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號”出發了!為什么高鐵能,汽車工業卻還在徘徊?|胡兄日記

2017年6月26日11時05分,世界建設等級最高的京滬高鐵兩端,兩列流線型的“子彈頭”分別從北京南站和上海虹橋站駛出。它們分別擔當G123次和G124次高速列車,有個共同的名字叫“復興號”。它們共同迎來了一個時代:中國標準動車組時代。——國資小新語

一、高鐵、生活、我

近年來,中國高鐵,日益成為中國制造走出國門的一道耀眼名片。中國高鐵給我最早的記憶,始于2006年。

那時,外地求學歸來的我,意外發現,回家的路似乎不好走了,因為附近正破土,準備修一條新的鐵路,它的名字叫“高鐵”。

2010年,從海南歸來,在株洲工作,由于在省內,假期回家,乘坐武廣高鐵,隨著子彈頭飛速穿越,以往2個多小時的時程,縮減到45分鐘左右。那時,我才真正體會到什么是中國速度。

中國高鐵的發展歷程,大家已經很熟悉了:

引進四國標準(德、日、法、加)——集成國外技術,消化吸收——推出中國高鐵“和諧號”——創造中國標準高鐵“復興號”。

株洲湘江風光帶上火車頭,胡兄拍攝于2011年
株洲湘江風光帶上火車頭,胡兄拍攝于2011年
株洲湘江風光帶上火車頭,胡兄拍攝于2011年

為什么中國高鐵能夠通過“引進——吸收——創新”方式,實現質的飛躍?

除當時鐵道部縱橫捭闔,超強運作外,更離不開以下兩點:

1、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為高鐵提供基礎。

相比當時技術先進的德國、日本、法國,唯有中國具備最適合高鐵發展的基礎。

任何先進技術都需要適合生長的土壤。德日憑借雄厚工業基礎,研發出高鐵技術,但苦于狹小的國土面積,對速度的迫切程度并不高,畢竟,坐個普通火車、或自駕很快就穿行全國。而中國恰恰相反;

2、經濟的高速發展,呼喚高鐵到來。

中國經濟正處于高速發展時期,原有交通設施日益成為抑制經濟發展的瓶頸。隨著高鐵通行,逐步打破這個瓶頸,全國經濟交流日益活躍和便捷。

猶記得2012年,那時所在公司總部總經理,放棄了以往航空,利用高鐵工具,一、二天時間,周旋于重慶、株洲、廣州三地。高鐵對經濟的利好顯著。

二、汽車、職業、我

畢業伊始,抱著“誰要我,我就去”的心態,我無意中闖入汽車制造行業,之后跌跌撞撞,在里面工作了近六年。

記得當時的領導跟我說,汽車工業至少三十年黃金時期,言下之意,就是恭喜你,入對行了。

在這個行業里,我在生產線當過工人,打過焊槍、玩過沖壓機床,做過計劃,干過物流,對汽車工業抱有深厚的感情。

中國汽車行業,曾寄希望通過“市場換技術”,來實現汽車工業的崛起。一轉眼,幾十年過去了,中國汽車產銷量已連續八年居世界第一。

但在國內跑到最多的,依然是合資品牌,核心技術依然掌握在外資企業手里。

當時北京汽車第一款自主乘用車:E系列,外形酷似奔馳,胡兄拍攝于2012年
當時北京汽車第一款自主乘用車:E系列,外形酷似奔馳,胡兄拍攝于2012年

當時北京汽車第一款自主面包車:威旺,一排排停靠在工廠外馬路上,胡兄拍攝于2012年

為什么中國汽車,就不能和中國高鐵一樣,達成“從引進,到超越”目標?

拋開企業自身因素外,根源于汽車和高鐵,是兩種不同的商品:汽車是生活日用品,買單者是個人;高鐵則是高附加值、高投入的產品,買單者可以說是國家。

高鐵高速發展的土壤,并不適用汽車。如上面提到到幅員遼闊、經濟需求。

汽車,作為西方國家個人日常工具,就如同手機在中國一樣,在發達國家,依然具有強大產業發展的基礎。

三、思考

今年5.10日,是中國首個品牌日,看看今天的中國,再想想百年前的德國,兩者是何等相似。

彼此都經歷過經濟趕超,實現工業化,開始嘗試向國外輸出本國工業品,但卻苦于本國品牌,在國際上名聲不佳。

德國人痛定思痛,通過百年努力,最終使德國制造從低品質,發展到今天成為高品質的代名詞。

中國高鐵似乎,已經有這個跡象。中國汽車呢?希望會是下一個。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打開窗 一屢溫潤的陽光 映照面龐 那方小小的窗外之景 是秋日的縮影 被一棵凋零的枯樹 占滿 垂泣的葉子 緊緊抓住枝...
    江戶川糯米亂步閱讀 249評論 0 0
  • 2017年10學17日陰 前天給孩子開家長會,金校長的講話如醍醐灌頂,孩子要從小培養,孩子不光要在生活學習中照顧他...
    路慎棟閱讀 138評論 0 0
  • 【云知道碼字day16】 靜秋 周日的下午四點,趁著陽光還好,我騎著小...
    云知道要讀書閱讀 473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