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里的周末,如果只是睡覺逛街吃飯,那太沒意思了。總想去哪兒折騰折騰。
今日是跟著豆沙戶外去廣州從化星溪徒步。這條路線難度只有一顆星。全程幾乎都是在竹林間穿梭,耳畔還有淙淙的水流聲。
其實這樣的景色并不出奇。我自己就是在農(nóng)村長大的,對自然風光有著難以割舍的愛。但我也明白,從景觀來說,這里只是很原始很普通的南方山村的景色。
我們是都市里的異鄉(xiāng)人,在周末,總想關(guān)掉手機,將自己扔到綠色里。跟家里人電話,若是他們知道我要花錢還要坐上幾個小時的車去爬山,他們又會說我閑得沒事干。不能說是人各有志吧,只能說人的悲喜并不相通。
這邊的山野還有少量人家,兩三層的房屋坐落在山間,偶有一兩聲雞啼。門前曬著一些干貨,筍片、桂圓、荔枝、豆角等,真正的土味。
這邊能看到一叢叢直立的芭蕉樹,還有一些陌生的植物或者果子,好奇地拍了下來。
這種果子我第一次見,像板栗和核桃的結(jié)合體,拍照識圖后知道是紫玉盤柯,也叫做風流果。一看俗名就應該知道其功用了。
看到樹上結(jié)果,我總會停下來,想搞清楚那叫什么,能不能吃。我想,這跟我貧窮的童年生活有關(guān)。沒錢買商店的零食,能吃到的零食就是樹上或者地里的瓜果了。所以,我觀察一棵樹的最直接反應是抬頭。這毛病我這輩子都改不了了。
這邊種植著大量的木薯,木薯是“淀粉之王”,并且木薯粉是抗性淀粉,非常有益健康。它能為有益腸道細菌提供營養(yǎng),還可以緩解炎癥以及抑制有害細菌。(來自百度)
我家那邊主要吃紅薯粉。紅薯粉可以用來包餃子,做薯粉,揉肉丸,也許用木薯粉替換也是可以的,只是我們那邊的山水更適合種紅薯。這也是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了。
廣東人很愛吃冰粉,喝糖水,其主要原料便是木薯粉。廣式早點代表之一,水晶蝦餃,餃皮晶瑩剔透軟糯q彈,也是木薯粉做的。在糧食緊缺的年代,它還是部分家庭的口糧之一。
這是今天最讓我驚喜的地方。恰逢圩場集日,熱熱鬧鬧的,很多當?shù)靥禺a(chǎn)。雖然我出門怕上當受騙不愛買特產(chǎn),但看了又實在控制不住地興奮,忍不住拍拍拍。
這里的東西都那樣有泥土氣息,剛挖起來的竹筍、姜,紅得發(fā)紫的雙華李,洗干凈捆得整整齊齊的綠色蔬菜,白得發(fā)亮的葫蘆,炸得噴香的魚干……還有面色黧黑的老人家,這一切都讓我想起外公。外公也是一個菜農(nóng)。
我是一個游客,偶然經(jīng)過這里,知道這里的石巷有平凡又火熱的生活。
以前還總有一種誤解,以為廣東都是繁華富貴地,都是有錢人和高樓大廈。因為我們那邊的人大多數(shù)會去廣東打工。我爸媽也是在廣東。所以,從小就覺得這邊應該非常發(fā)達。
可是,生活,具體的生活,發(fā)生在具體的區(qū)域,具體的人身上。廣東整體的經(jīng)濟發(fā)展當然很不錯,可是廣東這樣大,這邊也有城市和鄉(xiāng)村,同樣存在貧富差距,甚至這邊的貧富差距更大。可不是呢,在深圳,看看直插云霄的“子彈頭”和擁擠閉塞的城中村,似是兩極。
在炎熱的夏天,與親朋好友圍坐在桌旁。腳底是沁涼的溪水,頭頂是遮陰的帳篷,隨處可見的是層次不同的綠。聊著天,吃著瓜果,聽著孩子在旁邊戲水摸魚蝦的歡笑聲,誰不覺得愜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