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收到朋友微信,他發給我一個鏈接,然后附了簡短的留言:“看看這些粗糙的文字和敘事方式,又火了一個農村大媽!可能我們都想把文字寫精致些,相反這些東西更能抓人眼球!”
我點開鏈接,是一篇題為《我是范雨素》的長文,手指在手機屏上劃拉好幾下也沒見底,這文夠長!可我正捧著一本《臺北人》讀得起勁呢,那可是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的短篇集!先對不起范雨素了,不管你是誰,我暫時沒時間認識你。
今天聽說“范雨素刷屏了”。咦,怎么又是范雨素?這人很特別嗎?便翻出那篇《我是范雨素》,認真逐字逐句地閱讀。但大約讀了三分之一后,我開始一目十行,跳躍地忽略掉某些段落。直到最后一個標點結束全文,我給昨天分享鏈接的朋友回復:“對不起,這不是小說,僅僅只是一個故事!它離小說的標準太遠,根本沒有他們說的那么好!”
我發自內心地承認,范雨素寫了一個充滿真情實感的具有思想性、時代性及現實意義的故事。因為它是范雨素所代表的社會底層小人物的人生經歷!疾病、貧窮、落后、不公平,這些沒有打垮范雨素,沒有讓她在呻吟中沉淪,而是直面慘淡,與命運抗爭,顯示一個農村女人樸實的韌性和強大。而這種特質,是極具中國特色的,也就是說,范雨素身上閃爍著中國千千萬萬農村女人的能量光環。
更可貴的是,范雨素在頑強生活的同時,拿起了紙和筆,用濃烈的感情記錄了自己的生活。這就讓她與千千萬萬農村女人區別開來,搶占輿論頭條的“火”,驗證了她的“脫穎而出”。
但是,我不得不強調個人觀點,《我是范雨素》僅僅只是“記錄”生活。
有人評價說,范雨素是“居住在北京的湖北女作家”,“來自大地的詩人”,《我是范雨素》是“思想性和文學性俱佳的好作品,底層留存的詩意”。而我必須直言,對不起范雨素,你的文字沒他們說的那么好。
無論是人物形象、故事情節,還是敘事方式、語言風格,以及細節刻畫、心理描寫等等諸如此類,足以成就一個文學作品的文學性所必須具備的要素與條件,《我是范雨素》都是薄弱的。引用朋友的比方,它就是精致文學美食中的一碗糙米飯。說得更尖銳一點,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它根本不算文學作品。
所以,當范雨素說她準備寫長篇小說的時候,當多家出版社聯系范雨素簽約出書的時候,我不免有點擔心,一個缺乏優秀文學特質的文本,趁“火”出爐,是不是太辜負難以計數的熱愛文學甚至癡迷文學的讀者群?我更擔心的是,突然高溫下出爐的東西,會不會過于脆弱?稍遇冷風,便支離破碎。
與朋友分享以上觀點,他反駁我,“雖然是糙米飯,但它依然能當主食,這就是存在。”
他的意思我當然明白,說得直接一點就是,“你嫌棄它干嘛,它不是火了嗎?”
是的,火了!范雨素火了,因為她寫了《我是范雨素》。《我是范雨素》火了,因為作者是一個農民女工。但我保留觀點,請不要站在文學的高度來點這把火!
百度范雨素,跳出一個“非虛構故事大賽”公告,首獎十萬,另加年薪四十萬的工作。公告標題相當醒目,“看了范雨素,你還要錯過這個機會嗎?”我啞然失笑,只可意會的感覺。
關掉網頁,拿起書。作為一個文學愛好者和創作者,我更愿意捧著白先勇先生的《臺北人》,細細地品讀,一遍又一遍。《臺北人》同樣歷經歲月,飽含滄桑,人生況味,至極蒼涼。不同的是,它耐讀,如香茗如雅樂,余味悠長,余音繞梁。
位居“二十世紀中文小說100強”第七名的作品,是真正的文學,是精致的文學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