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讀過一篇文章,內容已經模糊不清。只是有一句話記得很清楚:“年少時的我們一直在反叛,逃離,不合于市;而漸漸成長后的我們,因著倔強,敏感的心在冰冷的都市浸泡而漸漸成為我們年少時最不喜的人。"
這確實是對人的思考,但若細想也不難覺出這是一種清高的姿態,可惜不合于世,于是出現一種渴望,它使得人想要出世,想要離群所居,想要偏安一隅,抑或是想逃離都市,獨自生活,這是一種對自由的渴望;然偏偏求而不得,歸根到底,不過是身處樊籠卻心悅自然罷了。
并不是所有人都像陶潛自在灑脫,"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五柳先生避世而居,親自躬耕,采菊東蘺,朝出晚歸,時不時約上三五好友,游山樂水,這是求得自由的一個典例。卻不適合學習,人終究是有太多不甘心,有太多割舍不下。所以陶淵眀只能是陶淵明,獨一無二。
可是,條條大路通羅馬,人生何處不機遇?
所以,仔細想想,其實人生大概就是由選擇、矛盾構建起的道路,究竟是羊腸小徑,還是寬廣大路,始終由人決定。
愿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