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聊聊關于“接受不如意”這個話題。
緣起于昨天的日知錄更新,如果留意的話,會發現那是1:00后發出的,已經是第二天了,也就意味著,從時間上來說,昨天其實沒有更新文章。
我還記得,在最后五分鐘我發現可能搞不上當天發文的時候,內心的焦灼。
要不要先找找以前的文章發了再說?
又或者,今天的文章三個層次,我直接快點把第一層寫完了就發?
每個想法最后都被否定了,因為好像內心有個想法——
我似乎,不是為了完成每日一篇文章這個數據目標,而是說,希望通過這樣的記錄與表達,與我的朋友,以及未來潛在的朋友、另一半,呈現我每天的思考與生活。
在沒有見面的日子里,對方也可以通過這些文章知曉我今天有哪些新的思考與經歷,這些東西的意義,超過了每天更新文章這個行為本身。
這么一想,內心平和了許多。
而我發現,當我接受我今天確實完不成準時更新的時候,我的注意力就調整到——
那么,正在寫的這篇,就好好地把自己完整的想法寫出來就好。
于是,寫著寫著,就寫到了很晚,加上處理電影臺詞海報,一點多才搞定。
而與此類似的事情,在近一個月里還發生過兩次。
一次是前天的一個讀書打卡。
9月報名了樊登的《論語》共讀打卡,399元押金,連續30天打卡就返還,前天是第21天打卡。
我稿子提前就寫好了,但是因為各種原因忘了點擊進入平臺打卡錄音,等我想起來的時候已經一點多。
然后內心又喟嘆不已,感覺又損失了一大筆錢,又開始指責自己怎么這么蠢,然后連帶的,覺得后面的打卡似乎也沒意義了,想要摸魚。
但是等這陣情緒過后我又覺得說,這段時間的閱讀學習,確實補充了一些新視角,說明這事兒本身是有意義,時間的投入是值得的。
而押金本身,確實完全因為自己的遺忘導致的,錯了要認,挨打站穩,愿不得誰。
而自己因為押金沒了就不打卡的行為又顯得很蠢,因為自己的本來目標不應該是成長上的有所得嗎?
這么直接放棄,后面的時間也不過用去摸魚。
這么一想,第二天又老老實實打卡學習了。
我覺得這件事的意義在于,我走出了以前的怪圈——
17年和18年、20年,我都參加過類似的學習活動,因為各種原因中間連續期斷了后,狀態大受影響,而后的時間往往是摸魚度過。
真切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也許更能超越表象的東西,拿掉執念后,也就更加知道自己的注意力應該放在哪里了。
尤其是,不因為一些表現的不如意讓進取的態勢停下來。
第三件事,其實是近階段第一次體驗這種連續期內的中斷。
之前的文章中也大致提及過,連續100天早起冥想,有一天因為熬了一通宵,醒過來已經是7:00,完美錯過。
這事兒對心里沖擊還是蠻大的,反正糾結了一整天。
不過晚上又想通了,自己要的是這件事更持久的做下去,變成吃飯喝水一樣的習慣,一兩次的斷掉,也就想像有時候不吃飯一樣,也沒有什么大不了。
如此一想,心態上就放松了,盡力去做到最好,也能坦然接受這種失利時候的不如意。
這算是事情層面的考量,在寫這些事的時候,我想到以前在人上面,其實也會有類似的狀態,而今,似乎能放松些了。
最早時候,總是執著于我要讓所有的人都喜歡我,認可我,和所有人處好關系。
但是慢慢的,會經受很多的打擊,就是有人不喜歡你,打擊你,討厭你。
以前轉不過彎,總是批判自己不會做人。
后來想明白了——
無論你怎么做,一定都會有人不喜歡你。
以及,有時候不是你的問題,就是別人的問題,不要搭理那些人。
也就有了之前文章里提過的,“這世界那么多人”的想法。
不必把有限的時間精力用在一些消耗你的人身上,相處不投緣,那就分開好了。
無需多說什么,每個人都有自己當下適合交往的人,沒必要非逼著自己和相處不痛快的人交流。
我們所追求的,應該是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值得的人與事上。
希望在今后的時日里,對于那些往前的路上遇見的不如意的事和人,我們都有機會多一分的坦然應對。
以上,諸君共勉,思之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