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小篆入手
漢字源遠流長,演變的過程錯綜復雜,嚴格來說,漢字,顧名思義,是秦漢之后逐漸形成并發展成熟的楷書才算是漢字。當然,廣義而言,之前的甲骨文,金文、六國文字、小篆和隸書以及之后的行書和草書等,這些也都可以稱為漢字。
我在《小學語文同步說文解字》中對字形進行解析的時候,主要是使用小篆。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我參考的工具書主要是東漢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而這部中國第一部系統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學源的字書,就是以小篆為研究對象的。但這并不是主要的原因,其中原委,且聽我細細道來。
由小篆變為隸書這一“隸變”過程中,發生了筆畫簡化和偏旁混用這兩件導致字形發生了巨大變化的事情。隸書之后,漢字的字形構件之間關系遠不如小篆來得清晰和直觀。所以,雖然隸書與我們現在使用的楷書非常接近,但我不能選用隸書。那么,甲骨文、金文又如何呢?甲骨文等對于普通人來說,除了少數的字,要直接辨析實在是太難。但是,如果把甲骨文和小篆,小篆和楷體,兩兩在字形上要對應起來,就會發現還是比較直觀,容易理解的。小篆真可謂是古今漢字的橋梁。不妨看看專家是怎么說的:
國學大師姜亮夫認為:“漢文字的一切規律,全部表現在小篆形體之中,這是自繪畫文字進而為甲文金文以后的最后階段,它總結了漢字發展的全部趨向,全部規律,也體現了漢字結構的全部精神?!?/p>
因此,想了解漢字里的奧秘,需要從小篆來入手。如果運用現代漢字來進行說文解字,會很容易出現偏差,比如:把出拆解成山+山,把生拆解成人+土等等,文字拆解都錯了,解說恐怕就偏離得更遠了。
二、生成小篆字體的相關工具
小篆字體在網絡上很多,我推薦方正小篆體和漢儀篆書。別的字體有的只收納了常用字,有的偏向藝術字,使用起來都不方便。這里還涉及到簡繁轉換的問題,至于簡體和繁體之爭,我會在后續的文章里闡述我的觀點,暫且按下不表,這里只提出一點,簡化字中存在文字合并的情況,比如:斗、鬥,本來是兩個字,意義和字形完全不同,但硬生生的被合并成了斗。還有發、髮被簡化成發等等,這樣的字在2013年官方公布的《通用規范漢字表》中多達96個,在簡體轉繁體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
另外,也可以利用在線的字體工具。我推薦用漢典網 http://www.zdic.net 和繁體字網 http://www.fantizi5.com ,前者有個字源字形欄目,簡單明了;后者則有字形演變查詢欄目,包含了《六書通》、《金文編》、《甲骨文編》的內容,詳細全面。還有就是一位被稱為“漢字叔叔”的美國人創辦的Chinese Etymology網站http://www.chineseetymology.org/ 他的故事http://www.huaxia.com/zhwh/whrw/rd/2015/07/4468291.html 蠻感人的,他的網站與繁體字網類似,也很實用。
三、工具書和參考資料
目前,電子版的資料有很多,但內容的質量良莠不齊,我會在后續的文章里再詳細介紹。之前推薦的漢典網,包含了說文解字和康熙字典等原文和部分注釋,白話文的解釋相對薄弱一點,但已經是目前我所見最為精良的此類網站了,這里先重點推薦。
另外,我再推薦一本印刷版的字典:中華書局出版的《王力古漢語字典》。推薦此書的理由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這本書的內容詳略適中,清晰明了。以部首為編目順序的方式,有助于讀者順藤摸瓜,觸類旁通,比以拼音為序的編目方式更為科學,而習慣拼音檢索的讀者使用拼音檢索表來進行檢索也很方便。此書正好彌補了漢典網的不足。
手上有了這些工具,說文解字也就不是那么高不可攀的事情了。怎么樣?有興趣和我一起來說文解字嗎?
在《漢字里的思維》這個系列里,我將和大家分享我在創作《小學語文同步說文解字》過程中的一些心得體會及相關的思考。希望大家繼續關注和支持我的創作。
- 歡迎關注系列文集:《如何提高孩子讀寫能力》
- 歡迎關注系列文集:《語文同步說文解字》
- 歡迎關注系列文集:《STEM Kids 少年學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