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你能從我的扯淡中得到一些關于這部影片的感悟。
原標題:逐夢者上天堂
(摘自逐夢者上天堂)
chapter 1
死·循環
FC:我的家里擺滿了宜家的玩意兒,我坐在光溜溜的牛皮沙發上面翻看商品目錄,糾結接下來要買些什么來填充我這漂亮的大房子。我是個讓人艷羨的白領,拿著不菲的薪水,每天坐在電腦前,偶爾出個差,幫我的老板賺錢然后給自己賺錢,吃飯睡覺、睡覺吃飯,我不覺得這有什么問題,人生不就該是這個樣子么?
我們的生活是個圈,不過多久,你就會再次光臨方才去過的點,說到底,來來回回就那么幾個點,連起來是個圓,小心,圈著圈著就成圈套了。
我們從小要么被溺愛要么被“無”愛,總之,我們依賴人,我們沒有安全感,我們害怕孤獨。于是,我們有意無意給自己畫個圈兒(當然,也有可能是某些人給我們畫的),以為自己有齊天大圣的金箍棒,以為躲在里面就可以遮風擋雨、毫發不損,以為這就是自己的一生。
稀里糊涂地降生,規規矩矩地長大,安分守己地讀書,拼死拼活地考試,為了找份養家糊口的工作把自己當成個物件四處推銷,“嘿,跳樓價啊,一個月兩千就可以雇傭我哦!”;為了賺些讓自己愛慕虛榮的錢把自己當成個動物去拼命工作,“我這件大衣挖空我的小金庫了,我又看上一條白金項鏈怎么辦?”;戀愛、甜蜜、吵架、分手、戀愛、甜蜜、吵架、分手···到了某個時間,你一拍腦門:哎呀,得結婚了!可沒有房子怎么結呢?于是在父母的幫助下用自己幾十年才能賺到的錢去買一個可供自己支配70年的小空間,還有可能只是首付;于是接下來找個彼此看對眼的ta步入婚姻殿堂(or墳墓);接著,好像是時候生個孩子了,不管女孩男孩總得生一個吧;娃也有了,可奶粉不要錢啊、念書不要錢啊、吃喝拉撒不要錢啊,一家三口啊(or更多口),到處都要錢啊,于是,繼續想辦法賺錢、賺錢、攢錢、攢錢;等孩子終于被拉扯成人,再介入孩子的找工作、結婚、買房···不知不覺,老了,不中用了,臉上布滿皺紋,躺在床上,哄孫子,生病,吃藥,早起打太極,養生,生病,打針輸液,又生病,住院,生病,快不行了···圈圈原來也有盡頭,如果真有投胎轉世,就繼續乖乖走進這個圈,繼續繞啊繞···告訴我,你跟那個放羊娶妻生娃再放羊的山里娃有分別么?
每天坐飛機的不值得羨慕,每天喝咖啡吃西餐的不值得羨慕,每天開名車住豪宅的不值得羨慕,每天左摟美女右談生意不值得羨慕,他們也都在圈里,來回往復而已。你,應該羨慕你自己,羨慕自己什么都沒有,羨慕自己倒霉,羨慕自己無依無靠,羨慕自己累死累活,羨慕自己在努力,羨慕自己有自己的想法,羨慕自己有可能打破那個圈,羨慕自己有可能活得更像自己,羨慕自己還有理想,羨慕自己還是自己。
《肖申克的救贖》里說:忙活,或者等死。
其實,生活的真相是:忙活,然后等死。
搏擊會的真相是:等死之前,先干把大的!
chapter 2
同類項
FC:我進入了自己的冥想世界,鉆進那個屬于自己的精神之洞,我看到一只胖嘟嘟的企鵝,它竟然張嘴對我說話了:滑啊!我怎么看他像是穿著西裝的自己,只知道跟著別的家伙一起滑啊滑,至于滑去哪里,鬼清楚。
我們穿一樣的衣服,吃一樣的垃圾食品,喝一樣的碳酸飲料,開一樣的車子,住一樣的房子,說一樣的話,做一樣的事,放一樣的屁···
我們是那么相似:眼神呆滯,焦躁,恐懼,瘋癲,嘴角上揚,吹口哨,滿嘴臟話,擠公車,上網閑聊,搖一搖,浪費時間,看電視,逛街,打呵欠,上廁所,睡覺,白日夢···
我們是一個模子里出來的玩具,我們是一條流水線出來的產品,我們為自己后腦勺上貼個“合格”的標簽開心,我們為自己跟別人差不多暗自慶幸,我們為自己腦袋上貼的各種標簽驕傲自豪,殊不知,那些殘次品、半成品也比我們強出一截,至少人家獨一無二。
相信我,你縱是蕓蕓眾生的一員,縱是平凡無奇的普通人,縱是無甚天賦的凡夫俗子,你也是與眾不同的,你擁有無窮的力量,你完全可以活得更像自己。
我很反感一個如今隨處可見的問題:“你最想成為誰?哪個名人?”我干嘛要成為別人?!
同類項,從來是用來被合并的。
chapter 3
我的腦子怎么了?
FC:我睡不著覺,整夜整夜地失眠,然后,我認識了泰勒。他是我的好朋友,他是我的精神導師,給我力量,助我重生;他控制我,他操縱我于股掌之間,他讓我不能自已,他是個瘋子、恐怖分子,我想擺脫他···
我的思想在控制我嗎?到底是我控制自己的思想還是反過來被其控制?我的思想是怎么形成的,天性使然么還是受人指使?我的思想真的是屬于我的嗎?我要怎么同其相處,聽之任之,還是與之抗爭?你難道不想超越自己的思想?你難道還想跟自己那該死的思想糾纏在一起?我們痛苦的本源就在于我們無法控制自己的思維,大多數時候任其幽靈般隨意出現,佯裝成你的朋友,其實根本就是你的敵人。我們成為強迫性思維的奴隸,我們沒有安全感,我們被囚禁。
我們的大腦是被編好程序的計算機,輸進一些東西就一定會輸出相應的一些東西,出一樣的錯,犯一樣的傻,發一樣的神經,你以為自己長大了,其實只是同樣的思想換件衣服而已。如果你不打算及早做一些改變的話,不打算敲爛那臺控制你腦子的垃圾計算機的的話,不打算給自己的思想一個重生的機會的話,那么,就繼續做奴隸吧,一切都是習慣,只要習慣了,你就會怡然自得,怡然自得地被奴役。
chapter 4
暴力量
FC:泰勒的拳頭毫無規律地落在我的臉上,我的鼻子在冒血,我的視線開始模糊,我的一顆門牙似乎松動了···起初我受不了,我受不了自己光潔的臉上傷痕累累,受不了整潔的衣服血跡斑斑,不過漸漸地,我愛上了那感覺,那是來自身體的真切感受,那是摧毀陳舊的爽快體驗,我被徹底顛覆。
破壞的終極意義在于新生,任何新事物都是踩著舊事物的尸體誕生的,沒有犧牲,沒有舍棄,便一無所獲。
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有的人愿意一輩子安然無恙地做個懦夫弱者,有的人愿意哪怕用一生去換一分鐘的英雄王者,這都是個人的選擇,權利在你。
不得不提暴力,革命需要暴力,改變需要暴力,發泄需要暴力,暴力是手段,不一定是唯一的手段,但一定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等等,我不是在鼓吹暴力。
“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喬治奧威爾在《1984》里不斷重復的的這句話似乎直到現在依舊在大發神威,停下來好好想想吧,你就甘愿如此?
摧毀已成的自己,我們是不是就可以涅槃?他們給我們灌輸了太多“這樣做,那樣走”之類的條條框框,然而真相卻是,那些屬于他們的準則往往存在于隱匿之處,你不去逆流而上如何擊碎他們的謊言、如何知曉真正的自己、如何剪斷懸在你腦袋上的木偶線?
我們活著就是為了給別人蓋那一座座冷冰冰的摩天大樓嗎?憑什么你要做棋子?憑什么你要成為犧牲品?當那幾棟大樓瞬間坍塌的時候,我分明看到了重生的美好。暴力美學便不過如此罷。
chapter 5
痛感解毒劑
FC:泰勒舔了舔嘴唇,在我的手背上深深地吻下去,那個吻亮晶晶,他把堿罐的蓋子揭掉,對準那個吻印倒下去,泰勒道:“這是一種化學灼傷,會比你以前所有的灼傷都痛!”他說得沒錯,我疼地幾乎昏厥,我不敢看我的手,我盡量避免去想關于痛的詞匯與體驗,我需要引導性冥想。注意接下來泰勒對我說的話:“肥皂和‘人牲’ 是手拉手出現的。人牲是在一條河上的一座小山上獻祭的。有成千上萬人。聽我說。人牲獻祭完成后,尸體都架在柴堆上燒掉。”“你可以哭,不過你滴到堿片上的每一滴眼淚都會在你的皮膚上燒出一個煙疤。”
“這是你人生中最偉大的時刻,”泰勒道,“可你卻心不在焉,就要跟它失之交臂。”
痛苦是瘟疫,我們避之不及。
為了抵御傷痛,我們穿著厚厚的盔甲,舉著重重的盾牌,不去招惹,不做出頭鳥,委屈地作受害者,不爽憋在心里,裝孫子,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讓自己的痛在酒水里學會游泳,讓自己麻醉···
被戀人甩,被老師打板子,被老板開除,被領導罵,被家人指責,被朋友背叛,被路人嘲笑,被社會否定,被上帝拋棄···這輩子,你“被”痛苦的機會多得不可勝數。
也許,痛苦是最好的老師,不必給自己手背上燒個”死亡之吻“,也不必找路人干上一架,你只需勇敢地面對痛苦,體味疼痛的感覺,傾聽傷痛發出的聲響,把那當做難能可貴的經歷,無畏地接納它,與他交朋友,像個來自遠方的老友,偶爾小聚,喝喝酒,聊聊天。然后,你還會懼怕他嗎,你還會處處躲著他嗎,你還會哭得像個軟弱的小孩嗎?
你難道想做一件永不開封的“嶄新”工藝品?!
chapter 6
逐夢者上天堂
FC:泰勒用槍頂在一個便利店服務生的腦袋上:“小子,這輩子你最想做的是什么?”那小伙子被嚇得魂飛魄散,半晌說不出話,泰勒有些不耐煩,提高嗓門又問一遍,那服務生痛哭流涕道:“當一名獸醫···我的理想是當一名獸醫。”泰勒又說:“很好,如果你在六周內沒有做成獸醫,我就殺了你!”泰勒放了他,嘴角露出一絲狡黠:“明天將會是他一生中最美的一天,他的早餐會比我們吃過的都甜美”。
我特別稀罕那些懷揣小小夢想的人,也許只是開個小店、養幾條小狗、建個漂亮的小花園,而不是想著去當大官、做大富豪(情人)、買豪宅。那些被無數人追捧的“成功勵志學”教導我們:這樣才叫成功,那樣才叫牛逼,有錢有權有地位,告訴我們:這個社會只會淘汰一種人——窮人。沒錯,它們說的很現實很有道理,它們能激勵人能鼓舞人,但,你能容忍這群家伙就這樣堂而皇之地把“成功”物化么,準確地說,根本就是惡心化!王朔可謂一語中的:成功不就是掙了點錢被SB們知道嗎?
營銷學里這樣說,你所要做的就是滿足消費者的需要,你需要給消費者創造欲望,如果他們已經有了欲求,那就創造更大更高的欲求。知道嗎,你以為那就是你想要的,其實都是別人迫你想要的!名牌貨,裝逼貨,無用貨,你就用這些填充自己那可悲的虛榮心。你真的需要一座幾百平的大房子么,你真的需要一臺奔馳車么,你真的需要一個LV(驢?)包包么,你真的需要坐在星巴克喝咖啡么,你真的需要吃魚翅龍蝦穿山甲么,你真的需要買廣告里那些光鮮亮麗的漂亮玩意兒么?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那就算你捧著一萬件東西,對你的心來說也都是廢物!
現實殘酷地好似時刻懸一把大鍘刀在我們腦袋上,稍一不慎,咔嚓落下!壓力大得顧不得思考,忙得忘掉自己本身的才華,匆忙地工作,匆忙地忘記,匆忙的活,匆忙地死···夢想與現實的差距根本無需贅言,大家心知肚明,于是索性爭做“三無橡皮人”(無夢無痛無趣),走個過場,打瓶醬油,帷幕落下,演職員表里遍尋不到你的名字。
我們又沒什么信仰,以前也許自私狂妄地以為自己就是上帝,后來發現隨便哪個人都可能是自己的上帝,到最后干脆連自己都不信了,作踐自己,把自己丟在臭水溝里,躺在水池里眼睜睜看著自己離岸愈來愈遠。
告訴你,不會有人拿把槍頂在你腦袋上迫你逐夢,也不會有人好似全知全能的上帝般給你激勵助你改變,更不會有人無故丟給你一麻袋鈔票:“嘿,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吧!”告訴我,除了你本身,你還有什么東西是完全屬于自己的?錢包?里面的錢花光后你還擁有它嗎;名表?除了指示那不可控的時間外它就像一條鎖鏈捆在你手腕上,你何時真正擁有過它?車子?你是說那個奪走無數無辜者性命的鐵家伙么···所以,你改變的突破口在于自己,那個拿著槍的家伙應當是你,那個催促自己不斷前進的智者應當是你,那個給你物質給你精神的真神應當是你!
劉瑜說:“每個人的心中,有多么長的一個清單,這些清單里寫著多么美好的事,可是,它們總是被推遲,被擱置,在時間的閣樓上腐爛。為什么勇氣的問題總是被誤以為是時間的問題,而那些沉重、抑郁的、不得已的,總是被叫做生活本身。”
千萬別到了懸崖邊上才大腿一拍:“早知道···”早知道個屁啊!
chapter 7
愛情是最后的救命稻草
FC:一切都跟瑪拉有關。她跟我選一樣的互助會,她嘴里永遠叼著一根煙,她隨時準備迎接死亡卻一直活得瀟灑自如,我恨她···好吧好吧,我承認,我也許有點喜歡她。我驚奇地發現,每次尋找我的精神動物時我遇見的總是她,難道她才是我的精神支柱?我創造了泰勒,我以為他才是瑪拉所愛,我以為瑪拉不需要我,她只希望跟泰勒在一起,可事實上,我錯了,她還是喜歡我的,我很感謝她。她給了我希望,給了我責任感,給了我溫暖。我不想傷害她,更不想她因為我受到牽連,為了她,我打爛自己的臉,驅走了泰勒,我又尋回自我了!
透過敞亮巨大的玻璃窗,我情不自禁地牽起瑪拉的手,望著眼前一座座大樓在燦爛絢麗的“煙火”下支離破碎、土崩瓦解,也許我本該不安與惶恐的,但是我驚奇地發現我沒有。我想,這算得上是最幸福的時刻了罷:
“你在我生命最奇怪的時候遇見了我。”
不顧一切地找尋,不顧一切地愛上,不顧一切地在一起,不顧一切地幸福。
愛情,這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請,一定握住了。
有人問:世界末日來臨時還會有愛情嗎?
那個我不清楚,我只知道:沒有愛情之時便是世界末日來臨之際。
FuCk this dirty world!
This time,just fight for yourself!
PS:《搏擊俱樂部》是本人最愛的電影,前后共看過5次,幾乎每年看一次,權當是進行一次洗禮,精神的洗禮。話說我是不喜歡返回去看已經看過的電影的,但《搏擊俱樂部》是個例外,每次看我都會有新的感受,每次看都會發自內心地振奮,有的人奇怪這不就是部講精神分裂的片子么,有什么了不起?還有的人質疑這片子說不通的地方太多,怎么會有那么多人熱愛呢?對此,我不置可否,個中的精彩與偉大還需你細細琢磨、慢慢品味,總之,我們絕不是被什么人格分裂之類的表面技巧所震撼,這一點還請那些不解之人一定要搞清楚。不得不說,這世界上萬萬沒有任何一部作品可以得到所有人的喜愛,不喜歡也不會強求你去喜歡,但去鄙視侮辱別人就不好了。共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