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老了

當你老了,頭發白了……這一首歌敲打著多少人的心扉。

今天近距離接觸到兩個老人,很自然地讓我聯想到當我老了,牽扯著內心深處對養老的朝思暮想。沒錯,我用的是“朝思暮想”,是它的本義:期待,并不是什么反語。因為我好像總能從老人們的眼神里能看到某種我想看到的東西,具體是什么說不上來,只是看到了心里非常地舒服,令我油然而生一種淡然、釋懷的心情。

其實在店里,每天都能遇到好多老人,之所以想說說,我想更多是因為想養成多多記錄的習慣。想起一件事,想做一件事,不違背務實的情況下好好去完成,想珍惜這樣的狀態。

第一位老人,六十多歲,梳著兩邊辮,頭發應是齊肩長,所以辮子在一個三瓣時就折裹了進去,她衣著得體,看上去是退休干部一族的氣質。進店里來后,剛開始沒怎么想理我,也不知后來是怎么地就和我沒完沒了地暢談開了。

她和我說起她幾年前獨自一人在廣西賀州的姑婆山深山里呆了兩個月。她癡迷于那里的一個山洞里的一股從山底冒出的溫泉水。為了每天都能泡一泡溫泉。她在附近的村莊租下村民的一間房,但她又非常害怕,一個人悄悄去泡溫泉總是會有點鬼祟的感覺,她還覺得這世代村民也并非都淳樸,防人之心不可無,所以她故意一身邋遢樣呈現在那個世界中,稱自己是為了養病,不過事實也如此,她患有心臟病。她和我描述時,非常興奮,回味無窮,我能感受她內心中在雀躍歡呼贊美著。

我豎起大拇指稱贊她,這絕對不是恭維。然后她像是大受鼓舞,繼續興致勃勃,講到她曾為了山茶籽油,在山民家里住著,幫著曬山茶籽,直到榨好了油,才肯離開。

…………

當我老了,我能如她一般嗎?為所癡迷的來往,雖然也害怕著一個人力量的有限,但努力克服住恐懼,因為深知,有些癡迷,有些心動,相對于漫漫人生路是顯得那樣寥寥無幾。

第二位老人,是附近的一位阿婆,三年前就知道她這么一個人,2013年年初一上班時看到人行道上的一排排木棉花就是她的杰作,猜測應該是本地人,目測七十多歲,她還是一位拾荒者。她頭上盤著圍梳,消瘦長臉,這點很像我奶奶,所以第一次見她時忍不住多看了幾眼。

今天她和另一個阿婆一起進了店里,兩人有說有笑,給的第一感覺她們是閨蜜。她的“閨蜜”,看上去應該比她小,穿著打扮各方面都算時尚得體,盡顯她的土氣與苦命。她不識字,也不懂普通話,白話說的也很難讓人聽清楚,就算對方也是廣東的。想要淮山鐵棍,“閨蜜”翻譯告訴她價格,她便猶豫了,然后放下了。后來“閨蜜”買了一大堆食材,比較重對老年人來說,大家都是街坊四鄰,可以送貨,可是,她說了一大串話,沒聽懂,但是意會了,她說她來提就好了,不用麻煩送。接著“閨蜜”說道木棉花阿婆身體比她好,每次如果一起外出購物,都是木棉花阿婆幫忙拎東西送她到家。

每次見到還在辛苦勞作的老人,很順其自然就想到這也許也會是我的歸宿。奇怪的是這樣想時心情不是失落或是恐懼,而是一陣舒心的自我笑點。在木棉花阿婆和她“閨蜜”一起談笑的那剎那,我還原著當下的我和朋友出去逛街的場景,神一樣的雷同,我的朋友是“閨蜜”,我是木棉花阿婆那邊的。接著,我的眼前又出現了多年后我與朋友們一起逛街,值得歌頌的我的始終如一啊。聽懂這段話的,便是了解我那對于現代文明來說顯得卑劣的習性。

當我老了,我也許會很頹廢,我也許很憔悴,也許會是一段悲慘境遇的老年時光,那我要拾掇起一路的木棉花,與陽光分享花香四去,與紅花融進懶散暖冬。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我應該要如何接受,自己正漸漸老去的事實? 鏡子前,一位老太太在端正地審視自己。 她臉上的皮膚,褶皺的猶如山巒般層疊...
    1厘米8光年閱讀 505評論 0 4
  • 今早又是一場清雨,如若沒有姥爺對著電話筒大叫,想必夢里的少年時代仍會在昏黃的陰云下肆意延展。或是離年輕愈來...
    木諾子寒閱讀 375評論 0 3
  • 從街上回來,到院里,偶然遇見二樓孩子的目光,孩子生下一直跟著爺爺奶奶,周末偶爾見到媽媽,今天,她媽媽騎著電車走,他...
    圖圖媽媽小麗閱讀 68評論 0 0
  • 談到這個問題,我覺得與眾不同的人是一個在別人玩的時候你看書,在別人看電視劇的時候你學習,看一些也可以是視頻,但是是...
    Mona_2a6c閱讀 637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