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也是我無話不談的閨蜜。我們之間開啟的是朋友相處模式,話題從八卦到小吃,無不涉及,偶有小情緒冷戰一會會,便恢復如常,就算鬧矛盾,也不影響我一直愛我的媽媽。
媽媽也是個懂得家庭教育的女性,雖然沒系統學過相關知識,但舉手投足間透露出的教養,也讓我受益終身。
以前我一直以為,爸爸媽媽是不會吵架的,因為從來沒親眼看到過他們爭吵的場景,后來問媽媽,我才知道,就算前一秒爭執不休,只要我和哥哥在場,他們就會休戰,裝出和諧的樣子,然后就真的和諧了,畢竟都是為小事情吵架,時間一長生氣勁就過了。在沒有硝煙的環境中長大,我和哥哥都成了陽光樂觀的孩子。
學英語不感到吃力,我將這一切歸功于媽媽從小無形中對我語言學習的奠基。還沒入學時,學媽媽唱字母歌,那時候并不知道什么是英文,只覺得跟著媽媽唱很有趣,吃蘋果說“apple”也很有趣。媽媽并沒有意而為之,卻讓我后期的語言學習變得輕松,也讓我對外語有了興趣。
媽媽在我上小學的時候,就告訴我要晴帶雨傘,飽帶干糧,那時候并不太理解這句話,但為了避免嘮叨和媽媽那句“下雨不帶傘就淋雨回家”的威脅,還是不情愿地帶了,后來就慢慢成了習慣。當面對突然來臨的大雨,別人會手足無措找地方躲雨的時候,我可以悠然從包里掏出一把傘,漫步在雨里,欣賞雨景;偶爾忘了帶傘,吃了虧,就會懊惱自己不該不聽媽媽的話。媽媽那未雨綢繆的智慧,讓我學會了要做最好的準備,才能在面臨事情的時候保持淡定,因為一切盡在掌握之中。
媽媽總說要學會統籌時間,才能少浪費時間,這讓我至今獲益良多。講究效率,既能保質保量地完成學習任務,又能勞逸結合,有時間去放松,學也學了,玩也玩了,也有了精力去投入下一步的學習計劃。在充實中一點點進步,總會對人生充滿激情。
當然我那有智慧的老媽,很多時候也蠢萌蠢萌的。
我的老媽出門不認路,分不清東南西北,這點我繼承了。初中給我開家長會,開完天色已晚,媽媽出了學校門,就不知道回家的方向在哪了,感覺看哪都熟悉,看哪都陌生,又不好意思開口問別人路,就硬著頭皮憑感覺走,也不知亂走了多久,終于感覺對了,找到了熟悉的建筑物,然后找到了家的方向。從那以后,家長會我都不太敢讓媽媽去,畢竟家長會可去可不去,媽媽只有一個。
媽媽是吃貨,這點我也繼承了。家里的柜子里總會有零食,不用擔心會放到過期,因為有媽媽這個主力軍在,家里的零食永遠放不久。看電視的媽媽,配上零食,然后老媽的嘴就根本停不下來,不干光零食誓不罷休;當然老媽愛吃也會做,廚藝那是沒得說,在親戚朋友圈里,名聲早已在外,專一的老媽只愛吃魚,其他肉類幾乎不碰,充分體現了一枚有操守的吃貨應有的品行。
年少不懂事,加上叛逆期的助推,以前沒少做過讓媽媽煩心的事,現在想來,只覺后悔,還好我還有機會,彌補回來。陪媽媽逛街、爬山、買菜、吃飯……我都樂在其中,也更加意識到,隨著我的長大,能陪媽媽做的這些都會慢慢成為奢侈;學習工作的身不由己,回家也漸漸成為奢望。
飛的再高再遠,心永遠落在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