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與自己的關系,決定了你的幸福度

當我們談起人際關系,通常會想到與別人的關系,但其實人際關系中最重要的則是與自己的關系。我們與自己的關系決定了我們與世界的關系。

我們不妨問自己下面這幾個重要的問題:

1.我接納我自己嗎?

2.我的內心富足嗎?

3.我感覺自己幸福嗎?

如果你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就說明你與自己建立了良好的關系,那你與周圍的人也一定相處的很和諧與融洽,你的生命狀態也一定是生機勃勃的。

但大多數人感覺生活有很多的煩惱與痛苦,人們往往會把這些煩惱歸因于外在人與環境,這會使他們對外界有很多的憤怒、報怨、嫉妒、仇恨等,但其實根源在于與自己的關系。


這源于對外在過多的渴望與期待,大多跟早年成長過程中需求未能得到滿足有關。有些時候,人們會把外界對自己的行為看做成是對自己的認可、肯定和重視等,這是把外在的態度當做成衡量自己價值感的標尺了。

但這個標尺恰恰應該存在于自己的內在,也就是說,我們要把自我價值感的權力牢牢的抓在自己的手上。但人們之所以非常在乎外界人的眼光和態度,也是一種習得的思維模式,這跟早年的成長背景有關。

重要性和歸屬感的需求是人的兩大基本需求,如果早年成長過程中被重要養育人嚴重的忽視或貶低,人們便會感覺自己是微不足道的或傷心欲絕,并帶著憤怒和怨恨來看待周圍的世界,同時也會把自己放在一個受害者的位置上。

直到成年,如果不能夠向內覺知自己,便會一直帶著這樣的思維模式和關系位置來與周圍人互動。但其實我們真的如早年養育者看待我們那樣的微不足道嗎?

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其實那只是曾經的一種體驗被記住了,成為大腦中的一種錯誤觀念,但那不是真實的。任何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成長歷史和軌跡,正是因為有了自己獨特的經歷,才成就了那個獨一無二的自己,人這一生也至始至終都是在體驗不同生命階段的不同經歷。

我的母親在逐漸變老的過程中,慢慢地感覺到身體功能的逐漸減退,當她拄著拐棍抱怨自己說:“人老了,什么用也沒有了!”這個時候她的狀態是非常的低落的。但當她轉變思維,意識到已經將近80歲的自己還能夠借助拐棍走路時,她又抿嘴一笑地說:“快80了還能走動,這不是很好嗎!”這就是接納自己帶來的力量。

如果一個人感覺內心是貧瘠的,即便銀行存折中的錢是富余的,但他也感覺不到自己的富足。因此我們要不斷向自己內心的賬戶中存款,要存下樂觀與豐盛。我們的內心就如同一片田地,如果我們不去精心地耕耘而任其荒蕪,即被環境所主宰而充滿了憤怒和怨恨等負性能量,那我們的生命狀態就是貧乏和無力的。 而如果我們愿意用愛和慈悲去播種我們的內心,便會收獲喜悅和富足。

愛是一門修行的功課。有時看似“給予”實則是“獲得”,有句話說,“愛出則愛返,福往則福來”。我們往往錯以為金錢會帶來安定,但心靈的存折,需要存的恰恰不是金錢,而是積極正性的能量。

幸福并不取決于外界物質的多與少,幸福是一種內心的感受。我們能否讓自己處于一個安靜祥和的狀態,決定了我們是否能夠感受到幸福。有的人會一直感覺自己擁有的不夠多,但其實我們擁有的已經很多,就看我們把注意力放在哪里。

我們會習以為常每天的生活,也會感覺日子是在一層不變中沒有波瀾,有時甚至會感到厭倦、無聊或乏味,但如果我們能夠帶著感激之心來看待生活的點滴賜予,來慶賀每一刻的擁有,平常的生活便有了別樣的滋味。

這源于我們相信自己內在具有創造性,可以創造美與幸福。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