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婆》是蔣能杰的第一部劇情片。說來可笑,我糊里糊涂地將其視作紀錄片看完了。這當然與我是個電影門外漢有關,但導演也說過片子里很多素材是真實的,他又堅持使用長鏡頭,尊重生活原貌,給電影打上了濃重的紀錄片烙印。紀錄片也好,劇情片也罷,目的都是逼近真實,促成我們反思。如果這個過程中,因為敘事更吸引人,觀影體驗更好,帶來更好的傳播效果,我想無論對電影人、對觀眾、對電影所關照的社會問題都是好事。
兩年前,我在看李睿珺導演《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時,就跟“包場”差不多。但近來《二十二》、《路過未來》、《米花之味》上映后,觀影的人明顯多了。越來越多的觀眾不在滿足于爆米花電影,開始關注并喜歡真實色彩更濃的紀錄片或劇情片。這真讓人高興。《矮婆》此時面世,趕上了好時候。
大家在談論《米花之味》時,有人談論信仰,有人談論教育,有人談論文化碰撞。《矮婆》也如此,僅僅從留守兒童的視角來看待它,或許浪費了電影的多重意義。我覺得《矮婆》的社會學意義不容忽視。電影講述了“矮婆”小云潔一家的一段生活故事。她與奶奶、妹妹在農村的生活,以及奶奶去世后隨父母去城市的一些遭遇。這個故事折射出了一個群體的基本處境。小云潔們的父母外出務工,他們往往很難融入城市,生活在城市邊緣,小云潔們及其爺爺奶奶們被留守在農村,壯年勞動力大量抽離加劇了農村的衰落。蔣能杰在首映禮上說:“我拍這部電影的一個核心思想是:待不下去的城市,回不去的鄉村。”如果你也看過他以前的電影,就會發現,他從來呈現的都是:家鄉人的現實生活。我們把家鄉人細分一下就是:打工者、留守兒童和老人。當然不外出打工的人也有,帶著孩子外出的也有,但是少。
如果你認為務工人員難以融入城市的原因是他們沒文化,沒能力。那你真該去看看關于白領和“蟻族”的調查報告,去看看他們融入城市的狀況。白領階層和工人階層占據了社會的絕大多數,如果他們大多難以融入城市生活,難以享受基本的市民待遇,他們的子女難以享受基本的受教育權利,你還會認為這是個體的無能造成的么?也可能會有人說,城市里融入不了,那就回鄉村去啊。那我就想請你關心一下糧食和蔬果的價格,再看看學費和醫藥費的情況,他們正是因為家計問題出去的。打工群體是被制造出來的一個群體。而他們又制造了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
小云潔很乖巧、懂事,她在家洗碗、燒水、做飯料理家務,還要去地里做一部分農活。儼然是個小大人。相對于她疾病纏身的奶奶,云潔才是家里的支柱,一個個頭矮小的婆婆。即便是父母外出打工,云潔一家的生活也很艱苦,早餐常常是紅薯。妹妹參加節目表演的新衣服,給奶奶出了不小的難題。甚至連坐校車去學校的錢也出不起,只好步行往返。更別提奶奶干耗著的重病。尋常日子還好打發,趕上事情,父母缺位造成的影響就被放大了。哪怕是很普通的一場雨,都能給云潔一家造成不小的麻煩。她需要半夜起來四處用鍋碗瓢盆接漏。趕上收稻谷,如果沒有親戚鄰居的幫助,那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她在學校成績不佳也成了自然而然的事。當你只在夜晚才有空勉力完成作業,而又無人可求教,老師還隨時可能會逃離時,還能有好成績那真是天才了。至少小云潔還在認真對待功課。他的不少同學,已經暗自將心思放在了外出打工上。蔣能杰的另一部作品《村小的孩子》里,有個孩子直接說:“我的夢想是出去打工。”電影中小云潔看到自己同學坐在車上外出打工時的眼神讓人難忘。
《矮婆》里有兩處講到死亡。一個是溺亡在水塘里的孩子,一個是死于塵肺病的奶奶。你很難不從中體會到導演的憂思。奶奶去世后,小云潔隨父母去了城市,而后又因為無法順利入學,云潔的媽媽陪同姐妹倆重回鄉村生活。我曾在北京五環外一個打工子弟學校做過一個調查,跟學生家長們談起孩子未來幾年的教育打算,不是還沒考慮過,就是決定要回老家。因為孩子們在這里很難有學籍,在北京無法參加高考,與老家學習的內容和方式也不盡相同。而媽媽們決定返鄉陪伴孩子已經是現實情境里,對孩子教育來說很好的解決方案了。
對于媽媽陪云潔和妹妹返鄉之后的生活,蔣能杰的電影沒有涉及。《米花之味》卻像是《矮婆》的同題延續,我們可以窺探一下,母親回來之后怎樣?
很多人說這部電影讓他們看到了留守兒童的另一面。的確如此,留守兒童這個概念的確讓我們更多聯想起痛苦、貧窮、艱難。而《米花之味》讓我們看到了在佛寺蹭WIFI玩游戲,排成一排吃著零食去上學等等活潑的一面。蔣能杰的電影《加一》也有女主人公加一和她弟弟以及小狗玩捉迷藏游戲的畫面。與同學們玩鬧嬉戲的鏡頭也不少。但我覺得電影語言上的輕松、甚至幽默,是一種表現手法。并不會削弱主題的嚴肅與沉重。畢竟你總是用苦大仇深的敘事方式,會容易惹人生厭。輕松地去寫沉重,反而更容易打動人心。
無論電影暗藏了多少敘事脈絡,葉喃和喃吭母女之間的互動仍然是《米花之味》的主線。傣族村寨的物質生活雖然豐裕了不少,留守多年的喃吭也還是染上了很多不良習慣。她說謊話、偷竊佛寺的錢、沉迷網絡游戲等等。最讓人揪心的是她與母親愛而不親的關系。葉喃剛回到家時,跟裹在被子里的喃吭之間的對話真是扎心。問:“喃吭,你為什么躲在被窩里?”答:“還是聽聲音的好”。重新建立女兒對母親的信任和依戀并不容易。葉喃在網吧里發現女兒通宵玩游戲時,在女兒因偷竊而被警察帶走時,在得知女兒糟糕的成績時,都讓她有逃離的沖動。但最后她還是沒有再離開女兒。而因為這份堅守,讓她重新贏回了女兒的愛。可是,有幾位媽媽有葉喃的耐心和堅定?有多少媽媽所生活的地方有傣族村寨這般富裕、良好?我們當然希望小云潔們都能成為喃吭,但是誰能保證他們不會成為喃湘露呢?那個生了重病才得見父母一面的可憐女孩。她是多少留守兒童逃不脫的命運呢?