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腳下(三)——年輕人的崛起

離開實習的地方,原本想直接回學校。但依我的性子,不太甘心,不能白來。于是就決定留在了北京。

偶然在豆瓣上看見一個叫大橘子的插畫家舉辦簽售會,沒有目的四處亂逛的我便決定去看一次。

參加這個簽售會之前,我不認識這個叫大橘子的畫家,也從來不喜歡看畫。驅使我去的唯一動力就是,他的名字和我的(大橙子)很像。

簽售會是在一個書店進行的。書的名字叫《宇宙再大大不過我和你》。讀慣了文學作品的我,對此書名的第一印象是太直白。對比文學類的書籍,這本書的名字顯得有些大白話。不過它本就是本插畫集,又怎么能以文學的視角去定義它呢。也許就像我第一眼看見大衛(wèi)時的臉紅,? 再多看幾眼便覺得美得深沉。 ?抱著這樣的心態(tài),我夾著剛買的人生中第一本插畫集,坐下了。

原本只是來打發(fā)時間的我,聽完這場簽售后,竟也感受頗多。

首先,我是被作家東東槍的一句話引起了興趣。他說:“攝影師的最高境界即——手機沒有相機,走到哪里,看到哪里,他的眼里就是一幅作品。” 我對畫一竅不通,但他提到攝影,這我就稍微懂一些,開始仔細聽他的講話。

接著,他談到了文字與攝影,繪畫的差別,他說:畫畫和寫字都是表達情感的工具。但他很羨慕畫家和音樂家,他們可以模糊地表達一件模糊的東西,但是寫字卻必須用清晰的文字去寫出模糊的東西。即使要表達的情感是模糊的,也要用準確的文字去描述一場模糊的情感。寫字,是人都會寫。但只有一部分人的文字能讓人感到折服。這無關他的寫作方式有多高超。寫作最難的是用一個詞把一場情緒寫得準確,而不是華麗。詩歌,好的詩歌,感覺是模糊的,但是卻是用最準確的文字擊中人心的。 而這些能把文字寫準確的人,都是對一件事看得比別人明白的人。 ? ? 而繪畫不一樣,繪畫越不真實,反而探討的空間越大。

這一段準確的描述也算是解答了我多年的疑問,為何自己寫的東西質量不高,而許多作家卻能一擊而中。東東槍講到這段時,我想起了曾經看過的無數文學作家,從三毛,到季羨林,到余華,到王安憶,到史鐵生,到路遙······這些作家的作品里,確實是少見華麗的詞藻。他們的文字更為古樸,簡單。三毛的撒哈拉,季羨林的文革,余華的慘烈,王安憶的旅行,史鐵生的思考,路遙的平凡······在他們的書中,我從沒見過不認識的詞,也沒有讀到過長篇的大段的炫技似的描寫。娓娓道來的故事,讓讀者或向往,或共鳴,或沉思,或陷入回憶。提到華麗的詞藻,這里不得不提一個人——郭敬明。曾經年少不懂事,看過他的《夏至未至》,如今情節(jié)是什么已然忘記,只記得整本書中有半本是在描寫香樟樹的味道,致使我多年來聞到香樟樹便想惡心想嘔吐。年輕一代作家的作品我也看過許多本,其中不乏有為吾等敬佩的作家。但郭敬明浮華與盲目追求雕飾繁華的文風,我說句實話,實在不應該提倡。第一浪費紙張不說,對于語言的刻意濫用和情節(jié)塑造的浮夸,實有扭曲青少年正常健康的價值觀的可能。網上曾有一度瘋傳小學生中學生作文,內容不乏頹廢,浮躁悲觀的情緒。我雖一向提倡包容與接納,但郭導這般文風,確實是我所不能容忍的。

扯遠了,扯回來。

接下來,說到了這本插畫集的構成。這本插畫集是由幾十張小畫和背面的一句話構成。大橘子對這樣的形式做了解釋,他說他的第一本畫冊《拿不動世界》出版的時候,是選擇的繪畫+文字的形式。文字是依據大橘子的思路而寫。?如今出版的許多畫冊,繪本,絕大多數都是用文字去解釋繪畫。但大橘子認為這樣的形式限定了文字作者和讀者觀眾的思路。于是采取了一句話的方案,給人以想象的空間。

我記得前兩天朋友跟我說過,缺少閱歷是年輕人寫不出好文的原因之一。胸懷是之二,年輕人的創(chuàng)作總是關注在自己身上,想要最大限度地表現自己,無論是情感,還是技巧,都是以自我為中心。 若有一天,我們開始懂得在自己的文章作品里留白,隱隱約約地拿出自己,躲躲藏藏地收斂自己,那創(chuàng)作出來的東西,才算是有了人文情懷的東西。 大橘子在繪本上選擇這樣的變化,算不算作創(chuàng)作逐漸成熟的標志呢?

接下來是一些問答的環(huán)節(jié)。(我記錄的是嘉賓們回答的大概意思,沒有錄音,所以沒有精準到每一個字。)

讀者:創(chuàng)作之初是否有為積攢人氣而創(chuàng)作?

老fin:認為做一件事,?首先要取悅自己,讓自己開心。哄著自己開心,活下去,才能繼續(xù)做別的事。所以,做什么事,都越單純,成果越好。

讀者:(問東東槍)是否想過該讓自己的形象更產品化一些??(ps:東東槍是一個對外表比較隨意的人)

東東槍:記得《論語》里曾記錄過一件事,人們勸孔子去做官??鬃幼詈笳f了一句:“吾將仕矣?!?大多數人最早開始創(chuàng)作都是抱著自娛自樂的心態(tài)。但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會開始掙扎,問自己:“我要不要賺錢?要不要積攢人氣?”。這種掙扎是不可避免的,但我現在還沒有到藝術與生存之間掙扎的狀態(tài)。只是在要不要隨大流上掙扎。

在這里我認為東東槍對于孔子這一篇有些誤解。記得老師也談到過這個問題,他認為“吾將仕矣”?只是孔子想要打發(fā)走勸他做官的人而說出的話。對此我持贊同意見。 ? 不過東東槍的回答很真實,他沒有假惺惺地高舉自己清高的牌坊。他承認,他也會被市場所影響,也會掙扎自己是應該繼續(xù)自我還是面向市場變得產品化。 ?這樣的回答讓我覺得東東槍很接地氣。 ?不接地氣的作家不是好作家。

大橘子也對這個問題做出了回答:最初的創(chuàng)作是被迫的狀態(tài),那時公司要求自己一周出一幅作品。但我認為把一周的精力光花費在一件作品上有些浪費。多余的精力應該用來做別的事。一開始,我在美國打工,到半夜才能回到宿舍。但我不愿自己的一天只有體力活,于是堅持每天畫一幅畫。這樣持續(xù)了一年。 ? ?所以,怎樣證明自己是在生活著?每天做一點想做的事就足夠了。

可以看出,年齡上稍微小一點的大橘子還沒有遇到東東槍那樣的太嚴肅的問題。他依舊堅持自己想做的事。在完成了與產品化相關的一系列任務后,他會選擇畫一幅畫,回到自己。證明自己不是行尸走肉。

讀者:是否貓的去世是大橘子的畫風呈現溫暖又悲傷的格調?(注:大橘子的畫多以一直藍貓與小男孩的日常生活為主,畫中的藍貓是他曾經養(yǎng)過的一直貓的形象。后來貓生病死了。但大橘子沒有停止對藍貓的創(chuàng)作。)

大橘子:是的。人生很多東西在消失。很多東西得到以后,人們又要花許多精力去維持?,F在的主流價值觀傾向與讓人們開心,讓人們笑。 但其實悲觀往往能給人以清醒的狀態(tài),進而放松下來。 ?我的畫色調溫暖,但溫暖只是一個合適的切入口。背后是清晰的悲傷的事實。

我對自己曾經的寫作狀態(tài)很困惑,我只有在傷心的時候,才會想要寫作。第一次靈感來襲,是我與我媽吵得翻天覆地的時候。那次熬夜寫了長篇的游記,然而只是記錄一次去離家遠一點的一個車站而已。 ?每次我與我媽爭吵完,我都會陷入無盡的悲痛中不能自拔。直到那一天我發(fā)現這樣的狀態(tài)下我竟思緒清晰到能回憶起走過的每一條街,看到的每一個人,經過的每一扇門······從此我便將這些難過的情緒發(fā)泄到文字中。 ? 不過,這并不是創(chuàng)作的好由頭。大橘子一開始就說過,創(chuàng)作者不能僅靠靈感創(chuàng)作。畢竟天才太少。而我這樣的小嘍啰,也只是寫出來自娛自樂。實難登大雅之堂。 ?對于悲傷使人清醒的觀點,我是有切身體會的。所以,現實生活中,也應該克制自己,少一些縱欲,多一些清晰。 以悲傷取悅自己,也不失為一種放松的好辦法。

讀者:怎么樣堅持走自己選擇的道路并一直走下去?

東東槍:我試過別的事,比如鍛煉,比如早睡。有過許多次失敗的堅持。為什么會失敗?因為做那些事時,自己并不快樂。雖然知道對自己有好處。 但寫作,對我來說不算堅持。很多事情只有成為習慣以后,才會堅持下去。而我克服心魔的詩人基本沒有。寫作是因為喜歡所以一直做著。

老fin:東東槍講的也是我想講的。 ?許多事其實不是自己堅持,而是被逼的。逼到背水一戰(zhàn)的地步你就得去完成。比如跟別人約稿,約好二個月交稿,他把錢打給我,我用完了。拖到最后一個月,沒錢還,不得不寫。所以基本上對我沒有堅持一說。

大橘子:我聽到這個問題的第一反應是,我沒有堅持過,畫畫只是習慣。

對于堅持,這個問題好像世人對此有些太過執(zhí)著。主流和歷史的價值觀都告訴我們,只有堅持,才能成功。沒錯,確實是這樣。但前人沒有告訴我們的是,堅持的前提是,你得有理由去堅持。 ?寫作,鍛煉,學習等不管什么事,只有在自己對此有強烈的欲望或者強大的喜好下,才會堅持。試想一下,若讓陳景潤每天寫一篇散文,讓魯迅每天做一百道數學題,讓牛頓每周出一本劇本,讓莎士比亞一年搞一次研究,讓姚明每個月進行一場足球比賽·······恐怕文化遺產會減少一般甚至更多,?后果不敢想象。

這個問題又使我想到了中國的教育問題。昨天在網上偶遇一個高二的學生。我跟他聊了一會。他向我說了許多他的學校生活:每天早上5點起床寫函數寫一上午。課堂上疲憊不堪又不敢打瞌睡,一打瞌睡就會被班主任領導辦公室訓話,他們省高考生數量越來越龐大。每天學得苦不堪言·······

我問:你以后有想學的專業(yè)嗎?

他答:我一定要去鄭大!

我說:專業(yè)想好了嗎?喜歡做什么找到沒有?

他不說話。

我這問題有些為難他了,我也經歷過那段時期,每天埋頭苦學,語文,數學,英語,文綜·······然而那時候沒有人問過我喜歡什么。導致后來我填志愿時手足無措心里一點底氣也沒有。不知道選一個喜歡的專業(yè)還是一個前景好的專業(yè)。當然,更重要的問題是,不知道自己想學什么。最后,我選了不用學數學的語言領域。 ? “不學數學”這理由現在想來竟是如此滑稽。

而我的這種狀態(tài),也是大部分大學生的狀態(tài)。莽莽撞撞選一個專業(yè),選得好的還算幸運。但不lucky的,上了大學發(fā)覺學到的知識與自己設想的完全不一樣,轉專業(yè)的成功幾率又微乎其微。他們找不到興趣,于是開始專注于賺錢,開始逃課,搞代理,搞代購,或者游打戲,或者刷韓劇······真正應該學習博覽群書的四年,被這些瑣事和誘惑掩蓋過去。四年畢業(yè)以后找一個與專業(yè)不對口的工作,終身為嫁娶買房買車養(yǎng)小孩擔憂。 而由此,又衍生出逼婚跳樓,房奴,孩奴等社會問題。其實早在填志愿那會兒,他們便沒有了夢想的自主權利。早在進入教育的那會兒,他們便被剝奪了天馬行空的能力。 ? ?? 在我看來,這些問題的出現,教育是根源之一。9年義務教育這樣的形式沒有問題,是內容出現了問題。小學,初中,高中,一共12年。12年間,明事理的家長會發(fā)展孩子的愛好,尋找孩子的閃光點。不過這只是小部分,大部分的情況卻是12年讓孩子堅持一樣東西——成績。 成績僅包含語文數學還有很可笑的英語。卻沒有更多的關于人文社科類的學科比如哲學比如邏輯學。到最后,看看考場作文就知道語文學死了。因為數學而被埋沒的人才也有很多。英語更不用說,大學里我接觸過許多國家的人,沒有哪個國家會把第二語言教育放在與母語同等高甚至超越母語教育的位置。 ? ?中國的孩子在性格養(yǎng)成的階段,唯一學會的堅持,就是堅持做作業(yè),堅持交作業(yè)。 ?狹隘的教育內容使得我們的眼界也變得狹隘,甚至到長成十七八歲的青年卻還不知道自己想要追求什么??杀氖?,對于國內中產階級以下的家庭,這是唯一改變命運的途徑。至少百分之九十的人,是這么想。

喬布斯在斯坦福的演講里, 提到他上了大學六個月以后,便輟學的經歷,他說:“After six months, I couldn't see the value in it. I had no idea what I wanted to do with my life and no idea how college was going to help me figure it out.”

在談到人生低谷時,他說:

Sometimes life hits you in the head with a brick. Don't lose faith. I'm convinced that the only thing that kept me going was that I loved what I did. You've got to find what you love.

And that is as true for your work as it is for your lovers. Your work is going to fill a large part of your life, and the only way to be truly satisfied is to do what you believe is great work.And the only way to do great work is to love what you do.If you haven't found it yet, keep looking. Don't settle. As with all matters of the heart, you'll know when you find it. And, like any great relationship, it just gets better and better as the years roll on. So keep looking until you find it. Don't settle.

喬布斯在人生低谷時,是愛好拯救了他。而對于沒有愛好的支撐也不一定有意識去尋找愛好的應試教育下的孩子,在人生必有的低谷期,不敢想象會以怎樣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又扯遠了,?扯回來!

讀者:大橘子的創(chuàng)作會不會越來越深沉?

大橘子:不會,我20幾歲的時候,會故作深沉。但好的作家是有能力用輕飄的我呢自給人以深層的感受。所以,深層不是一個好的方向,我不會往這里走。

讀者:你們是怎樣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的?

老fin:嘗試過許多不喜歡的東西,?最后剩余的沒辦法只好喜歡了。

讀者:如何克服拖延的問題?

老fin:我到現在也沒有克服,給自己兩個月和給自己一周結果都是一樣的。都是被逼出來的。人不要和人性作斗爭,一切順其自然。

大橘子:拖延其實是給自己預留的時間太長了,比如定好一件事,一周完成和明天就完成效果和行動力是不一樣的。

問答環(huán)節(jié)結束,簽售環(huán)節(jié),然后,這場簽售會便結束了。

從一開始的懷疑,?到越聽越著迷,感謝自己來參加了這場簽售會。 我不是一個熱衷于參加各種活動的人。除了遠行和攝影會出門,基本上都是宅在學校瞎捯飭。在此之前,我從來沒去過演唱會音樂會簽售會演講會等各種會。一是機會不多,二是接觸不多。然而這次小小的訪談卻讓我認識到一個安靜地堅持著畫畫的大橘子。他們的談話沒有多高深莫測,卻也說出了年輕一代的困惑與每個人解決的各種方案。他們并不十分出名,只有自己特定的受眾人群。然而他們的狀態(tài)代表了當下大多年輕人的狀態(tài)。平時我們的頭仰望得太靠后,總想要看見那些文壇偉人,各個領域的巨人的樣子。 但適當的時候,我們也應該將頭平放,平視一下身邊與我們共同努力的身影。他們有與我們一樣的困惑,有與我們一樣的境況。路有千萬條,僅盯著巨人那一條總是會擠破腦袋的。

身前有巨人,而我們同樣在崛起。從這些小人物大人物身上,總能看見他們摸索著尋找和創(chuàng)造自己的時代身影。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