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初生時,作爹的我就曾暗發海誓:在智力教育方面絕不過早給孩子施加壓力,一切以誘導為主,寓教于樂,讓孩子在玩耍中添知識,長能力。
說實話,多次從報刊中讀到有關孩子早慧的報道,雖有羨慕之心,但在贊賞那些孩子的同時我卻無意去摹仿,認為孩子就應當根據其年齡自發地長身體、添知識,家長大可不必去刻意灌輸、人工雕琢。然而,一個偶然的念頭卻將我不自覺地引入了對孩子進行早期文化教育的軌道。
那是1998年的秋天,電視臺正在播放動畫片《舒克和貝塔》及《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剛滿3歲的兒子點點深深地被舒克和貝塔那聰明、機智、善良、勇敢的劇情所吸引,也為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這一對父子的快樂親情所感染,特別喜歡劇中的主人公,并自稱為舒克,讓爸爸充當貝塔,或與爸爸一同做大頭兒子小頭爸爸的游戲。
10月11日那天,我突然得到一個靈感:點點坐不住,讓他畫畫沒有耐心,讓他坐下來老老實實地認字肯定也實在難為他了,那么是否可以把點點喜歡的卡通人物寫在紙上,來吸引他認字呢?
想到做到,于是立即動手,找來白紙裁成名片一般大小,再拿水彩筆用不同的顏色寫上"舒克"、"貝塔"、"大頭兒子"、"小頭爸爸"、"圍裙媽媽"、"嬌嬌"、"晶晶"等字樣。先將這些紙片逐一給孩子指認,然后往地下一撒,下達指令:"點點,你把舒克撿起來。"
接下來的一幕,奇跡發生了,僅僅剛才教了一遍,點點竟幾乎未加思索地就將寫有"舒克"的紙片找了出來。再讓他找貝塔,依然沒費什么力氣。再讓點點照著我報的其他字樣去撿紙片,小家伙興趣十足地一一照辦,正確率極高,撿完了一遍他自己還要求繼續再來,真讓老爸我樂開了懷。
接下來,我便逐漸擴大字詞的范圍,仍然是從孩子喜愛的動畫人物或生活中的常見事物入手,與他邊玩游戲邊識字。
如先拿一張"舒克",去駕駛"坦克"(即去找一張寫有"坦克"字樣的紙片,拿起來一并抓在手中);再教孩子拿起"貝塔",去駕駛"直升飛機"(即讓他去找一張寫有"直升飛機"字樣的紙片,拿起來一并抓在手中),然后一同去消滅"黑靈王"(父子一同再去找寫有"黑靈王"字樣的紙片)。如此一段小游戲,孩子在不知不覺中認識了5個名詞。
隨著游戲的不斷深入,孩子很快就認出了更多的詞組(在此過程中,我意識到,此時孩子只能認出詞組的整體,沒有必要將詞組拆分開來去叫他認那些個枯燥的單字,那樣會令孩子失去興趣,不愿再玩此游戲),許多詞組只認一、二遍就能過關了。
對于一些原本比較難認的字詞,予以較為形象化的解釋,是加深孩子記憶的重要方法,如有兩次點點對"跳舞"二字都沒有能認出來,于是我指著"舞"字的左下角說:"你看這個多象把一只腳翹起來跳舞啊,你看象不象?"點點看了看,答道"象。"自此之后,他就完全認識這個字了。
由此我得出幼兒早教中的幾點體會:
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家長可以從孩子的興趣中去開發早期家庭教育的切入點,對孩子有興趣的方面,可以順其自然,積極誘導,這樣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對孩子毫無興趣的方面,切不可強行驅使,那樣極易導致孩子的逆反情緒甚至出現心理障礙(我兒點點至今在繪畫方面顯然有點 兒"技不如人",但我除了仍在堅持做積極誘導的工作之外,絕對沒有勉為其難地強扭硬逼)。
二、游戲是對幼兒實施早期教育的最佳媒體,灌輸知識于輕松活潑的游戲之中,這游戲便已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玩耍了。
隨著識字紙片的不斷增多,家長可將各種不相干的人物、動物、用具、景物、場所等詞組隨意串接起來,編造新的語句、故事情節,這樣不但可舉一反三,多次重復使用任意的字詞,亦可豐富孩子的想象力、開拓其思維方式、培養其編造故事的能力;
第三,要端正目的。
加強孩子的早期教育,完全是為培養孩子適應社會、征服自然的一種能力,因此必須摒棄家長的功利主義思想,使孩子得以在自然、平和的氛圍中學習知識,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