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的邏輯》讀書筆記22

教育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改革,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的核心環節是教師的專業發展,“有效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的研究集中地體現了這個邏輯。“有效教學”的研究召喚一線教師創新教學決戰課堂。

一、“有效教學”研究的價值:教學視點的變革與研究方法的轉型

1、學校的課堂教學活動是師生互動和共同發展的過程。因此,所謂“有效教學”(effective teaching)歸根結底離不開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學生的全面發展又是以有效地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提升教師的專業水準為前提的。

2、“課堂”這一學習的場域,是在社會的文化的情境制約之下,在眾多的學生與教師在展開各自活動的同時,進行著借助交互作用而產生影響的活動。當我們考察課堂教學(課堂學習)的時候,不僅必須把握教師的教育作用,同時必須把握同學之間的交互影響,以及周遭的社會文化系統之類的外部變量。

3、“有效教學”的研究有助于聚焦學生成長的評價。所謂“有效教學”主要是指“有助于學生成長的教學”。就是說,“學生成長”成為公認的衡量教學成效的標準。而學生成長并不是僅僅憑借學業分數能夠評定的。

4、“有效教學”的研究有助于促進課堂教學的轉型。從“教的課堂” 轉型為“學的課堂”,創造“有效學習”的三原則是:設計出教者與學者均能安心的人際關系和學習環境;學習的課題、內容、方法和評價均適于學生的學習;在活動性的學習中,學生能夠主體地參與的學習。

5、“有效教學”的研究有助于實現教師文化的創造。“有效教學”可以大大開拓“教師研究共同體”的實踐空間。“有效教學”研究把敘事作為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促進教師研究共同體的形成。

二、“有效教學”研究的假設:對話活動的機制與教師角色的轉變

1、“學習,可以比喻為從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之旅。在這個旅途中,我們同新的世界相遇,同新的他人相遇,同新的自我相遇;在這個旅途中,我們同新的世界對話,同新的他人對話,同新的自我對話。因此,學習的實踐是對話的實踐。”從這種對話哲學出發,“有效教學”的研究蘊含著三個基本假設:第一,“傳遞中心教學”是低效的、無效的,甚至是負效的。第二,“對話中心教學”是一種基于支撐對話活動的學習環境的創造。第三,教學的轉型是以教師角色的轉變為前提的。

2、“有效教學”是尋求教學效益的活動。因此,“有效教學”的研究首先應當致力于解決教學效益的前提條件——教學的價值取向 的問題。

3、“有效教學”是規范教學行為的活動。因此,“有效教學”的研究應當致力于合理地實現教學目標的教學過程的創造,亦即支撐對話活動的學習環境的創造。

4、“有效教學”是關注學生成功的活動。因此,“有效教學”的研究應當致力于教師角色的轉變。美國的西爾伯曼(C. E. Silberman)教授在他的名著《教室的危機》中就探討了教師角色轉變的內涵及其基礎。他說,課堂教學的轉型取決于兩個要素。一是班級氛圍的變革;二是學習方式的變革。所謂班級氛圍的變革,是指走向人性化的理解,和相互信賴的班級氛圍;所謂學習方式的變革,是指教師并不是全部知識的源泉,教師不是包辦代替,而是采取使學生的學習變得容易,照顧學生個別差異的形式。

在探索素質教育的“有效教學”過程中,教師角色也在悄悄地轉變:

第一,教師的能力正在發生著從“傳遞力”向“創造力”的轉變。凡被認為是成功的有效的教學,作為參與者的每一位教師一定會從中感受到掙脫“灌輸中心教學”走向“對話中心教學”激情,并且享受著教學創造的快樂。

第二,教師的視野正在發生著從“學科視野”向“課程視野”的轉變。在“有效教學”的創造中,“三維目標”替代了“單維目標”,跨學科的“課程視野”替代了“學科視野”,因而促成了多種多樣的充滿探究、體驗、實踐、合作、創意、表達為其特征的課堂教學類型:以探究性學習為主的教學新課堂、以體驗性學習為主的教學新課堂、以社會性學習為主的教學新課堂、以合作性學習為主的教學新課堂、以個性化學習為主的教學新課堂、以信息化學習為主的教學新課堂。

第三,教師的作用正在發生著從“控制者”向“引領者”的轉變。 “有效教學”研究中教師的角色作用不再是單純的技術熟練者,而是“反思性教學”專家。

在“有效教學”的研究中,教師不再以知識權威和絕對權力的姿態走進教室“傳道、授業、解惑”,而是充當課程實施的“積極推進者”、“平等對話者”、“行動研究者”的多種角色。換言之,作為教師的角色,不存在所謂永恒不變的知識結構,也不存在所謂的知識權威,教師更是一個“解構者”。

三、“有效教學”研究的展望:決戰課堂的召喚與教師文化的創造

1、“有效教學”的研究召喚一線教師決戰課堂,要建立教學研究制度,推動課堂教學研究,強調教師通過師徒之間、同事之間的共同備課、觀摩教學,課前課后的交流分享等協作式學習,以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課堂教學是課程改革的主戰場。

2、“有效教學”的研究,催生教師文化的創造。我們教師更需要的是多學習和了解各種學習理論,開拓視野。教育部有關教師教育專業標準和課程標準的文件強調兩個維度,第一個維度就是從個人緯度去衡量教師的專業發展,第二個維度就是集體緯度的視角。圍繞“有效教學”的行動研究,不僅僅有助于學生更好的成長,實際上也有助于每一個老師更好的發展,這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教育家的智慧“教學相長”。

通過有效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的深入研究和積極推廣,廣大一線教師一定會在素質教育的旗幟下,編制出層出不窮課堂創新的故事。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