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守教學常法,遵教學常態,溯教學本源
? ? ? ? ? ? ? ? ——? 有感于同課異構《風波》
? ? ? ? ? ? ? ? ? ? ? ? ? 大拙
本次保山市高中語文骨干教師培訓班的第一項培訓內容,就是由來自北京的陳彥昭老師和隆陽區一中的? 老師各自為參訓教師帶來了一節觀摩課課(同課異構),課題是魯迅的《風波》。
第一節課小陳老師授課,小陳老師很年輕,來自北京一所很牛的學校,一線教師,應其要求,不拿名校驕人,但是第一節課,給我帶來的感受很多。
首先是教學內容的選擇,當我一開始看到這節課用《風波》來作為一節課的教學內容時,心里是很“不習慣”的,長久以來,我們一直都在使用教材的文本教學,對“教材”的“膜拜”已經融入了我們的血液——盡管我們都明白,語文教學和語文考試要求的是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明白高考考的是能力而不是教材。
北京的老師告訴我們:語文的閱讀教學,閱讀文本的選擇是有自由的,或者說,既然高考要考“能力”,要考“核心素養”,那么我們就試著去努力提高學生的能力和素養——不管教學文本用的是《祝?!愤€是《風波》。
陳老師大概二十四五歲,上課的時候沉穩,看不出教齡只有幾年,在第一節課中,完全看不出年輕教師的青澀和上示范課,觀摩課的緊張。沒有“課賽”的做作和“假”,在之前的交流中,我感受到陳老師的閱讀是具備廣度和深度的。
綜合之前我接觸的老師,我今天有一個感受:語文教師的專業自信來自具備深度和廣度的閱讀。
課間匆匆的記錄,期待下一節課。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