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如果答案是不相信,那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人經常被迅速積累財富的故事動搖呢??
分享一波常見割韭菜操作:
第一,制造焦慮,每天都制造焦慮。
電商/實體/經濟…環境惡化了,再不……就生存不下去了/被淘汰了/被裁員/沒有出路/被老公嫌棄/被時代拋棄……總之就一句話,都這樣了,你咋還不著急啊!我都替你急!
第二,每天發各種數據截圖,百單千單喜提是常態。
訂單截圖,買包掃蕩,世界旅游,提車提房,各種牛逼的視頻。總之,就是不斷刺激你的小心臟,讓你心癢癢。你看哈,只要付錢學習,加入我們,馬上就可以發大財。
第三,不斷打造案例,打造屌絲逆襲的故事。
學習課程/加入某品牌之前,是怎么樣;之后,又怎么樣。只要你肯花錢加入我們來學習,就能和案例中的主人公一樣。
人性中急于求成、浮躁貪心的弱點被包裝成了朋友圈里的故事,再一次兜售給了眾人。
圖片發自簡書App
當然也不能算盤否定,要看的還是各種“營銷策略”背后的產品究竟如何,你下苦功夫花時間精力學或許有用,畢竟線上這事兒,3個月只能叫試水,一年才能勉強叫入門。如果沒有想清楚目標目的,只是在付錢那一刻享受了仿佛已經學會的快感,那我只能說,別傻了,韭菜。你刷屏的朋友圈,只是微商品牌們擴大影響的免費廣告牌。
“韭菜”的背后也是人!他們并不會默不作聲,如果不花心思真誠的把大家當朋友對待,那離“崩”也不遠了
哪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在我看來,如何將公域和私域有效結合,降低獲客成本,提高用戶的留存和活躍度?如何與用戶培養長期的信任,挖掘更長的用戶生命周期?如何在不打攪用戶的基礎之上,在用戶左右提供貼心服務?對于這些問題回答的不同,影響著“個人IP”的長期口碑。
畢竟,用戶就是用戶,不是誰的私域流量,更不是待割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