堅持自然容易。
5、對抗干擾,創造和諧環境。
人在學習的時候,通常會遇到幾種聲音。一是冷嘲熱諷。二是看到了你改變,覺得你可能有病的。三是覺得你不再是一個好的狐朋狗友了,立刻在圈子里疏遠你的。甚至還有直指你開始裝了的。
對于致力于個人成長的探索者們來說,在自己剛起步的時候,收獲的大多是不理解。
此時,肯定、支持、難以支持時的鼓勵、正面的反饋、低精力時能量的提供、遇到瓶頸時的討論和出謀劃策,這一切是多么的寶貴。
這些,只有志同道合的同頻伙伴可以提供。
沒有一群同行者,在剛開始時會非常容易屈服于身邊的環境,放棄自己心中的夢想,逐漸“泯然眾人”。
我們常說:“道理學了一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在信息爆炸時代,理論和信息唾手可得。但在我們可以接觸到任何理論,信息毫無秘密可言的時代,我們發現,我們的行為改變卻比以往更難。
但,成長這件小事,卻只能從行動結果來衡量。
我們在這個時代,選對學習方法了嗎?
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
祝大家每一天開心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