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難免遺憾,特別是童年不懂珍惜,因此每個人都有點童年債。
童年債多種多樣,有可能是對未來的愿望:比如說一口流利外語,比如說彈一手好琴,比如說成為醫生律師科學家等等。童年債也有可能是過去沒實現的愿望:是想要而買不起的玩具,是補課而漏看的一集電視劇,是差一本就集齊一套的那本書,是再沒嘗到過的美味,是沒通關的游戲,是向小伙伴吹過的牛逼,是一個傳說中的美景……甚至可能只是一句說不出口的話。
上一代的童年債,父債子還?
我們的父輩通常都是沒童年的,小小年紀就中斷了學業而為糊口奔波,因此他們的童年債就是上學和各種才藝。于是在我們童年時就得替他們還債,所以70、80年代的孩子總是被學習占去了時間,錯過了玩耍的機會。近年常看到報道有大學生脫韁后玩得忘乎所以,深陷網游各種玩物喪志云云,皆是壓力越大反彈越大之故,說到底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
父輩們之所以讓我們學琴、學畫、學棋各種學習,無非就是因為他們小時候想學卻沒實現,就把這種渴望投射到子女身上。這種當不了運動員就當教練的思想確實也造就了不少優秀的下一代,很多70后80后就是在這些被強加的學習下早早有了競爭意識。我不評價這種現象是素質教育還是心理補償,只是覺得讓孩子還自己童年債的家長很悲哀。
這一代的童年債
我們這一代的童年債無非是小時候沒時間玩,或受經濟條件所限想得到的東西沒法得到。當我們成為社會人,時間和經濟寬裕起來,就想到要為童年還債了。70后小時候社會物質還沒大爆發,他們一般就是缺玩,特別是文化方面的玩意,于是他們長大后就成為音樂、文學、影視消費的主力。然而加在70后身上的生活壓力還是不小的,雖然他們中間官二代、富二代很多,但是整個群體還是更執著于要用事業、物質來滿足心理需求。70這一代和父輩那代有相似的成長環境,因此同樣是熱衷于讓子女還自己的童年債,只是動機隱藏得更好,手法更科學。
80后生長于改革開放和計劃生育的時代,生在一個經濟、文化爆發式發展的時代,既幸,也不幸。80后有紅白機、小霸王(游戲潮)陪著玩,有龍珠、圣斗士(動漫熱)陪著歷險,有喬丹、巴喬(NBA、體育轉播)陪著運動,還有各種吃的玩的天上飛的水里游的,物質、文化、營養、消遣應有盡有。當初70后看小說只能到圖書館排隊借回來在被窩里偷看,80后卻可光明正大在電視上看小燕子各種賣萌,于是各種“垮掉的一代”“小皇帝”帽子從天而降。在整個社會的共同加強監管下,80后的好日子被加了枷鎖、打了折扣,很多80后的童年債就是這樣莫須有地產生的。直到90后個性橫空出世,00后都提錢談戀愛了,人們才發現80后當初那點事真不算什么。
童年債經濟
童年債和童年債經濟都是非主流的詞匯,是百度不到定義的。
有一個著名的案例---《魔戒》,一部20世紀的作品,卻在21世紀在全國范圍有爆發性的影響。把《魔戒》拍成電影是導演彼德-杰克遜的還童年債計劃,碰上了同樣還童年債的新線投資人,結果引來龐大數量粉絲前赴后繼地“還債”。電影目前已公演5部(三部曲+前傳1、2集),全球累積票房已超40億$,在電影外所產生的經濟效益更是不可估計。同樣的例子還有《哈里波特》、《復仇者聯盟》等等,都是擁有一群從小便追隨的粉絲群體的作品。找對路子,從粉絲口袋里掏錢,竟然如此容易。
淘寶大家都知道吧,它是需求與市場的縮影,上面有著無數針對童年債的店鋪。如果你當年很想要又買不起變形金剛,現在抱著懷舊心理想上網買一個還愿的話,恐怕會被天價嚇至噴血。其它諸如球衣、球鞋、卡片、漫畫等,均比原價要高上幾倍到幾十倍,但仍很有市場。對于無愛的人,那件東西只是塑料,對于有愛之人,那是比古董更具意義的事物。人對于心頭之愛,從來不會吝嗇花錢。
其實在美國對這種經濟早有研究, “嬰兒潮”一代是指二戰結束后,1946年初至1964年底出生的人,人數大約有7800萬。這代人中就包括了喬布斯、比爾蓋茨、克林頓、喬丹、斯皮爾伯格等我們熟知的名人。20世紀60、70年代,美國的嬰兒潮人口帶動了玩具、卡通、流行音樂的成長;70、80年代,步入結婚活躍期的嬰兒潮人口帶動了房地產、汽車業的成長;80、90年代,步入消費黃金期的嬰兒潮人口又帶動了個人電腦和互聯網的成長;2000年前后,嬰兒潮人口創造了歷史上最大的股市漲幅、房屋需求、國際航空、個人計算機、電腦網絡和運動休閑工具的需求;從2006年開始,美國開始漸漸衰落,正因為從1946年出生的嬰兒潮一代,開始慢慢步入退休期。現在你明白為何近年美國老是翻炒老概念拍續集了吧,有錢又有閑的還是這群人,營銷也好、產品也好,要迎合他們的口味。
中國最近的一次嬰兒潮是1986到1990年,有1.26億人,他們是1965年至1973年的2.6億嬰兒潮的“回聲”。馬上要放開的“單獨二胎”政策正是為他們所準備的,目的就是制造回聲嬰兒潮的回聲!如果你是營銷人,趕緊研究這群人的童年,讓他們還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