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這次讀寫結合工作室“文意兼得,多元讀寫”模式推廣活動的契機,和學生們一起在高山流水的韻律中,體會了一次千古絕唱的知音情懷。
《伯牙絕弦》是六年級上冊第八組的一篇文言文。本組主題為感受“藝術的魅力”之所以是開篇之作,在于一曲《高山流水》的蕩氣回腸;在于伯牙、子期的“善鼓”和“善聽”;在于沉浸在美妙樂曲中的“所念”和“必得”;也在于那聲揮之不去悲而摔琴的最后巨響。
一、入心,做文本的“知音”
在民族文化中,古琴歷來被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必由之徑,寄寓了凌風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一個高高在上的上大夫,一個山野樵夫相識相知緣于此,千里有緣一琴牽“自琴而始,破琴而終”,演繹出一段千古佳話。
他們情感在于簡單純粹的“鼓、聽”的一唱一和間。伯牙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也是一種內心的隱匿意象。子期所贊嘆的“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也是因為聽出了他像江河一樣奔騰于宇宙間的心胸,像高山一樣屹立于天地中的志向而一語中的。這種默契與巧妙成就了知音者知志的玄妙色彩。伯牙用琴聲抒“志”,子期就用贊嘆言“志”,這也是一切景語皆志語的文化傳承。
做文本的知音還源于初讀的感動,細讀的震撼,再讀的余韻無窮。短短77個字擲地有聲,結構嚴謹。全文五句話巧妙的與《高山流水》的“起、承、轉、合”曲式雷同,抑揚頓挫,風生水起。正當我們沉浸在伯牙喜遇知音的驚喜中時,文風一轉“子期死”三個字簡短確似力千鈞。由大喜到大悲的轉折,是感同身受的心靈震撼,更是破琴絕弦無奈的悲壯,還是讓后人唏噓不已痛徹心胸的審美體驗。
二、入情,做學生的“知音”
古文離學生的生活較遠,再加上讀起來生澀難懂就更讓孩子敬而遠之。如何引導學生找到古典的親切感,進而理解文意,走近文本,就是讓學生做文本知音的過程。
讀寫結合模式提出高年級孩子課前預習的重要性,所以結合前置性學習卡,讓孩子充分預習會降低學習的難度,會讓學生學習起來更加從容自信。通過檢查預習,學生除了大致了解了文意,有些孩子還通過查資料對人物的背景有了初步認識,這也是理解文本的前提。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古文的學習同樣重視誦讀。課前聽了一下學生的朗讀情況,一個同學讀“洋洋兮若江河”時讀的聲音小且溫柔,另一學生評價:“老師,他讀的不好,沒有讀出江河的感覺。”我順勢引導:“讀書不能只用好還是不好來評價,或者此時他想表達的是一條波瀾不驚的江河。那你覺得怎樣讀才能讓江河變的波濤洶涌?”再找學生來讀。再來評價。“老師我仿佛看到江河的水開始流動了”、“這是一條奔流不息的江河”、“這是條潺潺的小溪”……我總結:“你們看,讀書多好玩,同樣一條江河,可以在你的朗讀中,變成小溪,變成河流;時而寧靜,時而洶涌。試著讀出自己心中的江河吧。”學生一聽到“好玩”頓時興高采烈地自顧自地讀起來,看他們若有所思的神情,我知道每個孩子都找到了自己心中的“江河”。
古文更要讀出特有的味道來。如何讀出古文的味道呢?課上首先抓住了“哉”、“兮”這些在古文中才能經常見到的字。讀準字音后理解字意,借助注釋,我們可以發現,這兩個字是語氣詞,通過學生練習朗讀比較總結:原來在這樣的字后面一停頓、一延長,古文的味道就出來了。
讀好了詞語,再來讀句子,進而加上停頓來讀,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儼然成了一個個搖頭晃腦的小先生了。
三、入境,做情境的知音
學生的心靈單純美好,只要沉浸在氛圍之中進入特殊的情境中,就會因動之以情,而自曉之以理。
通過課外情境拓展,會讓短小的古文變得厚重易于理解。借《高山流水》的音樂創作背景讓學生感受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情懷,心胸像大海一樣奔騰,志向像高山一樣屹立。利用樂曲綿延不斷富于歌唱性的旋律,作為背景音樂再加上老師的語言情境引導:據記載,當年的伯牙焚一爐香,席地坐于瑤琴之前,彈得忘情、投入。現在你們就是站在琴旁的子期,用心來聆聽伯牙的琴聲吧!伯牙的琴聲幽然響起,他的思緒飛向了那峨峨的泰山之顛;善聽的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怎樣的泰山呢?伯牙轉軫撥弦,將琴再鼓,洋洋的流水仿佛從他的指間浩蕩而出,此時你又好像看到了怎樣的長江、黃河?在音樂和文字的情境渲染中學生的思緒也很容易進入那高山蔥郁,空谷回音的流水在山澗中。
課文結尾處,當學生也為子期的死而嘆息不已的時候,出示“高山流水紀念園”的圖片,引導學生想象:這就是鐘子期的墓碑,這是高山流水紀念園,如果有一天你來到這里你會想起兩個人——生:伯牙和子期。如果有一天你來到這里你會想起一個故事——生:《伯牙絕弦》。如果有一天你漫步在園里你定會思緒萬千……在這樣的留白處再進行讀寫結合的切入,學生也會很自然的有感而發。
整整一周的時間,當我走著、坐著、睡前、醒后《伯牙絕弦》總回旋在腦海里形影不離的時候,忽然想起之前鄒霞老師在文章中提到的因為要排好一個舞蹈,反復聽一首曲子,所以就會在腦海里不斷循環播放,這就叫單曲循環。雖然文字與音樂是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但當它們同樣在腦海里“單曲循環”的時候分明也是一種知音感存在的模式。
看了老師們發到群里的觀課體會,自知離老師們的評價還相差甚遠,我想撥動大家心弦的更多也是因為綿亙兩千多年在史書與民間跳動著的摔破的古琴,以及斷弦閃爍出的光潔與灼灼。或許當琴聲響起時每個人都偶遇了自己內心“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風酒一樽”的美好知音情懷。感謝老師們的聆聽與點評,也感謝王主任、仲雙老師、孫光輝老師的課前指導和付出,我愿拋磚引玉,和大家在切磋中成長。知音不僅是一種古典情懷被傳承的文化,更是我們現代情緣渴望不可求的美好遇見,愿我們每個人都能高山流水遇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