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們,為什么你這么努力,還要仰頭45度強忍淚水?

如果努力是一種能力,脆弱便是一種自愈力。只有努力,而不知道如何脆弱,努力就可能變成絕望的忍耐,成為壓垮自己的稻草。比如,無法忍受疼痛,從五樓縱身跳下的臨產孕婦。

這些年參加不少父母成長團體,相熟甚至僅有幾面之緣的朋友,說到對我的印象,總難免用上這一個詞:努力。

的確,努力,似乎是我30多年來生存的姿態——努力長大,努力考出家鄉,努力找一份工作,努力做到能做的最好,努力成為一個好媽媽,努力自我成長,努力尋找最有活力、最真實的自己……

我相信,這一系列有關努力的描述,一定也是許多媽媽們熟悉的情境。至少在我通過父母成長團體接觸到的諸多媽媽群體里,和我一樣,努力生活,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媽媽不在少數。

但今天,我想探討的卻不是努力本身——努力是好是壞,努多少力算努力。我想說的是,看起來和努力沒有關聯甚至相對立的另一種狀態——脆弱。

那些給我彈性的脆弱

最近遇到困擾。我努力在準備和推進的一個項目,沒有成功的眉目,而我的伙伴,同樣的項目,看起來并沒有怎么用力,卻輕松拿下了。

羨慕之余,心生嫉妒——一種混雜著酸楚和苦澀的復雜滋味。然后,是綿長悠遠的恨意——恨自己無能,為什么這么努力還不能做到?恨自己可笑,如此費心費力抵不過別人無心插柳。

我又出現了熟悉的眩暈感。我知道,讓我眩暈的,是那些一一浮現的脆弱——不安、焦慮、恐懼和羞愧。我再一次深深地看見自己內心深處不重要、不值得、不配得的自我評判,所以我要那么努力去爭取、去證明、去獲得。

我花了一些時間,和自己的脆弱待在一起,感受那一些不安和羞愧。然后,告訴我的伙伴,我羨慕你,也有點嫉妒你。再告訴自己,你已經盡你最大的努力了,就算不成功,也并不意味著你失敗。

再然后,睡一覺醒來,重新斗志昂揚投入生活的洪流。

這不是什么雞湯或者勵志的橋段,但卻真真實實是我一路走來的模式——一邊拼盡全力地努力,一邊毫不掩飾自己的脆弱。

當然,表達脆弱的方式,現在和過去10多年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過往,也許是倚靠愛人肩頭的一場痛哭,也許是日記本上傷春悲秋的絮語。現在,則是更寧靜深沉的一次自我覺察,以及坦誠真實的一段傾訴和告白。過往,當我在脆弱中,或許我并不清晰內心發生了什么,但值得慶幸的是,我的感性為脆弱提供了一個出口,哪怕,這個出口,有沉湎情緒的嫌疑。

所以,回頭再看,我會認為,是脆弱為我的人生提供了彈性。讓我在努力向前的路上,能夠時不時停下來,舔一舔自己的傷口,蓄積重新出發的勇氣。

為何你寧愿偽裝堅強

然而,生活中,有許許多多努力的媽媽們,卻不允許自己脆弱,她們寧愿仰頭45度強忍淚水,也不愿展示自己的脆弱,為什么?

最常見的原因,或許是旁人以及自己固守的觀念:動不動脆弱,太矯情。其次,則是因為,觸碰自己的脆弱,比偽裝堅強痛得多。

我的朋友小王,是一個全職媽媽,有一天向我訴苦,說她每天帶孩子又忙又累,就盼著晚上能稍微休息一會。然而孩子爸爸回來,依然當甩手掌柜。小王氣不打一處來,對著孩子爸爸就是一通指責。孩子爸爸覺得不可理喻,摔門而出,小王口出惡言:“你走啊,有本事出了這個門,就別再回來!”

我問她:“你真的不想他回來嗎?”她回答:“當然不是啦,我需要的是他的支持。”

“那為什么不能直接向老公請求支持呢?”我問。小王回答:“說不出口,也不想說。”

至于“說不出口,也不想說”的原因,就是上面所述的兩個:她已經習慣當一個堅強的女漢子,讓老公做事,只有命令,哪有請求的道理?撒嬌示弱,那也太矯情了;況且,要是她說出自己忙壞了也支撐不下去的事實,那豈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臉?——要知道,當初老公攔著她,是她自己硬要辭職回家帶孩子的。如今,這份苦水,也是她最深的脆弱——后悔自己的選擇,感到無助和無力,寧愿自己獨吞,也不愿意說出來讓自己難堪。

當然,寧愿偽裝堅強,也不愿袒露脆弱,還有可能的另一個原因,那就是把脆弱和盤托出,卻找不到可以承接的容器。

我家樓下有個鄰居劉姐,大兒子讀高三的時候生了二胎女兒。休完產假到了該回去上班的時間,請婆婆來帶孩子,沒想到婆婆找各種理由不肯來,實際的原因其實是想留在老家幫忙照顧老二的小兒子。

劉姐感到不受重視,委屈無助,找老公傾訴,老公要么默不作聲,要么轉身離開,就是沒有一句暖心安慰的話。最后,劉姐也選擇沉默,事情仿佛陷入了僵局。

這幾天,又遇到了劉姐,看到她背著包,神清氣爽地往回走。我問:“去上班啦?”她回答:“是啊。”再問孩子怎么安排,她說,她找到一個同事的婆婆,就住在她單位附近,她每天上班前把孩子送到這個婆婆家,請她看孩子,下班再把孩子帶回來。

“靠老公?不如靠自己多想想辦法吧。”劉姐說,她后來想通了,自己在婆婆那里受到的委屈,老公沒辦法開解,就找姐妹說唄,姐妹再安慰不了,那就自己給自己打氣。畢竟,日子總還是要過下去。

自己做自己的救贖者


劉姐這番話說得樸實,卻落到點子上了——遇到難處,神傷了,脆弱了,怎么辦?說出來啊,首先當然是找身邊最信任最親近的人說,說不通?再找其他支持唄,那么多朋友、閨蜜,還有自己的爸爸媽媽、兄弟姐妹,總有一個是你說得上話的吧?就算沒有,那還有專業的心理咨詢機構呢,去那里吐吐槽,也比把委屈憋在心里強。

當然,無論援手來自哪里,最后能夠把自己拉出沼澤的依然還是只有一個人——那就是自己。只有自己清爽了,明白了,難關才算是渡過了。而要讓自己變得清爽明白,只靠努力和堅強是不夠的,還得你有足夠的勇氣,讓自己跳進自己的脆弱。

記得我生兒子那會,從羊水破到最后生產,足足經歷了36個小時的煎熬。最后一個晚上,也是打了催產素,經歷了10幾個小時的宮縮。那一種痛,真的是刻骨銘心啊,因為催產素的作用,痛一波一波地來,一波比一波緊,我死死拽著老公的手,不管他身上的衣服已經濕透,就是不放他離開半步。

事后,老公告訴我,那時候,其實他真的很想逃開,但是,因為我的堅持,也只好硬著頭皮堅持,慌亂中自創了個“深長呼吸法”,配合胎監儀上的圖像,看到宮縮要來時,就提醒我緩慢呼吸,很大程度上幫助我克服了恐懼心理。

莫泊桑在《一生》里寫道:人的脆弱和堅強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時,我們可能脆弱得一句話就淚流滿面,有時,也發現自己咬著牙走了很長的路。

回想待產時經歷陣痛的10幾個小時,用“咬牙堅持”來形容真的毫不為過,然而,我慶幸的是,我也允許自己脆弱得一塌糊涂,當老公說想要出去透透氣,因為他認為他在里面也不能替我痛,我明確而堅定地告訴老公:“你一刻都不要離開,我很害怕,我需要你!”我為自己爭取到最大化的支持。我才是自己的救贖者。

除了死還有更多選擇


這些天,看著“孕婦難忍陣痛跳樓自殺”的新聞更新,總是忍不住想:如果這位準媽媽能夠充分允許自己脆弱,給自己更多機會向家人堅定地表達脆弱,或許,疼痛就不會變成壓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這條持續更新的新聞中,輿論乃至新聞事件當事人普遍聚焦的都是“誰錯了”“誰失職”“誰在說謊”等等是非曲直的爭論。

卻很少有人回到孕婦,回到一名待產媽媽、一個人本身,去探究在跳樓事件前,乃至她的成長歷程中,她的內在發生著什么。

當然,我們無法還原所有的真相,真相永遠只有當事人自己才知道,但卻可以從新聞報道的蛛絲馬跡里,看見一些潛在的線索。

整個事件報道發酵過程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跳樓孕婦的老公延壯壯出示的手機短信截屏,夫妻倆簡單的三言兩語的對話,圍繞的僅僅是想吃什么這個話題而展開,除了一句“加油”,沒有任何情感的交流。

或許,在延壯壯看來,這樣的短信交流可以證明一切正常,沒有什么問題。然而,我卻在這些短信交流里,看到了疏淡。

這是孕婦馬**死前幾小時的短信,幾小時后,她便因為難忍疼痛跳下五樓,試想,在她發短信的當下,在她正忍耐疼痛的過程,她最需要的是什么?絕不是“想吃什么”的關心,而是對她咬牙堅持的看見和理啊。

第一次生孩子,第一次進產房,第一次經歷宮縮的疼痛,再堅強的女人內心,也是充滿恐懼和脆弱的,為什么她沒有說出只言片語?

而監控里的那兩次“下跪”,也被親屬澄清為因為太痛“身子下滑”。

我們有理由懷疑,是延壯壯隱瞞了其他重要信息,也有理由對親屬“身子下滑”的說法表示質疑,大有可能這些求助,孕婦馬**都做了,但是,從結果看,她做的還是不夠。

是的,不夠,遠遠不夠。

也許她表達了恐懼,也強烈求助了,但是,她最終選擇的依然是“仰頭45度強忍淚水”,不,是比“強忍淚水”要激烈百倍的另一種“忍受”——用終結生命明志:我自己面對這一份苦,我自己把這一份苦扛到底。這一份苦,當然,早已超越了身體的苦。

但,這絕非唯一可以做的選擇。

所謂剛強易折,允許自己觸碰脆弱,則可以給我們帶來柔韌。

是啊,我就是堅持不了了,我就是沒辦法像其他女人一樣忍受順產的疼痛了,哪怕只要再一個小時,我也忍受不了,我一刻都堅持不下去了,我做不了你們口中,你們期待的那個模范的堅強媽媽。請立刻、馬上為我剖腹產吧!

試想,如果馬**的內心獨白是這些,可是又抵制不了家人和醫院的循循善誘,以及自己內心“從善如流”的自我期盼,那么,支撐她繼續努力的那根弦,可能就會崩斷。也于是,死,似乎成了馬**的最佳選擇。

如果她能真正允許自己脆弱呢?我的意思是,她愿意承認自己就是做不到,愿意去經驗人生過程中許許多多的無力和無助。

那么,馬**便能有足夠的力量為自己做主——說近的,要求自己簽字進行手術,畢竟,她能自主進出待產室時,意識還是足夠清醒的;說遠點,充分了解孕產知識,提前在手術前就和老公、家人做好充分溝通;再遠一些,可以始終保持警惕和清明,不讓自己走進可能讓自己絕望的婚姻。

所以,馬**的那縱身一跳,看似當時的情境所迫,其實,卻是早已注定的人生腳本。

而能夠改寫劇情的,沒有別人,只有自己。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