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個題目,你們心里可能會有疑問:難道成為自己也是一種能力嗎?我不就是我嗎?
是嗎!或許你已經不是你了,在不知不覺中很多人早就把“自我”丟掉了!
回想一下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在我們的小學、中學甚至大學生活里,老師家長們對我們的教育方法是:在我們還沒有廣泛認識這個世界本身和觀察世界之前,先在我們的腦子里塞上無數的概念,不管你是不是能夠理解。
通常而言,一個正確的教育方法應該是:先讓我們認識這個世界、觀察世界,對事物有明確的體驗,形成自己的感受之后再形成對事物的概念。
比如我們觀察昆蟲,才知道蝴蝶是由毛毛蟲破繭而來,吃到了蘋果才知道原來這是蘋果……
而我們的教育中缺少這一環節,在無數深奧概念的加持下,我們慢慢地對這個世界有了偏見。
一個最明顯的例子是大學里的馬克思、毛概等哲學類的課程,百分之九十九的學生都是在睡夢中修過了這幾門課。(我也是!)
教我們馬克思的一個女老師說:在她的課上從來都不會有人睡覺,因為她會過去把他叫醒!
很好笑,但是能夠深刻反映出大家對社會科學的態度。
我們從小學習政治、思想品德,背過無數的知識點,卻從來沒有對他形成一個正確的概念。
這種灌輸式的枯燥無味的知識先入為主,我們的潛意識里認為它僅是一個考試的工具,并且晦澀難懂、索然無味。
久而久之就忽視了社會科學本來的魅力和偉人們為人類所做的卓越貢獻。
蘇格拉底說過:“教育不是灌輸,是點燃火焰。”
在我們過去的二十年里,從小學到高中,從考不到滿分被父母質疑,從學業太忙而放棄了自己的愛好,在高考加油的吶喊聲里,大部分人已經放棄了真正的自我。
我們在這其中,一步步逐漸契合這個社會的系統,而不是我們自己。
有一次我和朋友聊天,朋友向我感慨:“現在的孩子都一個樣,就像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只不過有的人刻得好,有的人刻的不好罷了。”
前幾天在微博熱搜上看到過一位五歲兒童的逆天簡歷,頁數長達十五頁,顯示小朋友具備1500字的識字技能、年閱讀超五百本、鋼琴街舞足球樣樣精通,成為父母炫耀的資本。
我們中的許多人在高中畢業后選專業迷茫的那段時間,七大姑八大姨都會告訴我們,選什么專業好就業,什么專業適合女生等等,列舉哪個人選了某個專業現在工資多少……
但是在撕開所有的標簽化的東西之后,你有真正想過自己是誰嗎?喜歡自己的專業嗎?考研還是找工作,是你自己的想法嗎?
然而仔細想想,這可能并不是我們處于熱愛而做的愛好,而是根據社會的標準,利益最大化做的最好的判斷。
在大學里評判一個學生好壞的標準是成績、獎學金等,但這種體系本來就存在很多缺陷。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的價值都是不同的,而統一的標準往往將我們限制死了。
拿不到獎學金的學生不一定不優秀,成績不好的同學也不一定會差,世界本來就沒有統一的標準,選擇成為自己并不是一件錯事。
上次做完心理輔導后,老師告訴我們測試的結果僅供參考,結果再準也只是一種工具,不要完全相信工具,要相信自己。
老師還告訴我們,在大學里我們要廣泛閱讀,但不要盡興,書也是人寫的,也是人思想的一種承載工具,看看可以,但不要太相信,要臣服于自己的思想。
古人常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就是這個道理。
在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的答案都是對的,也不是老師家長說的都是對的,不是所有的講座、經驗都是百分百正確的。
當我們看到一些權威的內容,他人給的建議和被輿論引導時,不妨質疑一下,問問自己有沒有其他可能性,用自己的思考代替一部分的理所當然。
比如我們經常說的“大學里平時不用學習,期末復習一下就好”“讀書無用論”等言論真的是正確的嗎?
保持思考,保持懷疑,成為自己。
“不要相信任何事,無論你在哪里讀到或從誰的口里得知,無論是否是我說的,除非它與你自己的判斷相吻合。”
十世紀印度神人Ranulph Fren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