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生產知識,我是知識的搬運工。
這是一些網紅作家的個人標語,乍看覺得很新鮮,用現在的流行語叫做“知識整理者”或者“個人知識管理專家”。這些時下流行的概念,跟現在喊得最火的“斜杠青年”一樣,其實都是舊瓶裝新酒。怎么說呢?“知識整理者”其實就是我們已經司空見慣的書評人,把傳統的書評加上一些個性化的寫法之后,似乎就搖身一變,成為了自己的“知識專利”,筑起了專屬的“知識高地”,開始大肆圈粉變現。
最先開始干拔別人家的菜,裝飾自家菜園的作者早已經得道升仙變成“知名導演”,而今這些搬運工們,正在前仆后繼地繼承著這種“掉書袋”模式。讓人嘖嘖稱奇的是,現在這樣的模式已經在互聯網時代有了新的花樣:把摘來的菜洗一洗,鼓弄齊整之后,“貼牌”發上網叫賣去了。
都說2016是自媒體的元年,以個性化為基礎的傳播奠定了自媒體總的基調。官方媒體長期以來被讀者呲之以鼻的“官味”也在朝著人格化的方式發展。而問題恰好就在于“傳播力”上。原創作品從初出茅廬到廣為人知需要一個接納的過程,而“貼牌”作品則不然,他們的原材料來源于被市場認可的成功作品,大部分讀者都不會深思這個有趣、好玩的作品是不是有些似曾相識。
前段時間金庸和江南對簿公堂的事情一時間沸沸揚揚。同人小說創作侵權的孰是孰非也成了一個公眾熱議的焦點。我個人的出發點是不大贊同這個類型的小說發展。往大了說很多同人小說的筆力較原作者差之千里,為了獲得巨大關注量,這種類似“狗尾續貂”的寫法往往混淆視聽,讓讀者不知所措;具體到《此間的少年》這部小說,未看過金庸《天龍八部》的讀者恐怕對書中沒來由的性格設定有些恍惚,實是有違小說創作事出有因、環環相扣的本意。
不能不說自媒體蓬勃發展確實助推出許多好的作者,但同時也滋生了許多“南郭先生”。他們用金句,講套路,編故事,卻唯獨沒有自己的聲音。其實這樣的“搬運工”遠不止發生在文學圈,可這個小圈子里如今是真實的人聲鼎沸、魚龍混雜。這種浮躁的行為并不是無源之水,前些年流行的“成功學”鼓吹全民成功,書中種種的勵志故事在告訴大家,成功是可以被批量制造的。而赤裸裸的現實是:大批盲從的“雞湯”追隨者為了凸顯自己也是成功的標桿而弄虛作假、虛張聲勢的做法。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學問和文章也不可能速成。社會的急速發展加劇了貧富的對立,這種對立演變成一種焦慮,一種對成功的焦慮。
消除了這種急功近利的焦慮,文學的圈子才有讓劣幣逐漸消弭的氛圍。與其過于注重表面的華麗,制造各種名頭來頒獎,還不如靜下心來好好琢磨,你的文字究竟給這個世界帶來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