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現狀滿意嗎?
是不是有時想要去改變、去成長,但信心和動力又不足呢?
我們有時會自我設限,認為自己學歷不夠、經驗不足、年齡太大......
在看著別人不斷成功突破的同時,自己卻用時間見證了別人的成長。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類似心態,強烈建議你好好讀一讀《跨越式成長》這本書。
事實勝于雄辯,在這本書中,作者通過大量的案例向你證明:
每一個人都可以脫胎換骨,只要堅持努力、方法得當,都可以成長為你過去想象不到的樣子。
這本書的作者芭芭拉奧克利博士,自己就是這樣的一個成功案例。她剛開始從一個害怕數學的學渣,到后來成為了一個精通數學的工程學博士。通過對數學學習恐懼的突破,讓她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之后她采訪了很多成功人士,發現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任何成功的背后第一步都要進行思維轉換,這也是這本書的英文名稱:mind shift——思維轉換。
為什么要進行思維轉換?
因為有時意外會比明天來得更快!
克勞迪婭是一名大巴司機,患有家族遺傳的憂郁癥,和丈夫離婚后獨自一人以開大巴車維持生計。近60歲的時候一次交通意外,她被迫失業,如何面對今后的生活呢?
克勞迪婭進行了多項嘗試后,發現對跳爵士舞非常感興趣,通過不斷的練習,大大環節了抑郁癥的狀況,最終這不僅成為她的愛好,也成了她的新職業。
另一個叫阿爾尼姆的哥倫比亞人,他是一名惠普電子工程師,先在德國、后到加拿大工作,拿著高薪,過著令人羨慕的生活。但漸漸地,他希望人生有更多的可能,不愿意一輩子只做一樣工作,希望人生有更多的突破。于是他用多年的理工科思維進行了嚴謹的分析之后,最終確定木制品工藝值得自己去追尋。在他努力奮進的過程中,他的爸爸給到了一句非常經典的提示:不要等一件事情做不下去了再去想下一件。
現在是一個VUCA時代,不穩定、不確定、復雜、模棱兩可。
1、你對自己的收入還滿意嗎?
未來2-3年你會有什么突破?你有沒有可能去把握更好的機會、獲得更多的收入或者更高的職位呢?
2、你現在的工作還穩定嗎?
即使你在國企,這樣的“鐵飯碗”未來也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雖然輕易裁員還不是常態,被隨時調換工作也會時常發生吧!
3、離開現在的工作你能做什么?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無論是克勞迪婭迫于現實壓力的被動轉換,還是阿爾尼姆開拓人生的主動轉換,這些都值得我們對人生有更多的思考。
如何來進行轉換?
要想有更高薪的工作,要想能從容的切換賽道,前提需要讓自己更值錢。多才多藝不僅僅是對少數人的溢美之詞,而更是今后人生的必要條件。
書中有一章專門講述了新加坡,這個面積只有724平方公里、和國內一個三線城市相當的國家,經濟體量非常大,GDP達到了2.2萬億人民幣,超越大多數一線城市,如果按照單位面積或者人均來比較,絕對值都排第一。
為什么會如此強悍?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注重技能培訓。新加坡平均每人做著2-3項工作,國家給予每個國民500新元的培訓補貼,鼓勵大家去學習新的技能,成為π型的人才。
職業技能的增長,通常分為四個階段。
1.0時代:
通過簡單的技能認證就可以獲得,例如營業員、家政服務等。
2.0時代:
更高級的專業技能,需要系統的進行學習,例如汽車修理、繪圖設計等
3.0時代:
T型人才,需要有一項深度的專業技能,例如會計、法律、工程,這是工作的基礎;同時要具備更多領域的知識,例如計算機、人際溝通等,這是為工作提供輔助支撐的需要。
4.0時代:
π型人才,從字母的樣式看,π比T的下方多了一條腿,代表著“兩專多能”,除了你當前工作的專業能力之外,還需要有另一項專業能力。從個人發展和適應性上來說,兩條腿的π要比一條腿的T更加的穩固。
要想成為新加坡推崇的π型人才,得對兩項技能做好定位。
第一技能是我們的工作維度,和職業發展相關;
第二技能則可以是興趣維度,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讓人生會更加有意義。
一位叫帕特里克的議員,就是新加坡π型人才的積極推動者。他剛開始做警察,后來學習法律成為律師,身份增加了國會議員、職工總會法律部秘書長。不僅如此,他還是有培訓資格的跆拳道教練、游泳教練。從他的身上,就可以看出新加坡國民技能發展的無限可能。
看了別人的故事,思考自己的歷程,第二技能該如何選擇呢?
我們不妨從兩個方面來入手,第一要繼續和自己的現在工作相關,收入穩定、保證家庭生活質量是第一要素。來預測一下職業的趨勢,未來5年10年,會往哪個方向發展?我們要為這個發展的方向提前做好調整。
第二和自己激情相關,可以是自己想做的事情,例如攝影、寫作等等;也可以是需要做的事情,比如演講、編程等等。
樊登老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剛開始在大學里面講課,這是他的第一技能,而講書則是他的第二技能,屬于興趣。而現在他成立了樊登讀書,講書成為了他的第一技能,而他的第二技能呢,拓展到更多的領域,例如寫作、寫小說等等。
我們不妨思考一下,你現在已經具備第二技能了嗎?如果還沒有,你打算往哪個方向發展你的第二技能呢?
思維轉換后,該怎么實現呢?
如果你還在學習,這個案例對你會有啟發。
特侖斯是普林斯頓大學的物理學頂尖學生,他的學業非常出色,一些教授都做不出的題目,常常被他解開。研究物理量子力學時,遇到經費這個無法逾越的鴻溝,導致實驗項目停滯不前。迫不得已另尋出路,漸漸地他對生物學產生濃厚興趣,轉向了高深莫測的神經科學,在攻讀博士的過程中,他白天上生物課,晚上寫物理學的論文,學術轉換非常成功,完成了哈佛大學生物學的博士后學習,成為了世界十大AI科學家之一,成為了美國“四院院士”,也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的一個傳奇。
如果你已經步入職場,阿爾尼姆的案例對我們繼續有所幫助。
阿爾尼姆辭掉了讓他飛黃騰達的工作,開始創業后,遇到的困難遠比原來預想的要多許多。作為一名創業者,他需要知道成本、物流、設計、銷售還有和資金流相關的所有復雜問題,光靠自己想自己學顯然是不現實的,好在現在有了一種新的方式慕課(MOOC)。
他每天會拿出一個小時來學習提升,通過慕課的學習,4年多學了40多門的課程,這是一個非常值得借鑒的方式。
我們在職時,對于公司的培訓是“要我學”,態度上往往不夠重視,甚至敷衍了事。其實這是公司給予的一種福利待遇,是加速你個人成長的快速通道。
而當我們自己創業時,思維就轉變為了“我要學”,為了自己而學習提升。
受疫情的影響,線上學習一下子全面普及開來,我們在學習時,需要注意以下3點:
1、找出未來2-3年你最想學習的東西
2、每周制定好學習時間表,最好留出2倍的時長來學習
3、不要同上上太多的課程,深入的學習遠比泛泛而學更重要
學習增加的不僅是生命的寬度,還有生命的質量。
人的大腦每天會產生1400個新的神經元,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神經元的再生速度只會稍有下降,但是一旦大腦不再持續體驗新的事物,很多新的神經元在與更大的神經網絡連接之前,就會死亡。
要產生更多的新神經元,運動是最好的方式;要促進神經元的生長,學習是最有效的方式。
中國做過一個超過16,000人的阿爾茨海默癥研究,發現患病率與人的教育水平有著明顯相關,智力刺激越多,患阿爾茨海默癥的風險也就越低,因此對于中老年人而言,越是活到老學到老,患阿爾茨海默癥的風險也就越低。
我們常常聽說,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對于個人成長同樣如此,不要被各種客觀條件所束縛,更不要認為自己年齡大了為時已晚,美國的摩西奶奶85歲學習畫畫,101歲舉辦畫展;北京的王德順,50歲開始健身,79歲走上T臺。
作為一個成年人,再次訓練你的大腦來學習新事物,不僅能給你個人,還能給你周圍的人以及整個社會帶來長遠的好處。
想一想你的人生夢想是什么?
10年后你想成為什么樣子?
未來你打算發展什么樣的第二技能?
如果你還沒有思考好,不妨讀一讀這本書中來尋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