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周末,閑來無事,承蒙朋友相邀,一起游覽楊凌后花園——小湋河。
清晨,汽車穿過喧囂的城市,載著我們走在鄉間小道上,望著窗外綠油油的麥田,我打開車窗一陣春風拂面而來,遠處飄來了木香花的味道。伴隨著車內歡樂的笑聲,不知不覺中已經到了目的地。
下車不由得讓人眼前一亮,這還是我記憶中的小湋河嗎?記得小時候,河里流著可樂色的黑河水,總覺得水里有妖怪,和《西游記》里演的黑河妖一樣會出來吃人;河道兩岸的黑淤泥散發著無比的臭味,每次路過這里時都會捂著鼻子跑過去。
還記得爺爺曾給我講過,他們那年代這條河河水非常清澈,伸手可見五指,是村里唯一的水源,同時也是全村男女老少的信息交流地。村里人吃水都在這里取水,有錢人家牽著牛到河邊馱水家用,窮人家就用扁擔挑水喝,上坡時老牛馱著水就不好好走了,牽牛人拉下牛橛子,老牛又靜悄悄地被牽牛人拉著牛鼻繩繼續吃力的爬著坡。奶奶們在河邊用棒槌錘洗著衣服,時不時給布衣上抹點皂角,嘮著家常;而父親與他的玩伴們經常光著屁股在河里捕魚抓蝦,捕獲到的勝利品就帶回家讓奶奶做給他吃。
但是,好景不長,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各種工業企業拔地雄起,有些無良企業為了降低工業成本,將工廠建在了爺爺奶奶們賴以生存的小湋河邊上,工業廢水不加以處理直接排放在河里。原本清澈的河水開始泛濁,隨著時間的流逝,工廠的擴建,小湋河的水由濁變綠,由綠變黑。魚蝦蟹蚌已經不見了蹤影,河道里臭氣熏天,河邊的蘆葦蕩早已消失無蹤,花草灌木也已經奄奄一息。再也沒人用黑河水灌溉田地了,更別提在河里挑水生活用了,人們開始在村里鉆井挖水。這條曾經哺育過他們幾代人的母親河就這樣漸漸被人們所遺忘。
一同結伴而行的一位學者對小湋河這樣評價,他說:“如果說黃河是中國人的母親河,渭河是關中人的母親河,那么小湋河就是哺育了小河兩岸人民的母親河。”小湋河的歷史可以延伸到4000多年以前,它發源于陜西鳳翔縣西北雍山腳下,也就是現在鳳翔縣的西北千山余脈老爺嶺南麓山下,東流岐山縣西,又經扶風過楊凌,流至武功鎮南,最終匯入漆水河。因此小湋河又名雍水、湋水,古代還被稱為沮水。
有史料記載“姜姬二水匯于有邰”,意思是在遠古時代,炎帝姜姓和黃帝姬姓已經在沮水和漆水旁建設自己的部落了。族人們在這塊土地上開始繁衍生息,復興后稷的事業;湋河邊有一種土壤叫“塿土”,據說非常有營養價值,是一種自然形成的土糞,極其肥沃,尤為適合農作物的生長,種出的苦菜吃起來都是甜的。人們在這里日子過得很舒適,男耕女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感到非常地幸福。
聽了學者的一番介紹,看著現在小湋河的美貌,我仿佛看到了古人在小河畔幸福生活的場景。如今的小湋河再也不是過去的臭河了。放眼望去,河兩旁的綠化工程做的很是細致,花草樹木在陽春三月里競相開放,蝶飛鳳舞,各類鳥兒在枝頭相互叫囂,像是在比美,又像是在比賽歌詠。有一只喜鵲估計是吃的撐了些,從額頭飛過,落在離我不遠的一枝樹梢上歇著腳。沿河道邊還修了一條蜿蜒曲折的旅游觀光路。路兩旁的柳樹跟著微風輕輕擺動著柳枝,怡然自得。沿路而行,一間被籬笆墻圍起來的花溪園很是引人注目,園內坐落著幾間茅草屋,讓人瞬間有一種“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感覺。站在園內,我腦海里不由得想到“自主養生,文藝人生,不問世事,隱居于此”,怕是這園內的主人就是這般愜意吧。
小湋河如今有著天翻地覆的變化,我感到非常的欣慰。
近些年來,人們對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增強,更加注重生態文明的建設,所以楊凌示范區政府大力推展水生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不惜花重金治理小湋河水資源污染情況。在關閉了上游工廠的同時,對中下游河道進行大規模治理。在河道周邊種植了大量植物,大力開展綠化工程。將小湋河周邊打造成田園生態開放式休閑公園,使其成楊凌人民的后花園,為整個楊凌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
此時我似乎看到了我們的后代像我們的爺爺奶奶輩那樣,在這條小湋河里又捕魚捉蝦,游泳嬉鬧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