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人士是通過這樣問自己,才得以治愈拖延癥

關于怎么戰勝拖延癥,上次我寫了一篇文章,告訴大家戰勝拖延癥的制勝一招就是馬上行動,現在回頭看看太過淺顯。昨晚看到了高琳教練的演講,非常受觸動,她提到“just do it”這種說法只是老媽式的說教,如果人們知道怎么做或者去做什么,就再也不會拖延了!說的簡直太棒了!!于是我把這篇文章轉過來警醒自己順便分享。
本文來自高琳教練在TEDx 于北京進行的英文演講《為什么成功人士多患拖延癥?》。轉載自 微信公眾號LinkedIn中國。
1 為什么我們會拖延?

拖延的原因無非:從時間管理到缺乏自律,從完美主義到害怕失敗,甚至還有就是懶!

看到這個長長的單子,所有這些原因都有道理,但這還是不能完全解釋為什么我一拖再拖。

不是我吹牛,我的職業生涯能走到今天,你能說我懶惰,說我不會時間管理嗎?

最令我匪夷所思的是,我認識的很多拖延癥患者都是非常成功的人,其中一位是美國前國務卿賴斯博士。

有一次我從她的傳記讀到,她不但上學的時候愛拖延,即使到現在她也深受拖延癥折磨的時候,我無比震驚!



如果我們知道為什么成功人士也會拖延,那么我們可能就知道如何治愈它了。

2 為什么成功人士多為拖延癥?

#1:成功人士都很忙

成功人士總是忙的四腳朝天。所以他們總是一心多用,同時處理好幾件事。

和大家通常的認知相反,大量的研究表明,一心多用是生產力的第一殺手。


為什么呢?舉個例子,我知道我需要讀這些學術文獻只是它太枯燥太無聊了,簡直就不是人寫的!于是我開始轉去讀一些工作電子郵件,即使它也挺枯燥的,但至少它并不困難啊。

這么做的時候,我的腦子告訴我“你看,你一點兒也不懶啊,你多拼啊!”而當我寫完郵件,我得到了完成工作帶來的自我滿足和這種滿足恰恰隱藏了我其實并沒有做我最初應該做的- 讀學術文獻。

因此一心多用為忙碌的成功人士提供了一個合理的借口逃避那些相對更難的工作。

#2:成功人士總是雄心勃勃

成功人士特別愛設立目標,而且還不是一般的目標,是雄心勃勃的目標,他們總是希望自己能整出個大的來。

當我們剛開始上博士的時候,教授告訴說,你們每天不用多寫,就寫150字,即使一半兒你都不喜歡,最后你不是還剩了75字?當時我就想“什么?75個字?看我的吧,我一定能蓋過這個!只要給我一個星期讓我專心致志地寫,我可以拿下1000字不成問題!我是誰啊,中國來的學霸啊!”

問題是我從來沒能找到可以專心致志的一周啊,哪怕一天都很難!

而當7年之后我終于完成了10萬字的論文,我算了一筆賬看平均每天寫了多少字?40個字!

是的,只有40個字!如果當初我聽了教授的建議,一天寫150字然后扔一半兒,我只需要4年就能完成我的博士而不是7年!

事實上,當我為自己設立了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時,我反而因為它如此讓人望而生畏而苦于邁出第一步。研究表明拖延癥的人多半是卡在那第一步上,一旦他們邁出了第一步,后面的就容易了。

#3:成功的人終歸能搞定

成功的人通常是有點兒小才華的,因此不管他們怎么拖延,最后總能想方設法把事情搞定。


這就是為什么有些人認為沒有必要治療拖延癥。不是有一個說法嗎?“最后期限才是第一生產力?”有時候我非得要最后一分鐘給我帶來的壓力才有動力啊。

我曾經對這點深信不疑,但在拖延了7年之后的今天,我已經不再相信這一點了。人生有幾個7年可以用來拖延的?

你心里比任何一個人都清楚,你完全可以做的更好,你并沒有付出你全部的聰明才智。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將會吞噬你的潛力,最后讓焦慮,后悔和羞恥感將你包圍。

而人類所有的負面情緒之中,羞恥感是破壞力最大的。羞恥感讓我無能為力。

所以,是的,拖延癥是病,得治!可是怎么治呢?

3 如何治愈拖延癥?

你有沒有收到過這樣的建議?"Just Do It!" ( 就去做吧!)

但這不是廢話是什么呢?如果我可以做,我不早就做了嗎?我就是不能啊,所以才變成了等明天再做!


作為教練,每當客戶來找我的時候,我不會給他們這種無用的建議,這不叫教練,這叫“老媽”。我使用專業的教練技術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解決方案。

其中最有用的是基于NLP科學的一個概念叫“邏輯層次”。

什么意思呢? 就像愛因斯坦說的,在這個層面產生的問題,不能在同一層面上得到解決。

當我們試圖擺脫一個壞習慣,僅僅在那個層次打轉轉毫無幫助。問題只能在高一個層次得到解決。

比如,我媽一直嘮叨我,你什么時候才能完成你的論文啊?可如果我知道寫什么(What),怎么寫(How) 我TM不早就寫完了嗎?問題是我不知道啊,所以我一直在一心多用,雄心勃勃卻心動多于行動。

直到我捫心自問,我到底為什么人到中年還讀這個博士?僅僅就是為了名片后面多倆字”博士”而沾沾自喜,亮瞎他人?

我想擁有值得傳播的觀點和見解,我想要成為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 這才是我的"為什么”(Why) 和 “成為誰” (Who)。

而回答“成為誰”這個問題的很重要一部分就是接受現在的自己。對于我來講,成長在傳統的中國教育體制,英語又不是母語,根本不習慣用“批判性思維”,讀這個英國的博士就是我很不擅長的一件事。但我一直不想承認,不想接受”我不行“這個事實。

當我最終能夠回答”Why” 和“Who”而且接受”我不行“的時候,我反而平心靜氣了,其它低層次的問題也相應迎刃而解,我琢磨出來寫什么,怎么寫并最終回答了我媽的時間問題(When)。

4 如何通過自我教練方式?

現在我想示范一下如何運用這個自我教練工具幫你自己改掉一個壞習慣或者做出一個的改變。

假如Wilson(一個11年級的學生)來問我:“我知道我需要準備SAT考試,我也想要做,可我需要做什么才能不拖延呢?”

1)剛開始他可能會說“哦,去年我聽了高琳博士的演講,她提到了一心多用的壞處,也許我可以嘗試更專注一些!”

2)這時,我可能會問他,你打算如何做出第一步努力呢?因為要記住,對于拖延者,這通常是第一步是非常困難的。

習慣的改變需要我們重新改寫我們的“內在故事”。也許Wilson只需要停止運行他的英雄故事,去他的“力爭上游”。也許他只需要瞄準一個小的,可控的目標,穩步前進,按照自己的節奏去努力就行了。

3)但即使這樣也不代表他就一帆風順了。接下來,他很可能還是會卡在哪兒。

這時候他需要停下來深呼吸,問問他自己: 我到底為什么要考SAT?為什么上大學這么重要?難道僅僅是因為我媽說上大學很重要嗎?他需要不斷的問自己為什么,直到找到對自己來講最重要的即核心的價值觀。

4)如果在“為什么”這個層次他得不到真正的答案,那說明動力還是不足。這時候,他就需要問自己接下來的問題- 你到底想要“成為誰”?

所以現在大家看到了,拖延癥的終極解藥是回答自己“為什么”和“成為誰”的問題。


5 結論

對我來說,我的夢想就是能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并傳播那些值得傳播的觀點,這就是為什么我人到中年還選擇了攻讀博士學位。

**你呢?你想要成為誰?你的夢想又是什么? **


原文+高琳教練15分鐘的演講鏈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ODM1MTMzMQ==&mid=2651791518&idx=2&sn=4dd276cc4e31f6412b72ed36e66a781a&scene=1&srcid=0531465eGc8be18ECmGAYmG1#wechat_redirect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