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說明
.這個系列是弗吉尼亞.薩提亞的四本書之一《與人聯結》的閱讀摘要
.所有內容摘自原書中文版,只有刪減,摘取的部分沒有修改,部分簡化只為閱讀方便
.文中如涉及個人觀點,會做明確提示
.薩提亞理論最初主要適用于親密關系,是否適用于親密關系以外的聯結,請自行判斷
.由于是心理學類書籍,如有疑異,建議閱讀原書
序(摘要)
在《與人聯結》中,薩提亞強調了個體層面人際交往的必要性。人與人之間的聯結應該是真誠的,是開放的,是健康的。她始終信仰直接、坦誠的人際關系。
? ? ? ? ? ? ? ? ? ? ? ? ? ? ? ? ——作者學生:約翰.貝曼
當人們開始面臨痛苦和不穩定時,改變的時機就到了。而改變的方法以不傷害個人的自我價值為前提時最能生效。
我所呈現的,
是以普遍的人類經驗為背景的。
我們出生時皆渺小,
且屬于某個特定的男人和女人。
在出生時與當下之間,
我們都累積了 大量的人生經驗,
這就是眾所周知的我們的過去。
在一定意義上說,
我們到目前為止做的所有事情
——如果你還活著的話,
都有其特定的作用。
問題是:代價是什么?
而這一代價能不能更低一些?
? ? ? ? ? ? ? ? ? ? ? ? ? ? ? ——作者:弗吉尼亞.薩提亞
聯結
“聯結”不是一場你贏我輸的游戲,也并非可以永遠快樂下去,而是我們可以很坦誠地生活,很有人情味地與他人分享。以人為本,予人關懷,這才叫“聯結”。聯結能整合身心,培養自我價值,加強你與自己、與他人的關系。
有聯結的人生,需要了解自己,需要與人交往,二者都需要以相當的耐心來達成一份人生智慧。
越是與自己、與他人有全然的、充分的聯結,我們越能感覺到愛、價值感和健康,并會更加明了如何有效地解決我們的問題。
我有一首小詩,名為“我的目標”,用以表達我是如何做的。?
我的目標
我想要愛你,
而不控制你;
欣賞你,
而非評斷你;
與你一起,而不侵犯你;
邀請你,而非強求你;
離開你,無須多言歉疚;
批評你,而非責備你;
并且,幫助你,但不看輕你。
如果,我也能從你那里得到相同的, 那么,我們的相會就是真誠的, 并且,會豐盈彼此。?
與人聯結同時包含兩個人及三個部分:自己與自己聯結、對方與對方聯結、兩個人彼此聯結。
你想,他們在這種情況下,一個鐘頭內會發生什么事?? 像這樣的外在談話會不斷地延續下去。
看看這張圖,他們之間的談話未能提供給彼此有效的信息,他們的聯結中包含了很強的攻擊性。
一個人內在的感受和外在的表現往往有很大差別,人們常常會感覺內心寂寞、被拒絕且無助,認為沒有改變的可能。
那么,人與人之間要如何交談才能彼此表達出這種內在的想法呢?
看看他們的姿態:背對背地,一個站著,一個坐著。其實他們的身體姿態已經明確表達出了他們的內心感受。
不但如此,他們中沒有一個人能夠準確地體會到對方的感覺,所以只好彼此猜疑,而這種猜疑往往是人際關系中消極的那一面。
事實上,這就是人與人之間戴著面具的關系。
這樣傳達出來的信息會是:兩個人都不認為對方的話是值得聽的,也覺得沒有必要去發現對方真實的需求。這樣一來,雙方便各自出現一個念頭:“誰關心我!”——這是多么大的負面心理!
在第二幅圖中,雖然面對的是同樣的情況,但雙方使用了完全不同的方式處理。
首先,他們的姿勢是面對面的,視線相對,身體彼此靠近著,因此他們有機會去真正看到、聽到對方的需求,之后述說自己內心的想法,而這使得他們外在的表現都能夠與真實的感覺相一致。
這種情形下,面具是不被需要的,“誰關心我”這種念頭也不會出現。彼此坦誠更促進了雙方的愛意,且不會傷害到彼此的自我價值,盡管有時可能會感覺有點怪。這種情形下,他們可以致力于建立有效的聯結,使彼此更加親密。
傷害某個人的自我價值,就等于破壞了建立良好聯結的機會。我為自己和來訪者設立了一個目標,就是在訪談中保持自我價值,并加強他人的自我價值,這樣彼此才能建立起良好的聯結。
人們常會不小心傷害了別人的自我價值,而且大多都是無心所為。自我價值是人類生存的根本,也是人自由自在生活的一個前提。
(與人面對面而坐,相對注視,彼此相距大約一個肘臂的距離,這樣比較容易建立聯結。)
為了使自己與他人建立起良好的聯結,我們要設法加強彼此的自我價值。至于如何讓一個人的自我價值得到提升,又如何讓他能夠自由自在地生活,我又寫了一首小詩。 [筆者:薩提亞真喜歡寫小詩???,這首小詩有點長,呵呵]
我是我自己
在這個世界上,
沒有一個人完全如我。
某些人有某個部分像我,
但,沒有一個人完完全全地像我。
因此,從我身上散發出來的每一點、每一滴,
都那么真實地代表著我自己。
因為,這是“我”選擇的。
我擁有我的一切——
我的身體,和它所做的事情;
我的大腦,和它的所想、所思;
我的眼睛,和它所看到的;
我的感覺,憤怒、喜悅、受傷、愛、失望、興奮——不管它有沒有流露出來;
我的嘴,和它所說的話,禮貌的,甜蜜的或粗魯的,正確的或不正確的;
我的聲音,大聲的或小聲的;
以及我所有的行動,不管是對別人的或對自己的。
我擁有我的幻想、夢想、希望和畏懼。
我擁有關于我的一切勝利和成功,
一切失敗和錯誤。
因為我擁有全部的我,我能夠 和我自己更熟悉、更親密。
由于我有了這些,我能夠
愛自己并且友善地對待自己的每一部分。
于是,我能夠做我最感興趣的工作,
我知道某些困惑我的部分,
和一些我不了解的部分,
但,只要我友善地去愛我自己,
我就能夠有勇氣、有希望來解除這些困惑, 并發現更好的自己。
然而,任何時刻,我看、我聽、我說、我做、我想或我感覺到的,都是我的。
它如此真實地表現了那個時刻的我。
等時間流過,我再回頭看,曾經我所看的、聽的、說的、做的、想的或感覺到的,
有些可能已經改變了。
我能夠丟掉一些不再適合我的,保留仍然適合我的,再創造一些新的。
我能看、能聽、能感覺、能思考、能說,并去做。
我有辦法使自己活得更有意義,更親近他人,使自己更豐富,更有創意。
我擁有我自己,
因此,我能駕馭我自己。
我是我自己,
而且,我完全可以做到。?
這首詩所表達的就是我所認為的自我價值。 有人會說:“這聽起來很簡單呀!有什么難以做到的呢?”
讓我們來看看我們現在正在做的事情,我們可能已經這樣做很久了,對我們來說,這些事情是很熟悉的,也許已成了習慣,常常都不自覺。很多人說:“我就是這個樣子!我無法改變!”
是的,凡是你非常熟悉的事都很難被你發現,即使它是令你痛苦或煩惱的事,你也很難放手。
有人或許還會問:“加入一些新的東西就會變好嗎?”答案是:除非你試了,否則沒有人會知道。
有人明知道自己應該養成一些好的習慣,而且他們完全有機會改變,卻總是因為要和已往熟悉的安適做斗爭而止步不前!人一旦離開了自己所熟悉的,就如同掉入未知的情境中,而這種未知正是我們所恐懼的。
當一個人放棄熟悉的習慣而面對未知的情境時,這個改變的過程會帶來痛苦、焦慮和不安全感。
關于加強安全感,有一個很重要的認知是:我們不需要多長一條腿,或改變我們的膚色,或成為一個百萬富翁,或改變年齡、性別,或找一對新的父母使你重獲新生,我們只需要改變自己的態度,并學習一些新的技巧。
我們所需要的這些,其實你已經擁有了,只是我們還要去熟悉它,了解它,擴大它,使用它。
想要加強我們的自我價值,只要有一個意愿就行,那就是開放自己,愿意讓自己嘗試新的可能。去嘗試,如果它適合你,就接受它,使用它,直到它成為你的一部分。 這一切過程都從一個端點開始。我又寫了一首小詩,名叫“五種自由”。
五種自由
自由的去看、去聽,而非考慮應該如何去看、去聽。
自由的去表達自己的想法,而非思考應該如何去表達。
自由的去感覺,而非告訴自己應該如何感覺。
自由的說出自己的期望,而非總是等待對方的許可。
自由的根據想法去冒險,而非總是選擇安全妥當的路
而不敢搖晃一下自己的船。
一致性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