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常鬼統(tǒng)領內線的是個新生,人稱“連弟”,張思行之所以知道這個人,到不是因為他的球技,實在是連弟長了一張清秀的臉,自打上次來過一中后,學校里已經(jīng)有了他的粉絲團,一大批花癡已然將他祖宗八代查了個遍。要說這連弟,確然有一副好面孔,加上身材高大,當真是個大帥哥。不過張思行對他印象不深,這人在場上是個典型的藍領,幾乎不參與進攻,上次整場比賽只在籃下上了個空籃。不過,僅僅這一個籃,張思行也看出點端倪:連弟不會投籃,或者說,他的投籃動作太詭異。張思行還記得上次連弟一帶而過的進球,整個動作剛開始都還正常,可是臨出手那一下就別扭了。事后想來,張思行基本可以肯定一點:連弟是個左手將,但是他投籃的動作是右手的起手。這就是說,這人的投籃是在出手時靠護球手從側面施力將球轉出托球的右手的。這樣的出手方式,注定了兩點:1.出手應盡量高,以這種方式出手的球是側旋,最好擦板,而且是幾乎一條水平線上的擦板球,所以出手點應盡量高。2.投籃距離不會太遠,靠左手側旋的力量其實是不好控制球的。基于這兩點,連弟在進攻端基本沒什么事兒,就是籃下的二次籃板而已。
在張思行看來,一中的內線其實要稍微次于二中,一種的小凱和阿超皆是射手型內線,幾乎都是后衛(wèi)射程,在籃板方面,小凱稍微好于阿超,在進攻方面阿超要稍好于小凱。如果單單是拼內線的拼搶以及背身,一中是拼不過的。
不過好在二中的外線稍弱,主攻手坐鎮(zhèn)小前,此人擅長的是突破,速度和身體的柔韌度極好,張思行之所以記得他,是因為上次的一個折疊上籃,讓人很是折服。不過這人技術太過粗糙,是個直來直往的主,打比賽全靠一股蠻勁,上籃時根本不管自身死活。這人叫什么名不知道,大家都已經(jīng)習慣了叫他不死小強。
二中另外的兩個后衛(wèi),雖有點名頭,實際上多半依賴著常鬼,這兩人一個跑位空切,一個傳球組織,都屬于手活好的主,可惜在兩人身材略瘦。組織后衛(wèi)阿生,成名于上屆的一二中聯(lián)賽,當時與我方阿城對位,直至終場前兩分鐘,已經(jīng)被阿城爆得不成人形,至少被冒了兩次,斷了三次,進攻端被阿城各種背打,當時看得大家有些不忍,阿城是一種的組織后衛(wèi),那一場球打的簡單直接,就是各種背打阿生,幾乎不用組織進攻,其他人也樂得撿輕活做,然后比分一直保持在領先六七分的樣子。直到在距終場大概一分半鐘的時候,阿生助攻偉樂,投中一個空位三分,到這時,一中才變得嚴肅起來。緊接著,交由阿城至前場,呼叫了個擋拆,給了小凱一個順下,輕松得分,這幾乎是阿城整場比賽真正意義的組織進攻了。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各個版本的傳說都有了。張思行也不愿意再去想那場比賽,對于對手的輕蔑是應該受到懲罰的,張思行唯一愿意和人說的,是最后阿城的懊惱,而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阿生在最后運球過半場時,輕松寫意的摸了一下自己的鼻子。之后的事,一中的人都不愿再提。
最后說說二中的偉樂,偉樂和常鬼是同村,常鬼高一時候回家,路過初中時看了場比賽,發(fā)現(xiàn)里面有個瘦瘦的同鄉(xiāng),一手投籃標準至極,后來就一直帶著偉樂打球了。關于偉樂,這幾年來,無大功無大錯,在場上也是干勁十足,不過,人們大多都是在說常鬼時提起他。不過,張思行有自己的看法,常鬼選他,不可能單單是因為同鄉(xiāng)。
這時,場上的形勢有些平和,雙方都有條不紊的執(zhí)行著自己的戰(zhàn)術跑位,一中將主攻力改到內線。戰(zhàn)術重心放到小凱和阿超身上,二中叫攻擊重心放到了‘不死強’和偉樂身上,靠著偉樂不時的三分,緊咬著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