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奔主題。首先,劉備的成名有很多蹊蹺之處。劉備是個幾乎不具備硬實力的人,無論智計、武力、兵力、資金等等爭霸天下的要素,他一樣都沒有。他具備的,只是仁德的名聲和皇叔的身份,這兩者在我看來都很軟。仁德這個詞本身就是模糊的定義,什么是仁德?每個人的立場不同,仁德的概念也不一樣。要爭奪天下的人,是不可能仁德的,上了戰場必然有殺戮,對對方的仁德,就是對己方的殘忍。因此仁德是不可能做到所有人一視同仁的,必然因為自己的立場而篩選和分割。這一點,我相信當時那個年代的人比我更清楚,如果仁德就可以統一天下,那根本也不需要戰爭了,直接推舉一個最仁德的人出來做皇帝就好了。而皇叔的身份,很明顯,只是在漢朝日漸式微之時,獻帝為了拉攏劉備來對付曹操所做的順水人情。可是,就這樣一個毫無亮點的劉備,居然一出道就有關羽、張飛這樣的當世良將輔佐,這讓我產生了巨大的疑惑。從后期的發展可以看出,關羽是個非常驕傲的人,連一方霸主孫權想同他聯姻,他都可以以“犬子焉配虎女”來拒絕,不知道倒推回劉關張結拜初期,劉備有怎樣的魅力可以讓他屈身之下。同時,劉備成名于虎牢關外“三英戰呂布”,在那之后,董卓火燒洛陽、遷都長安,討董聯軍因為意見不合而解散。當時的各路諸侯手下都有大將被華雄所殺,都有人才的需求,面對能夠溫酒斬華雄、與呂布打成平手的將領,怎么可能不加以招攬?而彼時的劉備,只是一個小小的馬弓手,面對任何一個諸侯的邀請,我認為當時的他都沒有拒絕的資本。如果有人認為他是看穿了各路諸侯都沒有成大事的才干,才拒絕了那些邀約,我認為這個推論也不正確。因為劉備當時的身份和諸侯差距太大,他根本無法近距離的接觸各位諸侯,對各諸侯的了解,應該也只停留在表面。所以,我認為當時的劉備,已經有了君主。此外,劉備對名聲的愛惜,甚至超過了逐鹿天下應有的理性,面對曹操的追殺,帶著民眾逃跑之類的,演戲的成分遠遠大于實際的意義,并且對自己造成了可能陷入萬劫不復境地的負擔。
綜上,我們就可以分析出劉備君主的特征:
1、有壓倒關羽、張飛的能力
2、有建立好名聲的需求
3、有一定的勢力和聲望,可以操縱輿論(劉備名聲的幕后推手)
通過上述條件,我將當時的成名人物都梳理了一遍,然后得出結論——劉備的主公是呂布。
關于呂布,我想先糾正一些大家對他的錯誤認識,人們對他的印象普遍是三國時期最勇猛的武將,而武將,卻并非他自己對自己的定義。從我的角度來看,呂布是有野心的,不然他不會殺了義父丁原投靠勢大的董卓。他從來就沒把自己定義為一個只會上陣殺敵的勇夫,他是君主,文有陳宮,武有張遼,他離開長安之后的行動,完全是爭奪天下的一路諸侯。而且,是最危險的一路。他萬夫莫敵他冷血他殘忍他為了上位可以不擇手段,但他的弱點就在于名聲。董卓是不是他殺的我認為尚有爭議,但他肯定是殺了丁原。就這違反人倫的一點,被他的敵人反反復復來回利用。我們來分析董卓之死,為什么我說尚有爭議。因為如果是呂布蓄意殺死董卓,那么他肯定會順理成章接管長安,成為當時勢力最大的人。可是他沒有,董卓倒下之后迅速上位的是郭汜和李傕,而呂布則成了二次弒父的過街老鼠,人人喊打。我們先不說一個蓄意爭霸天下的人,會不會在沒有策劃好的情況下殺掉自己的最大靠山。我們就分析董卓收呂布為義子這個細節,就知道董卓軍內并非一團和諧。呂布是什么人,第一并非西涼軍嫡系,第二曾經殺過自己義父,就這樣的人,董卓豈會不知他的野心。但為什么董卓依然要將呂布留在自己身邊,冒著養虎為患的風險?我的推斷是,為了制衡。西涼軍長期在邊疆作戰,當時尚能團結一心,隨著進軍洛陽,軍隊人數和權利都在不斷擴張,在這個過程中,董卓感覺到自己對軍隊的掌控程度在逐漸下降,同根同族的威脅在慢慢加大。所以,他才會收呂布這個外來人為義子,一方面用呂布的武力來鏟除異己,另一方面用他來制造一個權利的平衡點。如果董卓集團內部一團和諧,呂布就是再勇猛,要來何用?一般收編都用不著,更何況收為義子。所以,董卓之死很有可能是失去了對同族某一部分人的掌控,而被同族的人所殺,而那些人,利用呂布曾經弒父一次的事實,順理成章的把罪過推在了呂布身上。呂布就是再蠢,也不太可能殺過自己一位義父之后又殺第二個,這在當時注重倫常的社會里約等于自殺。當時的社會環境,一無互聯網,二無手機,要操縱輿論,尤其是讓普通百姓相信謊言,我認為是非常容易的。至于貂蟬這個人物,很明顯是虛構的,除了民間流傳,史上根本找不到對她的記載。并且當時女人的價值可能和一匹布一幅畫也差不多,要爭奪天下的人,怎么可能為了一個女人去殺已經權傾朝野、狹天子以令諸侯的董卓?由此得出結論,呂布的人生飽受聲名所累。一開始他為了上位不擇手段不顧后果,后來這點被對手頻繁利用和攻擊讓他付出巨大的代價,他的名聲已壞,幾乎無逆轉可能。所以他采取的應對措施是另外派一個信得過的人去民間,從零開始,一開始就建立良好的名譽和聲望。他見慣了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法,所以他也想效仿,以后將那個名聲好的人推上位,成為他的傀儡,他也就實際控制了天下。
他選中的這個人就是劉備,為了讓劉備一定可以成功,他將自己身邊武力僅次于自己的關羽和張飛去輔佐他。他也是當時世界上大概唯一的一個,可以從武力上讓關羽張飛折服的人。
從史書上找劉關張結拜的時間,剛好和呂布殺掉丁原,投靠董卓是同一年。這說明呂布殺了丁原之后就感受到了巨大的輿論壓力,開始布局劉備這顆棋子。然后再說劉關張的成名戰役,先說溫酒斬華雄。討董聯軍的各位諸侯帶著自己的最強人馬,每位諸侯的大將應該都不是泛泛之輩,華雄多么英勇,連斬討董聯軍十多員大將,并且中間無休息,他憋著一口氣,想向世人證明他并不比呂布差。很明顯他和呂布在軍中是競爭對手,他是跟隨董卓十多年的嫡系,但董卓卻收了一個外來人做義子,這對武將來說,幾乎等于打臉的侮辱。所以他在軍中對呂布很不忿,處處阻擾呂布在軍中立威。這讓呂布產生了殺他的動機,但他肯定不可能自己出手,于是他借關羽之手殺掉了華雄。從后期的若干次單挑狀況來看,關羽的武力,只能和老了的黃忠打成平手,假設年輕的時候比老了厲害20%,那么關羽是打不過年輕時代的黃忠的。而年輕的黃忠在哪里,三國演義里面沒有交代,也就是說,年輕版的黃忠那么高的武力,居然都沒有成名。沒有成名有兩個可能,一是沒有得到機會,二是同時代的人里面有比黃忠更加優秀的。而華雄殺掉的那些大將,差不多就和年輕的黃忠同一個時代。就算其中有一部分欺名盜世之輩,也不太可能十多個大將里一個有真材實料的沒有。從這里可以看出,華雄的武力高得可怕。就算關羽可以戰勝華雄,也肯定是一番苦戰,不太可能就幾個回合那么輕松。所以,只有假設呂布想要殺掉華雄,而呂布和關羽一早就認識,并且早就跟關羽交代了華雄的弱點,這一切才顯得比較合理。呂布這么做,不僅借關羽之手除掉了自己軍中的威脅,也為劉備的成名鋪平了道路。接下來,劉關張又順理成章的得到了“三英戰呂布”的機會,這大概是整個三國時代最成功的一次炒作了。小的時候第一次聽說這個都覺得好搞笑,劉備何德何能,有什么資格跟關羽張飛一起去挑戰呂布。如果不是呂布留手,這一切根本不可思議。劉備與呂布單挑的話很有可能一個回合都撐不下來,就算關羽張飛保護他,實力相差太多也無從保護起,因為水平相差太多,關張不可能可以降低自己的檔次,在明刀明槍的戰場上以劉備武力的視角來思考。比如呂布一個虛招,關張可能能看出來這是虛招,實招在后面,而劉備很有可能看不出,迎著劍上去就中計,這樣關張可能不僅要擋呂布的方天畫戟,連劉備的劍也要擋。如果當時有外人圍觀,很容易看出劉備是水貨,那么就不可能存在“三英”一說。所以結論是,呂布在這次打斗中嚴重放水,呂布利用自己的無敵威名幫助劉備成名,也將自己布在暗處的棋子第一次移到臺面上來,以劉備之名去逐鹿天下。
之后劉備和呂布也屢屢發生關聯。史書上總是寫關羽和張遼惺惺相惜,私下會面了若干次。在我看來,那根本就不是什么惺惺相惜,而是兩個內伙子在互相交換重要情報。最有意思的是曹操攻擊徐州,劉備去解圍,陶謙竟然將徐州之主的位置讓給了劉備。這是什么概念,劉備又沒兵又沒勢力,說到底當時也只有一些空名聲,硬實力照樣弱到爆。他拿什么去救徐州,而陶謙又是愛民如子的好領袖,怎么可能做這么不合常理的事情,將一個城池的命運托付給一個不怎么了解的陌生人。仍然只有一個可能,就是陶謙知道了劉備的真實背景,呂布才是劉備背后的大BOSS,所以將徐州之位讓給劉備,其實是讓給呂布,通過呂布來保住徐州的安危。果不其然,曹操后來退軍,是因為呂布偷襲他的后方。呂布又一次幫助了劉備,還有多少人相信這僅僅是巧合?而呂布偷襲完曹操之后,又這么巧“流浪”到徐州,投在劉備麾下。當時陶謙的謀士,那些還不知情的人兒啊,比如孫乾、糜竺等等,都強烈反對收留呂布。但一向耳根軟的劉備這個時候突然展現出了莫名的魄力,力排眾議接收了呂布。我相信呂布和劉備在這個時候進行了熱烈的磋商,要不要將劉備這張牌徹底的明牌化。最后的結果是沒有,劉備將徐州讓給呂布的方式是出兵袁術,讓張飛留守徐州,而張飛剛好喝醉了酒,讓呂布將徐州奪去。這場戲讓我看出劉備此時對呂布已經不是絕對的忠誠,他開始有了自己的小心思。而呂布聽從他的意見沒有將劉備是自己手下的事公諸于世,也證明劉備在呂布方的話語權在逐漸提升。我們又一次來分析下呂布奪徐州這個事件,首先,劉備有什么理由出兵袁術?皇帝征召?拜托,漢朝當時已經弱到根本沒有自主權了,而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人從董卓換成了曹操,皇帝下令約等于曹操下令。而曹操讓劉備討伐袁術的目的是什么——讓兩個對自己有威脅的人互相削弱對方。所以,劉備去打這場仗,無論勝敗都毫無意義,勝利者只會是曹操。而且,劉備自身后方都還不穩,呂布如果不是他的主公誰能不顧忌他的存在。所以,劉備出兵這一件事根本就不合常理。再加上張飛又恰好喝醉酒之類的,好明顯都只是策劃好的而已。喝醉酒為什么沒有死?如果呂布是敵人,會放過張飛?會讓張飛去給劉備通風報信?剿滅張飛之后再假意通傳劉備將他們一網打盡不是更好?我覺得到這個階段已經非常非常明顯了,劉備就是呂布的手下,毫無疑問。果然接下來劉備又回到了呂布的徐州,照理說自己城池被別人奪了,還怎么可能回到這個人的麾下呢。所以這基本已是呼之欲出了。
剛才我說劉備從這個階段開始有了私心,是怎么得出來的呢。這就要說到一個人——陳登。陳登不僅僅是劉備手下的謀士,他還是當時徐州首富陳珪的兒子。劉備一路走來,雖然有呂布暗中罩著,但一直沒有得到大資金的支持。爭奪天下必然要有資金,招兵、糧草、操縱輿論,都離不開資金。劉備自己拉攏陳登,而不是將陳登推給呂布,證明了他的私心。事實上,劉備在這個事情上,還狠狠捅了呂布一刀。因為劉備出征袁術之時,是將張飛和陳登留在徐州鎮守的。而呂布偷襲徐州,應該只有劉關張和呂布的小圈子范圍內知道只是演戲,陳登并不知情。在這個事件中,陳珪死掉了。注意,主將張飛連一根毛都沒少,但是陳登的父親,陳珪戰死了。所以,陳珪之死很有可能是劉備利用攻守雙方信息不對稱制造出來的,目的就是讓陳登沒有投靠呂布的可能性。大家查史書就可以知道,呂布后來死亡的過程里,陳登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一直都對呂布滿懷仇恨。而呂布雖然得到了徐州,卻沒有得到資金的支持,這與他之后失勢是有很大關聯的。再說呂布死時,劉備已經圖窮匕見,曹操都對是否殺掉呂布有所猶豫,劉備卻說呂布不能留,有殺人滅口的嫌疑。而且張遼和關羽關系那么好,有什么理由張遼選擇投靠曹操,而不是劉備,這一方面證明張遼知道了太多的內幕,怕被劉備滅口,同時他也為劉備背叛自己主子的行為寒心。在呂布死后,赤兔馬只有關羽可以騎,其他人都騎不了,不要跟哥扯什么馬可以識別英雄氣概之類的,在我看來,只是又一次的證明關羽和呂布早就認識,可能在赤兔馬小的時候,關羽就喂養過他。嗯,最后來個結論性的話,推理的世界是不相信任何巧合的。就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