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火熱的年代,這是一個火熱的城市,到處都聽得到創業的鐵鍬敲打年輕的心;到處都是精神上和概念上的大吊車在夢想的熱土上起起落落。
“今天的傳媒業正迎來一個全新的內容時代,內容迅速走向了兩極分化。而我們必須明白一些最基本的規律。
第一,內容的價值取決于它能帶來的體驗。
第二,內容即傳播,內容即入口。
第三,全新定義的內容正迎來一個高速發展期。”
-夢工場觀察
(四)
在創業過程中,作為一個雙子座,我還在不斷面臨給自己找退路和備選答案的抉擇中。有時我也為自己的搖擺感到痛恨。
接到獵頭電話,一家著名科技企業要尋找一個生活方式主編,我躍躍欲試。可是只是和人事通了電話后就接到一個網絡測評,說是為了測試我和和該公司企業價值是否吻合。在答完奇怪的網絡測評后,就再沒有收到那家著名科技公司的電話。
沒想到幾個月后隨便看招聘網的過程中,居然發現該公司還在招聘,于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情又投了一次簡歷。我也很好奇,這家公司到底什么樣,究竟是什么讓它保持了如此高速的發展。很快就收到了科技公司人事的電話,約我第二天面試。我心里暗自想,這家快速發展的公司在內部管理看似規范,但還是有些問題的。似乎他們的人事部門彼此不溝通的,不同的獵頭以及不同的人事都分別聯系了我,而且招聘流程也很不統一。這是不是公司快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呢?有心栽花花不成,無心栽柳柳成蔭,就去試試吧。
這家公司在南山區,因為路癡,驅車將近一小時終于找到了。這一次,我看到了一家心目中快速發展公司應有的樣子,開放又有秩序,簡潔而現代感十足,有未來公司的感覺。每個人都充滿朝氣,又腳步匆匆。當時正值下午,員工的下午茶點也送到了,當下暗自感嘆這家公司的福利不錯,和我此前待的那家大媒體有的一拼。一家好的公司從品味、設計以及細節都可以感受到。如果我的創業可以成功,我希望呈現的也是這樣一家企業。而我內心更加明確了從企業初創到這個階段的距離。
填好了接待卡,拿到了我的進門卡,安心等待人事妹妹。過一會兒,一個溫柔的人事妹妹就來了,帶我前往會客區。每一個會客室都是滿滿的。該公司那些炫目的產品一一呈現,既是發展歷程的展現,也是公司實力的展現。一個公司肯用寸土寸金的場地展示公司和產品,這本身已經是一種實力的體現。
這家公司要重新做一本雜志,需要聘請一個主編。來面試我的是一個視覺總監,一個大美女,有很好的職業素養,背景也很不俗。不過由此可見,這個職位對于整個公司來說并不重要,至少連公司的管理層都沒出現。這個決策鏈條就勢必很長,或者這個位置的決策過程就勢必無足輕重。既來之,則安之,面試何嘗不是一個學習過程。
做一個媒體人,能經歷兩種時刻很幸運,一個是完全開始一個新的媒體,從無到有,那個過程艱辛而有精彩,痛并快樂著。無數的加班,無數的推倒重來,無數的倒數時刻,見證希望的時刻也是見證奇跡的時刻。而另外一個恐怕是看著它關門了。你會知道一個品牌如何迅速衰敗,如何面對艱難困苦,如何慘淡收場。那你會珍惜每一個機會和每一次挑戰。
美女面試官問我對于啟動一本雜志該有哪些準備,要有哪些投入。這對我來說還真是正中下懷。做了雜志這么多年,也面試過幾個雜志,對這個問題我早就反復考慮過了。定位對一個雜志何其重要。你要做一本雜志中的瑪莎拉蒂,賓利、勞斯萊斯還是雜志中的奔馳,奧迪,抑或只是一部實用的哈弗?每個雜志的定位不同,格局不同,成本自然也不同。從技術層面講,就如同一個品牌,你的讀者是誰,用戶是誰,決定了你的傳播周期、印刷成本,內容成本和發行渠道。在當今時代,你又如何實現立體傳播,它不僅僅是一本雜志,它是一個品牌,一個理念的表達,一種生活方式的傳遞,也是一個人群的代表。
這個話題似乎太大了,可以寫一本書,但是說到執行又似乎也容易。從策劃到定位,到選題到內容到編輯、設計、印刷,再到發行和營銷,這是一個立體而系統的工程。國內目前做的最好的創刊就是芭莎藝術,借助村上隆的中國行,開啟了一個雜志立體營銷和傳播的過程。當然對一本雜志來說,能在不斷發行中,找到源源不斷又格調一致的話題,又是一個何其艱難和快樂的過程。這考驗的是一個主編的視野,也是一整個編輯部的團隊能力。我之前所在的媒體有一個著名的理論,每一本雜志都是一部精良的車,是一個四輪驅動的過程,從內容、發行、市場到設計缺一不可,而它的引擎恐怕就是這本雜志的靈魂與思想了。《生活月刊》雜志的厚重與質感一直讓我敬佩。我能做這樣的引擎嗎?恐怕還是不夠的。
我不確定他們到底有多大決心做這件事,就盡可能把想到的表達了一下,當然做不到像寫下來這么有條理。其實真的做成一本逼格極高的雜志,我也不見得很有信心,那必然是一個艱苦忙碌的過程。不過我喜歡有激情的團隊,也喜歡一個有國際視野的團隊,這點深深吸引著我。面對挑戰,總是能激發我更多的斗志。她問我,真的來,是否有加班的心理準備以及和孩子因為工作繁忙而疏遠的心理準備。我在想,熊和魚掌不能兼得吧。但我這個雙子,內心是多么向往自由而相對悠閑的生活啊。就在一天前我還在感嘆泰國人Jon 的Ted 分享,告訴我們生活其實可以很簡單。
在經過了中文和英文的交流后,告別了人事妹妹和美女面試官,開車回來的路上,我收到電話告訴我還是要回答一個網絡測評。看來他們并沒有調整策略,其實該走的路還是一樣。當然也許我的測評回答還是不會通過吧。
那么我究竟要繼續創業呢還是尋找一個相對高薪的工作呢?我始終還是想辦一本有趣的雜志,創業的想法里也包含這一部分。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