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事用來解釋“知易行難”最為恰當了。
最近辦公室同事的孩子上幼兒園,孩子已經三歲半,是該上了。在家里是奶奶看的,已經有些管不住了。
六一這天小姑娘正式成為幼兒園小朋友。這位媽媽每天來單位說說她家小姑娘。有點少魂失魄,上班干活中間想起姑娘就有點失落,呆呆地說,倒上幼兒園了。
孩子上了兩天沒有哭。這個媽媽來上班,進門就和我說,“今天送的時候沒哭,還高高興興去吃了早點?!甭犐先ズ⒆硬豢迡寢尯苁:⒆討摽蘅蘅?,鬧鬧鬧,不吃飯才“對”,才符合媽媽心思。
我說:“那多好啊!孩子剛上幼兒園總要哭好長時間,送的時候好難。孩子不哭好事??!”同事繼續說:“還是小,跟別的孩子比起來那么小。”她還在自己的情緒里,"在家豆包一口都不吃,你沒見人家今天吃得香的,回頭和我再見都嘴里塞得滿滿的。"原來同事送了孩子還看著孩子們吃了早點才走。
有了孩子后,媽媽們在一起,不管聊什么,最后都能轉到孩子。經??吹竭@樣的媽媽,噼里啪啦講自家孩子上幼兒園如何哭個不停,哭著喊著要媽媽;在幼兒園里不好好吃飯,如何挑食。旁邊有媽媽勸慰,不要著急,孩子慢慢會適應。這個媽媽不管不顧,繼續說她的孩子如何粘人不省事,反正各種問題。
可是你在這位媽媽的語氣里聽不到傷心、失望、擔憂,反而有點點驕傲。好像在說,你看孩子就是離不開我,離了我就哭,我每天照顧這樣一個各種麻煩的孩子多累?。?/p>
不識眼色的媽媽此時會給她一些建議,遇到這種事她們是怎么做的?,F在你也能猜到,這位媽媽一概不聽,你說什么建議她都能找出反駁的理由,這樣不行那樣也不行。
這樣的媽媽是不是經常能碰到?幼兒園門口、小學學校門口等著接孩子的媽媽群里。其實她們可能壓根就不是想解決孩子的問題。孩子不粘她她失落不行。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你陷入那個情緒里的時候,明明白白的事,就是看不明白。
一周過去了。昨天周一,同事一上班就說,“啊呀呀,今天到幼兒園,一進門就哭,說想媽媽想媽媽?!焙⒆由线^幼兒園的都有這樣的經歷,第一周上的好好的,第二周就開始哭,找各種借口不要去幼兒園。媽媽一旦心軟,說今天就不要去了,明天去吧,這慘了,你和孩子的拉鋸戰就打響了。不過這個時候跟她說這個好像不合時宜。我說什么一個字都不會進她的耳。她都在自己孩子跟別的孩子比起來那么小,那么可憐,那么無助。。。的情緒里,還擔心幼兒園吃什么,上什么課。
想起來馨兒上幼兒園,我們心好大,送去也沒和老師溝通,說孩子的生活習慣,放進去讓馨兒自己去試水溫了。在幼兒園里一日三餐,吃什么都在小黑板上每天都寫得清清楚楚,所以也不問吃什么。至于學什么我和馨爸更是不聞不問的"二不原則"。每天回家就問問馨兒交了什么朋友,今天的飯好吃不好吃。至于吃了什么,馨兒吃了就忘,只記得她喜歡吃的。像我們這樣大剌剌的父母也不在少數,都知道,孩子的生活我們代替不了,孩子的成長過程是必須要他自己主動去參與。
無論吃虧、失敗教訓都是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吃過虧的地方他一輩子都不會忘記,那些才是他需要的。
每天有點小失敗小教訓,哭哭啼啼上幾次,就學聰明了。在幼兒園哭,因為幼兒園有幼兒園的規則的,沒有家里隨心所欲,想干啥就干啥。玩具有人跟你搶,玩兒游戲得按順序來,不能你想玩兒就你一個人獨占玩兒個盡興。要遵守幼兒園的規則,受其約束。
孩子的生活你代替不了,只有她自己去適應去面對。道理明白,做又是一回事兒了。到了哪天孩子說,媽媽你煩不煩的時候,你就知道你參與小朋友的生活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