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錄】能夠接受人與事的不如意也是一種巨大的成長

今天來聊聊關于“接受不如意”這個話題。


緣起于昨天的日知錄更新,如果留意的話,會發現那是1:00后發出的,已經是第二天了,也就意味著,從時間上來說,昨天其實沒有更新文章。


我還記得,在最后五分鐘我發現可能搞不上當天發文的時候,內心的焦灼。


要不要先找找以前的文章發了再說?


又或者,今天的文章三個層次,我直接快點把第一層寫完了就發?


每個想法最后都被否定了,因為好像內心有個想法——


我似乎,不是為了完成每日一篇文章這個數據目標,而是說,希望通過這樣的記錄與表達,與我的朋友,以及未來潛在的朋友、另一半,呈現我每天的思考與生活。


在沒有見面的日子里,對方也可以通過這些文章知曉我今天有哪些新的思考與經歷,這些東西的意義,超過了每天更新文章這個行為本身。


這么一想,內心平和了許多。


而我發現,當我接受我今天確實完不成準時更新的時候,我的注意力就調整到——


那么,正在寫的這篇,就好好地把自己完整的想法寫出來就好。


于是,寫著寫著,就寫到了很晚,加上處理電影臺詞海報,一點多才搞定。


而與此類似的事情,在近一個月里還發生過兩次。


一次是前天的一個讀書打卡。


9月報名了樊登的《論語》共讀打卡,399元押金,連續30天打卡就返還,前天是第21天打卡。


我稿子提前就寫好了,但是因為各種原因忘了點擊進入平臺打卡錄音,等我想起來的時候已經一點多。


然后內心又喟嘆不已,感覺又損失了一大筆錢,又開始指責自己怎么這么蠢,然后連帶的,覺得后面的打卡似乎也沒意義了,想要摸魚。


但是等這陣情緒過后我又覺得說,這段時間的閱讀學習,確實補充了一些新視角,說明這事兒本身是有意義,時間的投入是值得的。


而押金本身,確實完全因為自己的遺忘導致的,錯了要認,挨打站穩,愿不得誰。


而自己因為押金沒了就不打卡的行為又顯得很蠢,因為自己的本來目標不應該是成長上的有所得嗎?


這么直接放棄,后面的時間也不過用去摸魚。


這么一想,第二天又老老實實打卡學習了。


我覺得這件事的意義在于,我走出了以前的怪圈——


17年和18年、20年,我都參加過類似的學習活動,因為各種原因中間連續期斷了后,狀態大受影響,而后的時間往往是摸魚度過。


真切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也許更能超越表象的東西,拿掉執念后,也就更加知道自己的注意力應該放在哪里了。


尤其是,不因為一些表現的不如意讓進取的態勢停下來。


第三件事,其實是近階段第一次體驗這種連續期內的中斷。


之前的文章中也大致提及過,連續100天早起冥想,有一天因為熬了一通宵,醒過來已經是7:00,完美錯過。


這事兒對心里沖擊還是蠻大的,反正糾結了一整天。


不過晚上又想通了,自己要的是這件事更持久的做下去,變成吃飯喝水一樣的習慣,一兩次的斷掉,也就想像有時候不吃飯一樣,也沒有什么大不了。


如此一想,心態上就放松了,盡力去做到最好,也能坦然接受這種失利時候的不如意。


這算是事情層面的考量,在寫這些事的時候,我想到以前在人上面,其實也會有類似的狀態,而今,似乎能放松些了。


最早時候,總是執著于我要讓所有的人都喜歡我,認可我,和所有人處好關系。


但是慢慢的,會經受很多的打擊,就是有人不喜歡你,打擊你,討厭你。


以前轉不過彎,總是批判自己不會做人。


后來想明白了——


無論你怎么做,一定都會有人不喜歡你。


以及,有時候不是你的問題,就是別人的問題,不要搭理那些人。


也就有了之前文章里提過的,“這世界那么多人”的想法。


不必把有限的時間精力用在一些消耗你的人身上,相處不投緣,那就分開好了。


無需多說什么,每個人都有自己當下適合交往的人,沒必要非逼著自己和相處不痛快的人交流。


我們所追求的,應該是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值得的人與事上。


希望在今后的時日里,對于那些往前的路上遇見的不如意的事和人,我們都有機會多一分的坦然應對。


以上,諸君共勉,思之行之。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