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不要拔牙!”

簡書第六篇

家有小女剛十歲。

從六歲半開始換牙到現在三年半換了差不多有十幾顆牙吧,反正在小盒里收集的有十三顆,還有幾顆是被醫生一拔下就扔進了垃圾筒,我們來不及搶救……遇到那么多牙醫,只有一位牙醫主動問過我們要不要留下牙齒……由此可見牙醫的人文關懷精神似乎還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的,至少需要知道牙仙子對于孩子的意義。

當然,這篇文章不是討論牙醫的。不過,也算沾點邊,因為牙醫也是成人。現在有多少成人真正能夠理解兒童的精神世界呢?至少對于我來說,直到今年才真正明白了我家女兒為啥每次都不愿意拔牙的原因。

現在的孩子大概是因為吃的食物太過精細,大部分乳牙都不能自行脫落,在新牙已經長出的情況下是必須去拔牙的。但我家孩子往往都是新牙已經把乳牙頂開了一半,乳牙牙根松動的尖銳部分常常都會磨損和刺痛牙齦,痛得掉眼淚她都不愿意去醫院。估計有人會說“哪個孩子愿意去拔牙呢?”,一般的孩子都是走到牙醫診室門口就開始哭天喊地了。

我之前也是這樣認為的。直到學習了賽爾瑪的兒童精神分析之后,才感覺有一層薄紗從眼前被拉開了。

今年初,孩子又有一顆牙需要去拔了,孩子在家磨蹭了半個星期,期望著那顆牙能自己掉,未如所愿,只好同意我們的建議去看牙醫。雖然已經十歲,沒像小時候那樣哭天喊地了,但還是抱著我一遍一遍的說“我不要拔牙!”、“我不要拔牙!”。

躺到診療椅上的時候,醫生看了看,發現除了痛得厲害的那顆牙已經出了新牙,另邊一邊略微有些松動的磨牙下面也冒出了新牙尖,問我們要不要一起拔掉。孩子一下子眼淚出涌出來了,堅決不要拔醫生發現的那顆牙。

走出診室,她還在很難過的跟我說“反正就是不許拔那顆牙!”。 我當時的第一反應是“不可理喻,這都已經在醫院了,一起拔了算了唄,省得搞不好過兩個星期又要來”。這時,一個聲音(這個聲音來自賽爾瑪)突然在我腦海里響起,我摟著孩子問她:“你不想拔那顆牙,是不是因為它是你身體的一部分,所以你不希望它離開你?”

孩子想了一秒鐘,點頭說是。
其實這句話不完整,完整的應該是“你不想拔那顆牙,是因為它是你身體的一部分,所以你只能夠接受它自然脫落,而不能接受被別人“拿”走。”

這句話是不是有些繞?所以連孩子自己也沒有辦法表達出來,但是由我幫她說出來時,她會發現這句話正是她內心的感受。所以即便我沒有說完整她也能聽懂。

而且這句話也解釋了為什么那么多的孩子都害怕拔牙——誠然,醫院、診療椅、泛著銀光的器械、戴著口罩的醫生,都會讓孩子害怕,但這些東西為什么會讓孩子害怕?是因為這些東西會讓孩子聯想到自己非常不愿意接受的事件而產生恐懼——這些恐懼包括對于自己身體的擔憂——我的身體出現了我不知道的狀況了、我的身體要被這些東西刺入了、我的身體會被這些人拿來研究……而孩子天生的想象力會放大這些擔憂帶來的恐懼。

我們來回想一下自己,每個人都會有一些自己的界限,當這些界限被不熟悉的人“侵入”的時候是什么樣的感覺?

而皮膚是我們身體的最后一道界限,皮膚之內再無退路,只剩下最本質最本源的物質身體。對于對外面世界和內在世界都還不那么熟悉的孩子來說,身體的每個部位都是她/他們最寶貴的東西。這部分認知是孩子與生俱來的人類本能甚至可以說是動物本能,她/他們會因為本能認知而產生情緒反應,但是她/他們卻無法言語出來,越小的孩子越是如此。

這也是為什么家長們會苦惱的一個問題——每次問孩子“你怎樣了,你說呀,你不說媽媽怎么知道你怎么了呢?”,但每次孩子都只會哭或是發脾氣,久而久之,家長會認為這個孩子太鬧騰了。殊不知,孩子是真的不知道怎樣說出“自己到底什么了”。

明天給大家講一個生病的小男孩的故事,更深入的描述那些孩子自己無法言說的精神世界。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