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飯老大
1、
今天,一直關注的親子類大V公眾號,發了一篇關于孩子喂飯難的文章。
我也是第一次看到“飯渣”和“飯神”兩個帶著情緒的名詞。
文章里,羅列了很多媽媽的留言,全都表示說,自己的孩子就是傳說中的“飯渣”,聲情并茂地講述喂飯有多難。
有的娃邊吃飯,邊亂走,弄得滿地都是米和菜……
有的娃吃飯的時候愛玩飛鏢,將勺子到處扔……
有的娃會開啟話癆模式,吃一粒米,講一百句話……
有的娃,吃飯時需要媽媽開啟影后模式,各種夸張地表演和贊揚……
……
具有沖擊力的情景描述,還配上了形象生動的畫面,“飯渣”們小魔鬼的一面,表現得酣暢淋漓,讓人都恨不得沖進手機里,把那些飯渣抓出來狠狠喂上一勺飯。
再看留言區,全都是感同身受的附和。
作為一個三歲半孩子的媽媽,我都看蒙了,難道,全天下的孩子都是飯渣嗎?!
當然不是,我對燈發誓,我家大飯飯從兩歲起,就開始一個人吃飯。
每次做好飯,叫一聲,就乖乖地爬到板凳上坐好。
看到食物時,兩只漂亮的小眼睛是會發光的,好嗎?!
2、
看完那個貼子以后,我思考了很久。
不是去想怎樣能讓孩子愛上吃飯,而是去想,那些“飯渣”寶寶為什么不愛吃飯。
一個活著的人體,必然會有正常的新陳代謝,會消耗能量,會餓,會需要補充能量。這絕對是大自然中亙古不變的規律!
可是,為什么有的孩子,就可以像葫蘆娃一樣,不吃不喝,好像只要吸收日月精華就能長大呢?
這絕對是一種超自然神秘現象!
絕對是!!!
我們的祖輩,一代一代往上數,在那些物資貧乏的年代,絕對找不到不愛吃飯的孩子!
其實,只要仔細觀察,你就會發現,每一個不愛吃飯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個或者一群焦慮異常的家長。
在中國,有這樣一個場景,我敢保證每個人都看到過。
飯桌邊,一個拿著玩具的孩子像個皮猴子一樣到處跑。身后,跟著拿著碗和勺子的奶奶,生怕孩子吃不飽,追上去,就使勁兒往孩子嘴里塞一口飯。孩子吃得很不情愿,被迫吃下一口飯后,就一溜煙兒又跑開了,于是,新一輪的追逐又開始了……
還有很多媽媽,絞盡腦汁地去想各種辦法,把食物喂到孩子嘴邊,幾乎是祈求地跟孩子說:“我家小寶最乖啦!來,再吃一口吧,再吃一口就能長高高喲!”
結果呢?孩子不吃還是不吃,使勁兒把臉別到一旁,對飯食極其厭棄,媽媽則感到深深地挫敗。
是自己做的飯不好吃嗎?
我可以負責任地說,絕對不是。
以我自己為例,我的廚藝水平,也就基本上是在“能吃線”上徘徊。發揮好一點的話,這一頓飯就還算得上可口。發揮失常的時候,做出來的菜基本上都要倒進垃圾桶。
可是,即便是這樣,也不影響我收服飯飯這個小迷妹。
小家伙最近開啟了拍馬屁模式,每次我做飯的時候,就圍著我不停地夸:“媽媽,你做得飯真是太美味啦!”
“媽媽,我最喜歡吃你做的飯啦!”
然后,飯菜上桌后,就幸福地拿著小勺,圍上飯兜,一口一口地開吃。
這樣的狀態,是不是很幸福?
看著寶寶愛吃自己做的飯菜,成就感滿滿。
我敢保證,全中國至少有80%的媽媽,廚藝都在我之上。
可是,為什么有些孩子就是不愛吃飯呢?
3、
飯飯小小班畢業的時候,老師給她頒發了一張“自理小能手”的獎狀。
聽到獲獎理由時,我差點笑噴。
老師說:“飯媽,你們家飯飯吃飯吃得太好啦,從入學到現在,都是自己吃,而且,每次都把飯菜吃光光,從來都沒讓我操過心。”
原來,我這是養了一個小吃貨呀!
好吧,作為一個小吃貨的媽媽,我覺得,我有必要分享一下培養孩子如何讓孩子愛上吃飯的經驗。
4、
我家飯飯,一歲十個月的時候,看到鄰居家姐姐自己吃飯,羨慕得不得了,開始強烈要求要自己吃飯。
當時我就想,哇,要自己吃飯咯,那我們就試試唄!
那時候,我是完全一個人帶娃的全職寶媽,24小時全天候,每天都累得跟狗一樣的那種。如果寶寶能自己吃飯,對我來說,也是分擔了一部分工作量。
于是,帶著這種很傻很天真的想法,我和飯飯一起,開啟了她的獨自吃飯之旅。
飯飯的手部精細動作,發育得并不好。
兩歲的時候,拿勺子完全拿不好,每次都弄得衣服上、桌子上、地板上,全都是米啊、菜啊、湯啊……
所以,她每次吃完飯,我都要進行一次大掃除,給她洗澡、洗衣服,趴在地上擦地板,工作量比喂孩子大得沒邊兒沒沿兒的。
我覺得我腦子一定是進水了,才會同意她一個人吃飯!
那時,我也曾經一度想要放棄,需要打掃戰場的吃飯訓練,真不如幾勺子喂飽她來得輕松。可是,后來我靜下心來,又查了許多資料,很多文獻都表明,2歲的孩子,已經完全能開始一個人吃飯了。
如果我現在圖方便,選擇了喂飯,那我要喂到什么時候?她要什么時候才能自己拿起勺子?
而且,我很明白人的心理,被動接受總是會讓人感受到痛苦,主動追求才是快樂的源泉。
為什么那些被追著喂飯的孩子,總是像躲避災難一樣地往外跑?根源就在于,他們在被迫接受!
想通這點,我決定,不管有多麻煩,都必須要讓飯飯學會一個人吃飯,要讓她感受吃飯的樂趣。
5、
那段時間,只要看到別人喂孩子吃飯,我都會稍稍留意一下。
我發現一個特點,那就是,大人總是覺得孩子吃不飽。
“再吃兩口,你吃這么少,吃不飽得呀!”這是我經常聽到的話。
飯飯一開始學吃飯的時候,有時候,一頓飯吃兩口就不吃了。更多的時候,只吃幾口菜,碗里的米飯根本不碰一下。
那個時候,我也覺得,天啊,吃得真是太少了!
不過,我是給飯飯母乳到兩歲,后來,斷奶后還給她添了一段時間的奶粉。
我按捺住強烈的不安,安慰自己說,她還喝奶粉,不會餓,不會餓!
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孩子也是一個單獨的個體,作為家長,我們必須要懂得尊重他們!
他們說飽了,那就是飽了。
換位思考,如果你已經吃得很飽了,旁邊還總是有人勸你說:“哎呀,再吃一口吧!”
你會開心嗎?不翻個白眼兒給他,已經算是好脾氣了。
而且,通過學習中醫育兒,也明白了一點知識,就是,過度飲食對孩子的危害真得很大。
短時間的過度飲食,會讓孩子積食,引起發燒、感冒、咳嗽這樣的小毛病。
而,長時間的過度飲食,讓孩子的身體負擔過重,就會傷了孩子的脾胃。
孩子脾胃受傷,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表現。
一種是,不吃飯,沒食欲,成為媽媽眼中的“飯渣”。
另一種,則是食欲超級好,每天吃吃吃,仿佛永遠不知道飽一樣。吃得越多,身體就越弱,越愛生病。
不論是吃還是不吃,對孩子的身體成長來講,都是極不利的。
6、
敢于訓練孩子一個人吃飯,其實,還是源于我幾年前看過的一篇文章。
文章里,寫得是一個美國媽媽的育兒方式,其中,就很重點地寫了培養孩子吃飯習慣這一點。
那個媽媽的孩子,有時候也不愛吃飯,也會因為某些事情以“不吃飯”來威脅大人。
不過,媽媽并不管那么多,吃飯結束后,就會麻溜地收拾餐桌,所有的食物都收起來。
在下一次開飯之前,即便是孩子餓了,也沒有食物可以吃,必須空著肚子耐心等待。
只要兩三次,孩子就會明白,只有在一日三餐的時候,才有食物可以吃。不好好吃飯的結果,就是,只能餓著!
我很清楚地記得文章里的一句話,那個美國媽媽說:餓上一頓,并不會讓孩子營養不良,卻能夠讓他養成很好的飲食習慣。
所以,后來有飯飯同學的媽媽,跑來跟我咨詢培養孩子飲食習慣的經驗。我都會跟她們講:不吃飯就餓著唄,餓一頓又不會營養不良。”
不過,這句話,也讓我正兒八經地感受到,什么叫做“一句話就把天兒給聊死了”。
我真得不明白,為什么很多媽媽,寧愿每天為了孩子吃飯的事情煩惱,卻不愿意來一次大革命,短時間內解決孩子不愛吃飯的毛病。
更讓人遺憾的是,我在那個大V的文章的底下留言,分享我的經驗。可惜,他們并沒有放出來我的留言。
或許,在她們眼中,我只是那個千萬分之一的,擁有“飯神”寶寶的幸運媽媽。覺得我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而我,卻真得心疼她們。
7、
每個人接受新知識、開始新工作、進入新行業,都是走出舒適區的過程。
孩子學習吃飯的過程,無論對寶寶還是對養育者來講,都一樣,是從舒適區走到困難區。
一開始,必然會困難重重。不過,堅持幾個月后,困難區就變成了舒適區。
我已經不記得飯飯是多久以后可以很好地自主吃飯的了,反正,已經很久沒操心過她吃飯的問題。
每次吃飯,只要給她準備三只小碗——一碗飯,一碗菜,一碗湯。
無論是用勺子、用筷子還是用手抓,都隨她。
現在,她每天都坐在飯桌旁邊,像大人一樣,自己選擇自己愛吃的食物,自己選擇吃飯的量,自己決定自己有沒有吃飽以及還要不要再吃下去。
而且,吃飯的習慣越來越像大人。不會吃一口就跑去玩,也不會玩兒餐具或者玩具,吃飯就是吃飯,吃飽了就拆下圍兜,離開餐桌,愛做什么都隨她去。
這樣,不是很好嗎?
總而言之,讓孩子愛上吃飯的一點絕招就是——像尊重大人一樣,去尊重孩子,同時,也要像要求大人一樣,去要求孩子!
收起焦慮,耐心,慢慢來。
用不了多久,你的孩子也可以從“飯渣”變成“飯神”!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