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調研與咨詢行業從業兩年,轉行到互聯網分析工作兩年,今日對互聯網的各類分析工作梳理一遍,談談我理解的互聯網商業分析。
大致分以下幾類:
戰略分析:行業研究、競爭分析、行業動態追蹤、商業模式研究等課題,基于對商業邏輯的深刻理解,提出公司戰略層面的未來發展規劃、可拓展的業務方向、可投資的項目。比較務虛、向上,工作上以說服領導為根本,需要多年積累才能培養出敏感的商業嗅覺,以深刻地洞察行業。從用途上又分為戰略投資(面向外部市場)、戰略規劃(對內緊貼業務)。表面上很光鮮,背后還是需要摸爬滾打好些年才能hold住全場大拿們吧,有獨到且深刻的商業見解是關鍵。崇尚海外背景和國際著名咨詢公司經歷,眼界要寬廣。
調查研究:涉及第三方和甲方兩個層面。第三方市場調研,以客戶訴求為中心,一部分客戶真心尋求改變,還有一部分客戶想借你的手而已,不管怎樣個人認為公共事務方面還是很利民利國的,在此不多談。甲方調研,涉及業務調研、用戶調研等,從公司業務本身出發,調研業務發展中的問題,通過分析給出解決方案,供業務部門或產品部門決策參考。
互聯網公司的分析性崗位幾乎都需要用到調研的技能,但形式上不像第三方從「立項→方案設計→問卷/調研提綱設計→問卷/調研執行→整理分析→形成報告文檔→報告展現」那么正式,周期也可能只是幾個小時到幾天,而不是第三方幾周、幾個月甚至年度項目那么持久,業務調研通常是戰略規劃、業務分析、數據分析等分析性工作的一個基礎或第一步工作,即首先需要了解現狀、問題及可能的原因,下一步才是基于調研問題的深入分析及策略輸出。
用戶研究:用戶調研、用戶體驗。大致分為產品開發/迭代前的用戶需求、產品上線后的產品體驗及使用問題。大量第三方市場調研人不斷涌入用研隊伍,主要是因為二者工作方法有些相似。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焦點小組、工作坊、眼動試驗、可用性測試、現場觀察等各種定性和定量的調研分析方法,研究不同產品的用戶群體,以期找準目標群體、瞄準需求、改進產品、提升產品體驗。
產品分析:自身產品或競對產品分析,產品經理的第一步工作,只有分工極其細分的大公司才可能有獨立崗位。此外,想進入互聯網產品、運營序列的應屆生或想跨行的人,可以通過產品分析去敲互聯網產品、運營序列崗位的大門,有不少這樣的案例。有對產品的深刻見解,不愁找不到坑。
數據分析:偏向產品的數據分析、偏向業務的數據分析、偏向技術的數據挖掘或底層倉庫搭建等等。偏向產品的數據分析,尤以備受推崇的用戶增長方向為突出。偏向業務的數據分析,涉及數據提取與支持、數據報表、銷售KPI制定與核算、銷售預測、業務診斷等等。
從事任何一種數據分析工作,都應具備數據指標體系的框架,這說明對業務有基本了解而后才能分析。以外賣行業數據分析師為例,心中要有用戶、商戶、物流、銷售的各個維度關注的指標,并深知所有一級、二級、三級指標背后的意義與問題,比如惠前GMV與惠后GMV的內涵不同。
經營分析:主要為收益分析,有在財務預算部門,有在數據分析部門。工作內容圍繞成本、收益、利潤展開,包括營收結構變化及對比分析等,涉及較少,了解不多。
此外,業務分析,我理解應是集合了數據分析、調查研究、業務經驗的綜合體。策略分析,則是側重給出可供執行的建設性意見,更強調對業務的指導。
無論是哪種分析性工作,基本都遵循「問題發現/需求梳理→搜集資料/數據→邏輯推理分析→可行性建議→推動執行落地」的思路,每一個環節都是一門大學問,都值得深入研究。
第一步:問題發現/需求梳理,看似簡單,實則最重要,直接決定了你的選題是否有價值。通常領導提出的需求可能比較籠統,需要分析人員溝通清楚問題外延和分析目的,避免方向性錯誤。
舉個例子,如果領導提出的問題是“流水為什么降低了?”,那你要明確是全國降低了、還是城市降低了,跟什么時間對比降低了,等等細節,需求越明確,分析的結果越能切中要點。
第二步:搜集資料/數據,包括外部信息和內部信息,包括定性信息和定量信息,從大量汪洋信息中抽取所需,需要用腦子用心,才能高效快捷地獲取有效、全面的信息。
舉個例子,如果想研究一個行業,首先應該使用多種搜索工具(谷歌、百度、微信等等)窮盡所有公開資料,尤其關注有深度、有參考價值的、多樣化的信息來源,比如中金等券商報告、艾瑞易觀等第三方報告、行業領先媒體文章(如36Kr、虎嗅等)、行業KOL見解,以行業前三的公司為案例二度深度搜索,如遇上市公司則深入研究財報、如未上市則只能寄托于公開信息了,當然若能通過人脈了解一些隱秘信息那簡直棒極了。收集到全部資料后,再進行材料的整理(去重、甄選等),才是抽絲剝繭分析。
第三步:邏輯推理分析,是整個工作的核心,最能體現專業技能,有了這一步才能稱之為分析。我剛做數據分析時,經常遇到一個問題卻不知如何下手。后來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認識到之所以分析思路不清晰,一方面積累的理論知識不足,所以需要系統的梳理統計分析方法及應用場景。最常用的描述分析可以觀察大致分布情況;銷售預測可以用回歸、時間序列模型;看兩者差距可以對比分析;看業務發展變化可以趨勢分析;研究依存關系就用相關分析;還有隨互聯網興起來的海盜模型、漏斗分析等。另一方面,對業務不熟悉,沒有了然于胸的指標體系框架。這沒有捷徑,只能深入鉆研業務環節,鉆研的越透徹越詳細,分析思路就越清晰,不再無從下手。所以既懂分析又懂業務的人是很受歡迎的人才。
還是那個例子,如果確定分析的題目是分析外賣平臺上某個城市“流水為什么降低了?”
從業務角度,首先了解該城市業務是否發生了什么調整,比如區域范圍是否縮減了,是否受季節、天氣、節假日等因素影響,是否受政策影響等等。
從分析角度,可以考慮將流水進行層層拆分,然后對比參照期和當前的指標變化。C端用戶層面,分為新老用戶及其消費頻次、客單價,而下單新用戶數又可以通過漏斗分析進一步探究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B端商戶供給層面,也可以通過漏斗分析供給端變化。此外,還可以從物流端分析,是否發生了物流體驗下降導致用戶訂單減少等等。
第四步:可行性建議,是案頭工作的結束,也是最有價值的地方。需要基于對業務/產品的深刻理解,才能給出建設性策略,一句話“靠譜兒”。
第五步:推動執行落地,是分析的終極目的,是體現價值所在。只有分析的結論對業務/產品產生了正向的指導作用,別人才會信服你。這也極有可能是最難的一步,這里需要一點情商啊,當然一切都得基于你分析的結論靠譜才行。
以上為從業四年來的淺顯見解,總結記錄在此,如有不妥處敬請更正。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成長的路上有你不孤單,一起努力、探索、前行。
陳小瀘
20180529
原文最初發布在公眾號“陳小瀘的平行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